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引导儿童青少年将护眼融入日常生活
作者: 胡华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第7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决定在2023年9月开展主题为“注重行为干预,融入日常生活”的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
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偏高的现象引发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属于教育热点问题。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连续发布近视防控文件,要求全国各地各校加强近视筛查和近视防控工作,切实守护好儿童青少年的“心灵之窗”。2023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2023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以下简称为《工作计划》),全面部署了年度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工作计划》明确:要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严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片面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要将视力健康纳入素质教育,将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课业负担等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
导致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原因较多,如长时间在光线暗淡的情况下看书,长时间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眼睛离书本、电视、手机的距离过近等。笔者也是近视患者,在上小学时眼睛就开始近视了,深知眼睛近视带来的烦恼:一是眼睛近视影响学习。儿童青少年眼睛近视后,看黑板上的字非常吃力,即使通过矫正戴上了眼镜,但在光线太强或较弱的情况下,仍然没有视力正常的学生看得清晰,对学习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二是眼睛近视影响运动。儿童青少年在参加一些剧烈运动如打篮球时,戴眼镜打球容易将眼镜碰坏,但不戴眼镜又很难看清楚。三是眼睛近视影响生活。天热的时候汗水流到镜片上、天冷的时候镜片容易起雾,都会使眼镜镜片模糊不清。四是眼睛近视影响职业选择。大学某些专业对视力有要求,参军对视力也有要求,眼睛近视不能选择对视力有着严格要求的职业。
眼睛近视会带来诸多不便,儿童青少年必须爱护好眼睛、保护好视力,让“心灵之窗”不再蒙尘。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仅仅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视力和身体素质。
为了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必须注重行为干预,将护眼意识融入日常生活当中。
家校要紧密配合,引导儿童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儿童青少年眼睛近视通常是不良用眼习惯造成的,为此学校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时坐姿要端正、看书时眼睛要与书本保持合适的距离、不能在光线暗淡的地方看书写字、眼睛感到疲劳时要及时放下书本、多走出教室远眺等。家长发现孩子有不良用眼习惯时也要及时纠正,并与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取得联系。家校协同发力,儿童青少年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不是难事。此外,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是造成儿童青少年眼睛近视的重要原因。很多儿童青少年手机瘾非常大,使用手机的时间特别长,容易导致视力急剧下降。为了防止孩子玩手机造成眼睛近视,家长应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如果孩子玩手机上瘾,家长千万不能放任不管,必须想方设法帮助孩子戒掉手机瘾。家长还应引导孩子加强锻炼,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
学校要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作业任务过多,导致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锻炼身体和外出玩耍。学生整日面对书本,必然造成用眼过度,眼睛近视也就难以避免。因此,从有利于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学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双减”等政策,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任务。学校应摒弃“题海战术”等错误做法,在减负提质上狠下功夫,通过精讲精练、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等多种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学校还要避免在手机上布置作业,防止学生以写作业之名偷玩手机。
学校要做好学生视力筛查工作。视力筛查有利于学校、家长和学生及时了解视力情况,为此学校要认真组织好学生的视力筛查工作。对在筛查中发现的视力欠佳学生,学校要做好沟通交流,了解这些学生视力下降的原因并做好引导工作。学校要将学生视力情况向家长通报,从而引起家长的重视,使视力欠佳的学生得到及时矫正和治疗,避免视力进一步下降。
各级政府要将视力防控纳入重点工作。近视防控工作仅凭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全社会都应该共同关心儿童青少年的视力。为此,各级政府应大力宣传近视防控工作和科学用眼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近视防控工作氛围。此外,各级政府应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不以考试成绩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避免压力层层传导下,学校为了抓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顾学生的身体和视力健康。
总的来说,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是一步好棋,必将推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取得更好成效。当然,近视防控牵涉到方方面面,关键还是要注重行为干预,防患于未然,尤其是要引导儿童青少年将护眼意识融入日常生活中,自觉科学用眼、护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