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这十年
作者: 雷杰能 陈小兵
2012年6月28日,这是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日子,《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出台,赣州教育从此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开始了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
十年发展不寻常。2022年6月16日,赣州市举行苏区振兴发展十周年教育专场发布会,亮出了一份沉甸甸的赣州教育十年发展成绩单:
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1.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7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27%。公办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90.8%,比10年前提高58.64个百分点。具有招生资格的中职达标学校占比95%,高出全省15个百分点。高校规模仅次于省会城市,市属、驻市大中专院校12所,在校生18.33万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苏区振兴发展政策的实施,给赣州教育带来巨大的政策红利,助推赣州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构筑教育发展政策新高地
总有一份温暖如约而至。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有着光荣传统的赣南苏区人民再次迎来历史性时刻——《若干意见》的出台,赣南特殊的地位、特殊的贡献、特殊的困难,得到国家特殊的支持。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赣州市教育部门紧紧抓住历史机遇,谋划教育振兴大计,加强对接汇报,争取教育部等国家部委以及省级层面情系赣南、倾情相与,为赣州量身定制了国家、省级层面的具体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扶持政策,构筑了赣州教育发展政策高地。
2014年,教育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联合签署《关于共建赣州市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的意见》,顶层设计部省共建试验区并给予特殊支持。自2016年起,连续3年召开了部省共建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了一批事关赣州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明确全面贯彻落实部省共建意见,加大支持力度,项目资金给予倾斜支持。据统计,十年来,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在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学前教育奖补等多个项目给予赣州5%资金支持,赣州所有县(市、区)全部被纳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中央资金支持范围。2012年至今,累计支持赣州中央教育项目资金104.10亿元。
2014年,教育部拉开了为期8年的对口支援上犹县工作的序幕,分年度落实了一批支援项目,先后选派5名干部到上犹挂职。教育部副部长孙尧批示协调华中师范大学及其第一附属中学支持上犹县教育发展,协调北京、上海、洛阳等地名校与上犹中小学建立对口帮扶,协调安排全市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到全国名校跟班学习、挂职锻炼。
这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让赣州教育快速崛起、高质量发展。
纵深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共和国摇篮,是红都瑞金一张耀眼的红色名片;现如今,教育是瑞金市的一张新名片。2020年上半年,瑞金市一次性开工建设16所城乡学校,规划用地8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1亿元,有力地扩充和优化了城乡教育资源。
像瑞金市一样大手笔写好教育均衡发展奋进之篇,在赣州成为一种新常态。赣州市上下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教育投入不管有多大都不为过。《若干意见》出台后,赣州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教育部、省政府以及省教育厅,支持赣州教育发展的配套政策、扶持资金、重大项目密集落地。
赣州市适时启动印发了《赣州市城乡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上下同心打了一场教育均衡发展攻坚战。
赣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孙传忠介绍,2012年以来,赣州市整合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校舍安全保障、“全面改薄”“能力提升”和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等各类资金近148亿元,新(改、扩)建校舍1132万平方米,改造校舍危房230.60万平方米,改造薄弱学校3827所,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项目1994个,校舍D级危房全面消除。经过十年的发展,现在赣州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最漂亮的房子是校舍、最美的环境是校园、最安全的地方是学校”已变成现实,办学条件有了大的飞跃。
赣南客家传统建筑风貌的新式教学楼、明亮宽敞的教室、崭新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这是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赣州市蓉江新区潭口石禾小学,这样美丽的学校在赣州已成为标配。
“以前每到孩子上学、放学时段,学校门口道路拥堵不堪,交通安全成了我们家长的心头之痛。现在好了,县里出资将中国工商银行营业门店收回给学校扩建校舍和新建校门,教室不拥挤了,校门口宽敞了,家长们再也不用为孩子上下学的安全担心了。”寻乌县实验小学的一名家长对政府花钱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打心眼里高兴。
寻乌县城区可谓寸土寸金,要解决“大班额”和学校“三个面积不足”的问题何其难也。寻乌县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第一追求,政府出钱“买单”,将紧邻几所学校的矿管局、中国工商银行寻乌支行、赣南果业等省管、市管单位办公场所列为棚改项目,把土地无偿划拨给学校,让县城5所小学、3所初中成功实现了扩容改造。
寻乌县教科体局局长赖义红为记者算了一笔教育投入账:为使义务教育学校“20条底线”达标后再提升,2017年以来,寻乌县财政累计投入6.03亿元,完成120所义务教育项目学校建设,建筑面积23.28万平方米,改扩建城乡学校20所,新建校舍面积达11.81万平方米,运动场升级改造46个,改造面积达24.60万平方米,校园环境整治项目71个,校园文化建设48所。
通过十年的砥砺奋进,赣州市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见成效。2018年全市全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认定。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56人以上的大班额占比由2016年的21.59%下降到0.68%,全市化解大班额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
“屏幕前的同学们,这里是莎莎河河劳动实践基地,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丰收节,请跟随老师一起来看看哪些水果丰收啦!”这是赣州市沙河镇龙村小学的黄老师通过专递课堂在给赣州市城区学校的孩子们上劳动教育课。
赣州市章贡区教师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陈旭军告诉记者,龙村小学是沙河镇的一所偏僻村小,以前信息技术装备几乎为零。借苏区振兴发展的东风,公安部为该校师生捐赠了电脑,工信部帮助该校建起了AI活动中心,两个国家部委的对口支援让这所偏僻的村小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带来了教育质量的大提升。
在章贡区,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利器。该区倾情打造“三个课堂”,即以建设高效“专递课堂”为先导,以推进“名师课堂”区域网络研修为主线,以打造优质开放的“名校网络课堂”为目标,形成名校名师牵头的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有针对性地开展“赣教通2.0”“专递课堂”“智慧作业”等应用技术培训,助力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如今,在章贡区的任何村小,孩子们都能和城区学校的学生一样,学习到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通过‘专递课堂’有效解决了乡村学校师资不足、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问题,许多偏远山区的孩子因此受益。”陈旭军高兴地说。
赣州市始终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顶层设计、机制创新、融合应用。2016年以来,中央电教馆已连续4年在赣州举办“支援赣南苏区教育信息化振兴国家级培训班”,每年根据赣州需求突出一个主题,900多名骨干教师、教研员及教育管理者在家门口参加国家级培训,个个受益匪浅。
江西省教育技术与装备发展中心4年来先后在石城、信丰、南康、定南等县(区)举办全省中小学信息化培训现场会,并开展送培到县(区)活动;组织本土名师赴会昌、石城、南康、大余、崇义5个县(区)进行了“互联网+”订单式送培活动。
十年来,数字赋能有作为。全市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9.3台(国家标准每百名学生15台),学校互联网接入率100%。坚持“云、网、端、用”整体推进,全力推进教育城域网建设,通过建好建强全市基础教育网络、大力普及互联网应用、积极推广“专递课堂”教学教研新模式,缓解村小、教学点缺师少教、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等问题,让乡村孩子享受同城市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打造职业教育“赣南高地”
2021年,赣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打造赣南革命老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若干措施》,提出20条举措,助力赣州职业教育快速崛起,赣州职业教育再次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苏区振兴发展十年,赣州加快释放苏区振兴政策红利,抢抓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新机遇,找准新定位,落实新举措,推动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在加大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的同时,赣州着力建设三大区域性职教高地:中西部地区德技并修技能人才的培养高地、全国职业教育培根铸魂的育人高地、革命老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高地。
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县,近年来服装产业异军突起,全县现有纺织企业3000多家,从事纺织服装行业人员约30万,占该县常住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2021年全行业产值高达600多亿元。在于都的制衣生产车间,制作一件衣服只需要3至6分钟,每天都有近百万件衣服生产出来销往世界各地。服装产业的数字化,正成为于都服装制造业的新时尚。
产业升级呼唤技能型人才,于都县舍得拿出真金白银来办职业教育,现有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于都县职业中专”)、县科技学校、县新长征技工学校、赣州工业技工学校4所职业及技工类学校,全县初中毕业后升学的学生中,进入中职学校以及就读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8000余人,占比47.4%;县内外就读中职学校学生2万余人,占比43.1%。各职业学校先后开设服装设计与工艺、电子、会计等20多个专业,较好地服务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于都县职业中专办学以对接全县首位产业和园区产业人才需求为首要职责,强化服装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为了扩大于都县职业中专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于都县在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000万元的基础上,共筹资4亿多元异地新建占地面积300多亩的于都县职业中专,工程分3期完成,并努力向高职发展。新校园于2020年4月8日投入使用。目前,学校建有三大专业群,其中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在读学生数达2300余人,已成为赣州市职业教育十大特色专业之一。
赣州市教育局职成科负责人介绍,按照“每个县(市、区)建设一所以上骨干示范作用的公办中职学校”总体要求,赣州市原办学条件和基础较为薄弱的上犹、于都、寻乌、宁都、会昌重建了中职学校(技工学校),一大批职业学校通过新(改、扩)建改善了办学条件。全市现有职业教育支持现代农业等 5个省级特色专业(群),到2022年底,全市将新增 3至5个省级特色专业(群),建设 20个左右市级示范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1所省级高水平专业职业院校,加快建成若干所高职学院。目前,赣州市中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生均占地面积34.23平方米(国家标准生均33平方米),生均设备值4454元(国家标准生均3000元),职业教育“赣南高地”已现雏形。
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处的寻乌县,资源富集,物产丰饶,素有“中国蜜橘之乡”“江南水电大县”之称。在苏区振兴发展的进程中,寻乌县依托资源优势加快经济发展,并确立了“县域发展教育先行、脱贫攻坚职教助力”的工作思路。寻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作为,把“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本地脱贫攻坚”作为学校的特殊使命,在培育产业、培养人才、推动脱贫致富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学校以服务脱贫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重点,大力培养技能实用型人才,先后开设了柑橘种植、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建筑工匠、特色小吃制作、月嫂培训、工艺品制作、保育员、安全生产技能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课程,满足不同产业、群体的就业技能提升需求。
柑橘一直是寻乌县的传统支柱产业。学校把培养柑橘种植、推广、营销人才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先后培养2万余名柑橘种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