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党旗下熠熠生辉的“大先生”
作者: 杨渤珍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其核心在于教研员,教研员已成为基础教育转型与变革的实践者、引领者、把舵者。
笔者认为,教研员是学科领域的专业领导者,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执行者、校本课程发展的服务者、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区域教育质量的促进者,是基层一线教师的“大先生”。新时代的教研工作,不仅要强化学科的教育教学研究,更要强化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教研工作不偏离党指引的教育航向;新时代的教研员,不仅要成为学科领域的专家,而且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成为引领教师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先生”。
一、成为信念过硬的“大先生”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凝结着一个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一个人的正气魂魄和力量源泉。教研员要成为信念过硬的“大先生”,必须牢牢把握党的教育方针,带头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做到信念不动摇、方向不偏离、执行不减力,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教师、指导教学、推动研究,永葆“大先生”的信念本色。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成为信念过硬的“大先生”,是教研员成为教师的“大先生”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的“大先生”,教研员自身要信念坚定,做胸怀“国之大者”的典范,做教师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的灯塔,强化“教”的使命,提升“研”的站位,策划并开展系列化、进阶性、深层次的持续教研,开展高质量的实践研究,在推进教研工作的过程中优化、构建新成果,成为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灯塔型“大先生”。
二、成为政治过硬的“大先生”
教研工作是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这是教研员政治过硬的表现。教研员要成为政治过硬的“大先生”,必须有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和以身许党许国的使命担当,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能力,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岗位职责相匹配,与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研究的要求相适应,在思想、政治、行动上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全心全意把才能智慧贡献给教研事业。
成为政治过硬的“大先生”,教研员要紧紧围绕教育的政治属性,站在政治立场上搞教研,树立正确的教研观、业绩观,解决好教研业绩为谁树、树什么、靠什么树的问题,把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期待放在心上,不断增强教研工作的方向意识、问题意识、实证意识,用“一切为了教育”的标准来修身、谋事、立业,使自己成为在理论上有深度、在情感上有厚度、在大局上有高度的师表型“大先生”。
三、成为能力过硬的“大先生”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都强调了“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推动各地构建完善省域内教师发展机构体系,建强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及培训者、教研员队伍”。中国教研体系的构建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方面的能力过硬是当好教研员的看家本领。
成为能力过硬的“大先生”,新时代的教研员要增强与时俱进、升级扩容的紧迫感,既要把握好党的教育方针、国家的课程标准,又要扎根课堂教育教学实践,还要选好教育教学研究主题,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阔新眼界、开拓新视野,积淀专业理论智慧,集政策理解、专业判断、实践洞察、经验萃取、模式构建、自我发展六种能力于一身,立于教育改革前沿,站在教师前列,位于课堂中央,为教育教学的优质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成为变知为思、变思为行、变行为果的工匠型“大先生”。
四、成为作风过硬的“大先生”
教研员有什么样的工作作风,就会有什么样的教研风气和教研生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教研员作为教师的领头雁,要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做到不脱离一线教育、不脱离一线教师、不脱离一线课堂,用过硬的作风彰显人格力量。
成为作风过硬的“大先生”,教研员要发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秉持肩负初心和使命的教育理想,长期扎根一线,在教育研究与教学探索中,既主动吸纳前沿理论,探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思考中国未来人才的培育之策,又立足实际,以笃定的执行力,在课程育人、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乡村教育五个方面的服务上发挥引领作用,并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研风格,引领一批批教师形成有鲜明特色与个性化的教改教学经验,成立一批批由优秀教师挂牌、领衔的名师工作室,建立以教师课题研究为主要载体的教师培养、成长机制,促进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研究中推动教育发展,成为领航学科教育教学和服务学校、教师、学生的教育家型“大先生”。
当前,基础教育教研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教研工作应凸显新优势,锻造教研新模式,激活教研新动能,开创教研新赛道,让教研员在党旗指引下,成为堪当重任、熠熠生辉的“大先生”。◆(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教体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