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政策与实践
作者: 秦志莲 卞翠 刘钰摘 要:法国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通过共和国原则与价值观教育、文化与艺术教育实现。其中,共和国原则与价值观教育主要通过主题性、渐进式、多学科渗透的道德与公民教育实现;组织与实施方式呈现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丰富的课外活动为辅、以竞赛助力学习与实践的特点;师资培训注重制定以国家要求为导向的能力标准框架,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并重;社会协作支撑体系以政府制定的参考标准与指南为导向,以网络资源与专业组织的支持为支撑。文化与艺术教育以艺术课为主要载体实施,辅以文化艺术活动和教育项目;以“文化与艺术教育之路”为主要路径实施;师资培训注重职前培养与在职持续性专业培训相结合;通过立法、教育章程、多机构参与机制、资源平台形成社会协作支撑体系。结合我国国情,为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出发展系统观视域下的以主题为导向的跨学科合作教学设计、将多主体参与的实践融入学生的成长之路、构建多元支撑系统下的学习共同体等发展方向。
关键词:法国;传统文化教育;原则与价值观教育;道德与公民教育;文化与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0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3937.2024.03.08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面临一定挑战。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指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为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教育部于2021年1月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革命传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载体形式、学段和学科要求等作了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为国家课程教材、地方课程教材和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3]
《纲要》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本文以法国中小学共和国原则与价值观教育、文化与艺术教育为研究对象,围绕课程设置与内容设计、组织与实施方式、师资培训、社会协作支撑体系四个维度分析法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政策与实践,并总结归纳有效做法。
二、共和国原则与价值观教育:
培养合格公民
法国学校肩负体现、践行并向学生传递共和国原则和价值观的使命,通过知识和文化活动实现学生智力的解放,在所有人都理解、共享和尊重的共同价值观基础上构建民主。[4]由法国国民教育、高等教育与研究部2015年3月发布,2016年9月实行的《知识、技能与文化公共基础》指出[5],学校肩负向学生传授法国宪法中最根本的原则与价值观、使学生获得独立的判断能力、培养其社会归属感的使命。共和国原则与价值观教育则是学校履行该使命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设置与内容设计
道德与公民教育是实施共和国原则与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载体。法国国民教育与青少年部对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程的开展时长、内容框架、教学开展方式、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小学阶段的道德与公民教育每学年36小时,每周授课1小时,其中半小时用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6],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在每个学段设置不同的探索目标或主题。小学一至三年级的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程与“对世界的好奇”课程一同进行,小学四、五年级的课程则与历史—地理联合开展。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小学两个学段道德与公民教育的不同关注点。初中阶段的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程也与历史—地理联合开展,每周3小时,初中四年级增至3.5小时。[7]高中阶段(普通高中与技术类高中)的道德与公民教育每学年18小时,鼓励学生以主题研究项目开展学习。从课程内容来看,法国中小学道德与公民教育呈现主题性、渐进式和多学科渗透三方面特点。
1.主题性
设定明确的教学主题是法国小学和初中开展道德与公民教育的特点之一,其中三大主题包括:一是尊重他人,即培养学生基于对自身和他人尊严的完整性认识,了解自身应具备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同时尊重他人的自由和宗教信仰;二是获得与分享共和国价值观,分享共和国价值观是学校除了传授知识之外的首要任务[8],自由、平等、博爱和世俗主义是法国的四大价值观和原则[9],这其中也包括团结、男女平等和反对歧视;三是构建公民文化,即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备道德敏感力、规则纪律性、价值判断力、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公民文化的教育不仅体现在道德与公民教育中,还渗透在其他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生物、体验环境、参与主题辩论等方式获得生态责任感。
高中阶段的道德与公民教育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共和国原则与价值观相关概念的理解,并付诸社会实践。高中一年级主要关注自由,探讨自由的原则与条件、自由概念与实践的变化。高中二年级主要关注社会,探讨当今社会纽带的基础以及弱点,探索如何重塑当下的社会结构。高中三年级主要关注民主,理解民主的基础、原则与条件,探讨如何在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中建设民主的未来。
2.渐进式
以法国国民教育与青少年部颁布的《道德与公民教育年度进展基准》[10]为参考框架,关注不同学段之间的衔接是道德与公民教育的又一特点。
以获得和分享共和国价值观这一主题的知识与能力进展为例,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须掌握一些与共和国价值观相关的基础概念与信息,如法国的国歌、国旗、国庆节、官方语言、标志性建筑等。小学四、五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则需要了解共和国价值观与原则的内涵与意义,探索实践的方式。初中二至四年级学生则须更深入地理解自由、平等、博爱的内涵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习成为共和国公民的正确方式,还要以更广阔的视角,探究国家各级、各类组织的主权职能及其对社会凝聚力的作用。
3.多学科渗透
共和国原则与价值观教育渗透在包括文学、历史—地理、艺术、现代语言、科学、体育等多个课程教学中。依据课程特点,教师有意识地在日常教学中开展相关的原则与价值观教育,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其为未来成长为自由、自主和开明的公民做准备。
以古代语言和文化为例,该课程主要为初中二至四年级和高中学生开设。课程内容围绕共和国、世俗主义和公民身份这三个概念拓展延伸,同时通过希腊语或拉丁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不同语言所对应的历史文化,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审视古代世界与时代,跨越时空维度,追溯现代价值观的根源和基础,进而成为共和国制度和价值观的有意识的观察者、理解者和传播者。
(二)组织与实施方式
1.以课堂教学为主
道德与公民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以教师主导的方式开展。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会预先设定学习主题,鼓励学生搜集相关信息,做好课前准备,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中以规范讨论和辩论的形式交换观点,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反思评价。在高中阶段,教师会拓展主题学习内容,教授学生多样的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并辅助学生参与研究项目以深入学习与实践。同时,鼓励学生以合作的方式,与社区、商业、政治以及公共生活相关的人员接触,在实践中加深对共和国价值观和原则的认知。
2.以丰富的课外活动为辅
为培养学生的道德与公民判断力、批判精神并营造参与文化,学校以“公民之路”[11]项目为依托,将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作为学生从小学至高中阶段整体教育的一部分。该项目以学生参与班级、学校的社会民主生活为基础,鼓励学生与校外合作伙伴建立联系,参与公民教育项目与活动。为确保每个学生能从“公民之路”项目中受益,法国开发了一个定期更新的跟踪工具——FOLIOS,追踪学生所参与的活动。学生自己在该工具上填写与记录个人经历,以此让相关主体(家庭、国家教育人员和合作伙伴)清楚学生参与“公民之路”项目的进展情况。
3.以竞赛助力学习与实践
以政府倡议为导向,学区、地方政府、学校等多方主体合作参与的竞赛项目也是践行共和国原则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例如,2017年10月,由法国时任总理和负责妇女权利与平等的国务秘书共同发起“法兰西平等之旅”倡议[12],旨在让每一位公民都能自由地表达对男女平等问题的看法,引导人们树立平等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女孩—男孩平等”学区网络[13]是这一倡议的组成部分,2016年起增设了两个分别以班级和学校为单位的项目奖项,旨在鼓励学生了解男女平等的文化、加强尊重性别与性别平等的教育、提高不同专业和教育层次中性别的多样性。自该奖项设立以来,有610个学生和教育团队荣获“平等大使”头衔。
(三)师资培训
1.以国家要求为导向的能力标准框架
为培养能够拥护共和国价值观,理解公共教育服务的目标、价值观和基本原则,熟悉公务员权利和义务及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教师,法国积极制定相关能力标准框架。2022年,法国国家高等教师教育学院网络、学校教育总局等组织共同发布《关于世俗主义和共和国价值观的职前与职后培训标准》[14]。这一标准框架基于《知识、技能与文化公共基础》拟定,规定教师培训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了解共和国原则与价值观及其与学校的关系,掌握分享共和国价值观的技能,遵守教育系统基本原则和道德原则以成为负责任的教育者,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参与专业发展;其二,在学校传播共和国原则和价值观,掌握学科知识及其教学法,基于学生多样性设计与实施教学,为学生学习与沟通提供必要支持;其三,确保学校尊重共和国原则与价值观,积极与团队、家长以及学校合作伙伴开展合作,在不断反思和应对挑战的同时,确保共和国价值观与原则得以分享与尊重。
2.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并重
在教师职前培养方面,强制性举措包括增加至少36学时的世俗主义和共和国价值观的必修课程;从2022年起,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增加一项旨在考查候选人公共服务能力和教授共和国价值观能力的口试环节。为了完成大规模的教师培训计划,已接受60小时培训的1000名教师教育者需要每年管理25万名相关教育人员的培训,并选拔100名教师教育者为其提供120~150小时的强化培训,服务于共和国学术团队的价值观建设。
在职后培养方面,法国制定了国家培训计划,这是基于在职培训的总体规划及教师和管理人员在职培训的挑战和优先事项所实施的举措。该计划以服务教育政策、促进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和个人发展为目标,教师可自主选择面授、远程和混合方式参与课程,每门课程培训时长为1~2天。其中,“在教育系统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是核心模块,“义务教育和基础知识”以及“伦理、权利与义务”则是教师培训的必修主题之一。
此外,教师的自主学习是推动教师在职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满足教师的自学需要,法国政府通过M@gistère平台①提供相关课程。以“将共和国价值观融入生活”项目为例,其中2小时的课程面向所有教育工作者,4小时的课程面向教师群体。课程围绕三方面展开:一是明确与共和国价值观和原则相关的管理与制度框架,二是通过案例研究加强教职员工的共同文化,三是促使教师就一些教学情境分享课堂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