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师者
作者: 陈艳伟
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脸上总挂着微笑,透着别样的秀美;说话没有弯弯绕,直来直去,学生都愿意和她亲近……
以李娟燕给记者的这些印象,直觉她会是一名好教师,却难以与她始终坚守的道路桥梁专业画等号。
李娟燕是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兼教工党支部书记。“从事道路桥梁专业领域的教育和实践27年,我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名匠心师者。”与李娟燕的对话,从“路”“桥”开始。她说,在职业教育路上,她愿意用心为每名学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因为在她眼里,学生只是一群暂时隐藏了光芒的孩子。“引领他们前行,相信终有一天他们会展现出超凡的力量。”从她的言语里,记者读到了她从教的坚定和自信。
李娟燕以赤诚之心传承红色基因,以微末之光照亮学生的前行路,获得2023年度“新时代赣鄱先锋”和江西省“五一巾帼标兵岗”荣誉称号。
当好党建的带头人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江西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记者在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工程学院会议室坐下,满墙的荣誉牌匾目不遐接。
“‘先锋路桥’是我们的追求。”李娟燕坚定地认为,只有锚定“先锋”这一目标,才会时时处处想着如何引领、示范、争先。久而久之,“先锋路桥”就成了路桥工程学院的特色品牌。
李娟燕说,她是干技术出身。在2015年调至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作之前,她在江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从事公路桥梁勘察设计、检测、科研等工作。“调到学校,我开始做党建工作。”在她看来,党建工作也好,技术工作也罢,首先是做好打基础的工作。她从完善党建工作的规章制度做起,埋头学习“三会一课”制度。近几年,她结合学院和专业特点,组织完善了党总支“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通过加强院系党组织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增强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
“以前,路桥工程学院的党建活动室与业务工作室重叠使用,日常党建活动开展缺乏对应功能模块。”作为党总支书记,李娟燕积极推动党员教育活动中心建设,亮出路桥专业的“老底子”,现场反复测量比对,用好每处空间,使活动室不仅提升了硬件水平,而且融入了“智慧党建”内容,成为党员系统接受党性教育的新阵地。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状态。作为教工党支部书记,李娟燕从强化教工党支部建设入手,提出并有力推进“学习常态化、活动多样化、管理规范化、工作智能化、课程思政化、育人‘三全’化”建设,将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相结合,推动教师党建活动与教育教学、学生管理深度融合。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础单元”。李娟燕结合路桥工程学院实际,创造性地将八一精神融入路桥专业工匠培养,建设“八一工匠班”,自己担任这个班的思政导师。每年暑期和国庆假期,她带领“八一工匠班”学生分别到井冈山、瑞金、于都等地,结合专业开展勘测活动。
在李娟燕的引领下,“八一工匠班”被列入全省高校首批“红色班级”创建试点,学生黄伟峰被评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学生郭陈圣嘉被评为全省高校“最美大学生”。
当好大国工匠的筑梦人
熟悉李娟燕的人都知道,她闲不住。虽然她的小女儿还在读幼儿园,但她请阿姨来帮忙,自己把时间都用在培养学生的成长上。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而培育大国工匠,离不开丰沃的土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深谙此理的李娟燕,只要学生有需要,她都会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只要听闻有职业教育相关活动的赛事,她都会鼓励并带着学生参加。
有一段时间,学生项佳威和龚章智对专业学习出现了倦怠。发现这一情况后,李娟燕主动去详细了解情况。原来,项佳威、龚章智认为虽然系统学习了公路建设方面的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核心课程,但抽象的书本知识要靠强行记忆,他们难以真正消化。
如果学生仅靠掌握基本的书本知识走入社会,是无法经受住“大浪淘沙”考验的。李娟燕找到项佳威和龚章智,并邀请其他学生一起参与“头脑风暴”:“如果桥梁的承重构件出现‘病害’,我们是不是难以直观发现?”针对这样的问题,她引导学生一起思考,提出研究一款设备,用于快速识别桥梁伤损产生的部位,“对症下药”及时消除隐患,从而延长大桥整体“寿命”。
沿着这个想法,李娟燕查阅并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了解到市面上现有的仪器设备难以满足需求时,迅速意识到针对该类桥梁的缆索检测是一个潜在的待发展领域。在做了充足的准备并构造了产品雏形之后,她领着项佳威、龚章智等学生,一起研发“桥索蜘蛛侠——缆索智能检测专家”设备。首次接触到科技产品研发,几名原本学习理论知识提不起精神的学生,顿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龚章智兴奋地说:“真的难以置信,我们居然能够参与科技产品研发。”
“当时正值夏天,恰好遇上第七届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李娟燕说,虽然放了暑假,但参加研发团队的学生没有一个人回家,都和她一起守在研发现场。李娟燕耐心地向学生阐述设备需要攻克的重点、难点问题,一遍又一遍地对设备检测精度进行调试,对每个细节反复推敲,结合检测数据逐一比对,但总难获得满足范围的数值。
日复一日。李娟燕指导、陪伴这些学生,让他们主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无数次的调试之后,他们终于获得了一个满足范围的数值,并经过多次同条件检测确认,技术“壁垒”被攻破。那一刻,李娟燕和学生们一样,快乐得像个孩子。凭借这一研发成果,李娟燕带领学生团队杀入第七届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并一举夺得职教赛道(创意组)金奖。随后,她又带领学生团队冲刺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摘得铜奖。
龚章智是一名退役复学大学生。载誉归来,他和李娟燕紧紧拥抱,感慨地说:“没想到自己能参加省赛和国赛,还能拿奖。我相信,未来自己一定能成为一名时代需要的大国工匠。”
当好学生成长发展的贴心人
在路桥工程学院,学生都很喜欢李娟燕,有什么话,也都愿意和她讲。
正因如此,李娟燕给自己定下任务,每个月举办一次接待日活动,面向学院每名学生,倾听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想尽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在一次接待日活动中,一名学生向李娟燕反映:其所居住的寝室周围环境沙尘大,影响到日常生活作息。获知这一情况后,李娟燕到实地了解,发现学生公寓围墙外的砂石路硬化效果欠佳,平时车流量较大,从而导致尘土飞扬,学生连窗户都不敢开。她邀请院系教师讨论,系统性制定解决方案,并向学校学工处、后勤处以及学院领导反映该情况。很快,这条砂石路就获得了提升改造,从根源上解决了问题。
2022年的一个寂静的夏夜,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了入眠不久的李娟燕。电话那头,传来四年制职教本科学生胡百钏沙哑且断断续续的声音:“李老师,我最近精神压力很大,连续失眠。我……我……我担心永远考不上理想的院校了。”李娟燕一边认真听着胡百钏的倾诉,一边引导他什么也别想,安静地闭上眼睛休息,并告诉他,次日会帮他整理近期的心绪。
第二天晨曦微露,李娟燕便来到考研学生暑期居住的备考房。房间的角落里、书桌上,到处都堆叠着备考书籍,而胡百钏正趴在书桌前,抄写着关键的知识点。望着蓬头垢面的胡百钏,李娟燕拿起一旁的扫帚,打扫起屋内的卫生,并拉开窗帘透气,原本布满灰尘的房间又整洁有序起来。
“学习的效率如何?”“遭遇了哪方面的瓶颈?”“最近有没有和家人通电话?”打扫完房间卫生,李娟燕与胡百钏攀谈起来。轻松愉悦的聊天,让胡百钏格外放松,也逐渐找到了最佳的备考状态。
2023年元旦前的最后一个周末,是检验考研学子学习成果的关键时刻。李娟燕给每名学子发送了加油短信,提醒注意考点位置和交通安全。
心有所想终有成。当胡百钏拿到理想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他第一时间给李娟燕发来短信:“在您的指引下,我再次变得光芒万丈。李老师,谢谢您!”
李娟燕就是这样,把每名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我们既要传授学生技能本领,更要让学生找准方向,让他们未来的路走得更稳更实。”面对一茬又一茬的毕业生,她牵挂最多的是他们的就业。除了日常的宣传教育,只要有时间,李娟燕都会打开一个个招聘网站,关注路桥领域的企业招聘信息,从中发现可以合作的企业,对口推荐学生就业。
周末和节假日,李娟燕穿梭于山岭中,行走在楼宇间,她的身影常常出现在各类工程企业的办公楼、项目部,通过交流走访,实地了解企业的具体信息、人才需求、工作内容,并在此过程中展示自己所教学生的风采,阐述办学特色和优势,尽可能在校企合作框架中引入更多对口实习、就业岗位,给学生提供更多就业选项,帮助学生从校园顺利迈入职场。
每年秋季和翌年春季,是毕业学子求职的关键时期,也是李娟燕邀请企业、组织招聘会最频繁的时间。路桥工程学院现有8个专业,对应工程建、管、养、运的各阶段、各方位。她根据专业方向事先与相关企业沟通,尽可能多地邀请对口单位来招聘现场,通过面对面交流,拉近岗位和毕业生之间的距离,缩短学生的求职时间。同时,她组织开展简历制作大赛,指导学生找准自己的特色亮点,归纳提炼学习、实践经历,以合适的方式呈现到招聘官的面前。
“路桥工程学院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率都位列全校第一。”翻开路桥工程学院历届毕业生登记表,李娟燕自豪地说。
“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李娟燕说,她愿意用真挚的情感把工匠精神传递给每名教师、传递给每名学生,用自己对职业教育深邃的爱成就身边的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