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作者: 马雪莲【摘要】新中考改革方案让教师面临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调整心态,从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改革入手,考虑结合新中考改革如何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首要问题,这是实现语文教学改革,深化新中考教育改革理念,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文章结合实际,首先分析了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接着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新中考改革;语文课堂;主导作用;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4—0083—03
2021年兰州市已执行新的中考改革方案,义务教育全部课程纳入学业水平考试范畴,并以分数的形式计入中考成绩。面对考试科目的增多,语文课堂教学也面临着很多挑战,而课堂的创新是实施语文新中考改革的关键所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语文课堂教学践行的核心。教师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但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应对考试,往往把一些优美的文章碎片化零散地去解读,导致语文教学失去了慢品、细感、深思的“耐性”,转而追求知识点的堆积、解题方法的灌输、应试技巧的传授,这样的教学无疑让学生感到兴味全无[1]。所以,在课堂教学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教师科学合理的指导。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创设情境对话,激活主体,做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语文是最具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对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感官体验,通过创设灵活多变、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活学生的低迷兴致和匮乏情感。在开展作文教学时,笔者喜欢创设一系列的感官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写梅花香自苦寒来,可以让学生闻香而坐;写夜阑卧听风吹雨,可以让学生开窗聆听;写霜叶红于二月花,可以让学生在树下凝望。打开学生的感官通道,让其亲自体验,学生的情感世界就会变得宽阔无边,学习开了窍,就会生发出课堂活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在阅读、品鉴、表达、写作等方面的习惯和能力,这样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尊重个性和差异,适时点拨,做课堂教学活动的调控者。学生性别、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等差异所造成的不同个性方面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即使是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反应灵敏、表现优秀的学生,也会在特定的情景、不同的问题上遇到一些思维障碍。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敏锐、仔细地观察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等活动过程中的情绪和表现,捕捉学生各种闪光的思维瞬间,通过对学生的眼神、表情、手势、语气、表达等方面细致观察,洞察并分析学生的内心活动和思维状态等;同时,教师还要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通过眼神和表情的变化,达到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肯定或引导的目的,并结合活动中的学生表现,发挥教师的主导和调控作用,随时对教学活动进程和环节做出调整[2]。
3.组织探讨交流、明确结论,做课堂教学活动的激励者。阅读、品味、思考、表达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四个要素。在学生对文本内容充分阅读、品味和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课堂教学并讨论交流,面对学生呈现出的多样化的思维结果,不管他们做出何种发言,我们都要用信任的眼神和宽容的态度来抚慰学生的心灵,鼓舞学生的斗志,进而以饱满的热情、多元化的激励评价和准确到位的讲解,使学生的发言热情更加高涨,思维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
二、语文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注意的事项
1.课堂教学由侧重“教”向侧重“学”转变。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感受、见解、情感态度等都得不到真正的重视,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渐渐地学生就丧失了独立学习和思考创新的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来看待课堂的“教”和“学”。“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教”是否合理有效,可以通过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和阶段性学习效果来检测,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
2.课堂教学由侧重“同一性”向“差异性”转变。古人云“有教无类”“教无定法”,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无法找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更无法找到一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个体差异性。所以,教师一定要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用武之地,深层探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语文教学中要尽可能采取分层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变“差异”为“有益”,变“有益”为“动力”,让学生“人尽其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课堂教学由侧重“灌输知识”向“素质全面发展”转变。兰州市新中考语文改革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语文教学既要传授文学文化知识,还要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在言语表达、写作技能、文学鉴赏等方面的能力。所以,教师的每一堂课、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互动过程中的点拨等,都是引领并影响学生的人生信仰、追求和价值观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把握好恰当的教育契机,进行德育和人生观方面的渗透,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良好课堂习惯的形成。这样,通过长期积累,学生的个性、人格就会得到健全发展。
4.课堂教学由注重“结果”向“过程”转变。教师在备课时要革新对学生思维训练过程的设计,在课堂上让学生的认知过程得以呈现,思维方式得以提升。笔者在教授《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时,曾做过如下尝试:让学生探讨周亚夫的“真将军”体现在哪里?
学生A答:“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笔者追问:“‘乃’有两种解读,一是‘于是,就’;二是‘才’,这里作何种解释?”
学生齐回答:“才”。
笔者继续引导学生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学生B答:“不得入”,学生C补充道:“又不得入”。
通过这样的引导训练,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周亚夫的军纪严明,常备不懈。课堂教学由单纯的“信息传递”向“信息交流”转变。对此,教师要改变单一的讲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的教学方式,采用以探讨为主的多向交流方式,形成学生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师生间的立体信息互通网,使师生、生生的不同认知、不同思维方式得以共享,课堂信息交流的效果得到提高。
5.课堂教学由侧重“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变。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将引导性、创造性和生成性融为一体的过程,教师自始至终要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树立创新意识、特色意识,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教材的处理、教法的优化和教学风格的个性化上。
教材处理上——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就是教材上所呈现的内容,教师要深层次地挖掘、解读课标,系统把握每册书的整体编排和单元编排意图,明确单元篇目组成,分析、理解单元及单元篇目间的关系,理清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每一课课后作业的设计与重难点间的关系,利用好每一单元的单元提示,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和单元学习方向,利用好教材来“教”。这里的“教”,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不能成为一个简单的教学执行者,而要成为课程内容的建构者和开发者,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的书本知识“活”起来,“动”起来。但如何“活”,如何“动”?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活动,在这个再创造过程中形成适合教师自身特点、适合所带班级学生学情、适合课程内容的教学思路。
教法优化上——教师在教学时要吃透教材,在教法上进行再创性编排、设计和加工,克服形式上的模式化、单一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学风格的个性化——一个教师在教学艺术上渐趋成熟的标志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4],教学风格就是教师的教育思想、个性特点、教育技巧在教育过程中独特的、和谐的结合和经常性的表现,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并结合自身实际、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说过:“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而语文教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来获得这种精神幸福,因为语文学科是最具生活化的,最能触动人心弦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上重创意,讲方法,语文课堂就会有温度,语文教师的幸福感就会洋溢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从而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教学方式,推动新中考语文改革大踏步前进。
参考文献
[1]吴锋,李原华.试谈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的主导作用——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J].吉林教育,2019(01):20.
[2]曲利.新课标背景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20.
[3]陈伯泉.引导有法体现创新——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J].广西教育,2002(06):22.
[4]李洪秀.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09):15.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