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劳动 智慧成长
作者: □吴景龙
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上饶市广信区皂头中学以“阳光劳动 智慧成长”理念抓好劳动育人,实现了“五个有”,也就是有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有劳动过程体验、有省级劳动教育课题、有劳动教育校园文化。
一、注重“团队+”,上好劳动教育课
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上,学校聚焦教师怎么上好劳动教育课的问题,组建教学教研学科团队,聚焦课题研究、备课管理、知识技能提升等发力,取得较好效果。
一是编写校本读本,开展课题研究。学校教研处组织教学教研团队编写了《皂头中学劳动教育实践》校本读本,为教师提供系统、规范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学校立项省级劳动教育课题“农村中小学蔬菜种植劳动教育实践的研究”,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实践,推动劳动教育深入开展。
二是加强备课管理,参加课程培训。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周备一节劳动课,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劳动课程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开展劳动教育的方法。
三是举办知识与技能讲座。学校定期举办劳动知识与技能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和劳动模范为教师授课,分享劳动经验和心得体会,激发教师对劳动教育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增强教师抓好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三分”,指导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课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学校注重分年级、分时间、分群体,指导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课程,提升劳动素养。
一是分年级。学校政教处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学生分级分类劳动教育活动方案。按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个级别,将劳动项目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个类别。这样的分级分类方式,满足了不同年段学生的需求,使劳动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分时间。学校将劳动教育实践分为校内劳动实践与校外劳动实践。周一至周五早读课、午休前、晚自习前,指导学生对教室及公共区域的卫生进行清洁;按课表安排各班学生轮流参加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的劳动,同时要求每名学生每天进行个人学习和生活用品的整理与归纳。周末和假期,鼓励学生在家里进行烹饪、打扫卫生、拖地等家庭劳动,使劳动教育贯穿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是分群体。学校根据劳动教育实践需求,分学生个体、班级、志愿者、小团队以及全校性进行组织。通过区分劳动群体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力。
三、注重“点面结合”,管好用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学校建设了包括“阳光农场”“百果园”在内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注重管好用好,为开展劳动教育及实践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配备专业管理人员。为了配合班主任抓好劳动教育,学校装备处聘请有经验的老教师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管理员,负责技术指导、经验交流及假期菜地维护。
二是实行包干制管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管理实行包干制,以班为单位,每班包干一块菜地,负责平整土地、松土、施肥、种植、浇水等工作。每班每周至少上一节劳动教育课,学生按课表进入基地开展劳动实践。同时,学校装备处安排班级在课余时间轮流对基地进行维护。包干到班的管理方式,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三是保障物资供应。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所需的菜苗、种子以及肥料均由学校提供,所种蔬菜收获后归学校所有。原则上,各班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收获的蔬菜提供给学校食堂,让学生充分体验收获的乐趣。
四是开展评比活动。学校装备处每周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进行评比。以“百果园”为例,分班级种植区和教师种植区,教师每人种植一棵果树,学生则以班为单位种植并养护一棵果树,两个种植区各开展评比,营造“师生在校园种下一棵果树,在心中种下一颗劳动的种子”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皂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