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凸现“班主任危机”,校园减负需从源头入手

作者: 胡欣红

老师不愿意当班主任,教育减负要让学校敢于对社会事务摊派说“不”

最近,《南方都市报》记者深入校园,开展“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状况”问卷调查。有逾六成受访者表示,自己当班主任并非自愿,属于“硬性任务”。还有不少班主任表示,由于在评职称时必须“有担任班主任的经历”,才不得不“主动”当班主任。近四成受访老师非常不愿意当班主任,愿意当班主任的受访者仅占一成。

很多老师不愿意当班主任,源于班主任工作事多辛苦。学生成绩下滑找班主任,学生情绪有问题找班主任,还有班会课、班级记录、各种检查评比等,都离不开班主任……班主任似乎成了“无限责任人”。尤其是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从早锻炼忙到晚就寝,每天早出晚归,甚至到了“别人看着都累”的程度。在此次问卷中,就有超六成的班主任认为,班主任的工作内容边界模糊,该岗位被视为能处理一切事务的“万金油岗位”,是让班主任喘不过气的重要原因。

中小学校的班主任与大学辅导员不同,并非由专人负责。中小学班主任通常是教育一线骨干,多半担任语文、数学等重要学科的教学工作,很多班主任面临着平衡班级管理与教学的难题。此前有调查发现,小学班主任平均任教2.6门学科,初中班主任平均教1.32门课。在《南方都市报》校探的问卷调查中,近九成受访班主任是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其中语文老师超五成。有三成班主任认为,班主任工作对其备课、授课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基于班主任的工作往往具有突发性,很多时候备课常常被打断甚至根本静不下心来,原本可以在工作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只能挪到放学后加班完成,备课到深夜成了不少班主任的工作常态。

“忙东忙西就是没忙教育”。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以前,现在的班主任还饱受一些“额外事务”的困扰。宣传教育、社会服务、打卡投票、检查考评、痕迹管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类与教学无关的事务性工作,通常来源于各级职能部门、单位,最后都会“落实”到班主任身上。在问卷调查中,高达八成受访者认为事务性工作给班主任带来了极大压力,已经成为班主任工作压力的头号来源。

班主任队伍是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可能影响学生一生。但鉴于工作任务繁重、责任“无限”、物质与精神奖励不足等原因,越来越多的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班主任成了“没人愿意干”的工作,不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出于无奈,只好采用与职称评聘等挂钩的权宜之计强行推动教师当班主任。老师们一边抱怨吐槽,一边仍尽职尽责地投身于班级管理,但强扭的瓜不甜,单方面要求班主任克服困难并永葆教书育人的热情,未免强人所难。

班主任苦、班主任累,是升学压力、僵化管理以及承担了太多与教育本身不相关的职责等叠加作用的结果,不容等闲视之。破解这一顽瘴痼疾,需要从源头入手,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需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规范进校园的各类社会事务,推动“校园减负令”真正落到实处。2024年以来,中央以及地方教育部门纷纷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专家指出,在治理逻辑上,本次专项整治工作与2021年出台的“双减”政策及各类减负政策一脉相承,是对此前减负政策的走深和走实,意在直击教师负担过重的根源,即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问题和学校制度的不足,通过健全机制,让教师能够潜心教书、静心育人。令人遗憾的是,不少地方的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并没有将中小学教师视作一个高度专门化的职业,教师专业自主性缺失导致其对自身工作的控制缺失,减负效果不尽如人意。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列出“白名单”并具体明确哪类事务坚决不得通过学校摊派给教师,对屡教不改的行政机关要建立清晰的问责追责机制,让学校敢于说“不”。只有严格控制各类社会事务进校园,才能切实减去班主任在此类活动中的组织、协调、宣传等沉重负担。

我们必须看到,破解“班主任危机”还需“刀刃向内”,从学校管理本身入手。班主任们之所以杂事缠身,忙得焦头烂额甚至心力交瘁,也与升学思维主导下的学校管理密切相关。很多学校为了抓成绩,千方百计地想把学生的每一分钟都“管”起来,班主任怎能不忙得团团转?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即便是为了提高成绩,也不需要这种无孔不入的管理。人毕竟不是机器,不可能按照设定的程序无休止地运行,有些时间就需要用来“发呆”和“浪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做“无聊”之事,何以确保有效率地投入学习?学习之道,效率至上。

面对一线班主任的“吐槽”,学校管理者要切实转变管理思维,通过细化职责分工、建立合理评价机制等让班主任回归教育本位,做一名静静关注孩子心灵、呵护孩子成长的引路人。比如,明确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学生教育、校家沟通等方面的具体职责,避免工作内容边界模糊,使班主任能集中精力完成核心任务;合理安排班主任的工作时间,减少不必要的会议、报表填报等事务性工作,确保班主任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改革传统的以升学率、成绩排名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机制,关注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贡献。

如果班主任的工作能真正聚焦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就会充满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教育是一份有情怀的神圣事业,一旦老师自身的价值得以体现,内心自然就充盈了,再苦再累都心甘情愿,又怎会没人愿意当班主任呢?

法治时代,更要加强法治建设,依法保护班主任的合法权益。依法治校、依法施教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两大原则,早已成为共识,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有关教育领域的立法。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法规基本上都没有专门针对班主任的内容。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虽包含与班主任相关的内容,但并非直接以“班主任”为章节或条款进行规定,而是通过一般性的教师权利和义务条款来体现。班主任作为教师队伍中的特殊角色,常常要面临诸多复杂的状况,需要有更多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来保护。近年来,就有专家建议出台中小学班主任保护法,明确规定班主任的权利和义务,厘清班主任的责任边界,既要避免班主任责任的无限扩大化,也要防止对班主任的人身攻击和伤害,为班主任的职权运用提供法律保障,让班主任不再有后顾之忧,真正按教育规律开展教育工作。

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优秀班主任更是一个学校的“品牌”。倘若优秀教师愿意主动投身于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一个个优秀班级也就应运而生了。如何切实提升班主任的福利待遇,减去不必要的负担,让班主任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让老师们愿意当班主任,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上一篇: 校长如何落实学生主体思想
下一篇: 那 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