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跨学科学习的主题确立与实施策略
作者: 吴红梅
摘 要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英语教学可以从课程标准的“提示点”、教材内容的“延伸点”、学科之间的“关联点”、儿童生活的“触发点”四个方面确立跨学科学习主题。开展学习时,以问题为导向,有效整合与英语学科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强化学习的综合性与实践性,通过评价反馈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让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获得知识意义的增值,促进他们作为完整生命主体的成长与发展。
关 键 词 小学英语;跨学科学习;学习主题;核心素养
引用格式 吴红梅.小学英语跨学科学习的主题确立与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4(11):43-47.
跨学科学习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1]。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一定的主题意义为引领,可以强化不同学科间知识的关联与整合,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对小学英语学科而言,教师怎样按照《方案》的要求,用好“不少于10%的课时”,选择并且确立一定的跨学科学习主题,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产生跨学科理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自由人格的发展”[2]?笔者将结合日常教学实践,从学习主题确立与学习过程实施两个方面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小学英语跨学科学习主题的确立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键要素是“主题”。郭华教授指出,“主题是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的、有情境的复杂问题”[3]。这样的问题怎样确定?回到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本身,“主题”必然与“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者”相关,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确立。
1.课程标准的“提示点”
为了落实《方案》对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教师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4]。尽管英语未像语文等其他学科一样,在《课标》中将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单独列出,但却明确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范畴,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了不同的主题群,各主题群下又设立了若干的子主题内容。开展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道,根据《课标》对主题学习内容的提示,从教材出发,有意识地选择、改编甚至是创编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涵盖英语及其他多门学科知识的主题学习内容,并以这一主题内容为载体,让学生在开放且有创意的学习任务中,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架构起多维立体的知识体系。
2.教材内容的“延伸点”
教材是对学科课程标准的再创造与再组织,它编写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与基础,是教师制定教学内容的关键。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种较为综合的学习方式,自然也不能绕开教材“另起炉灶”,教师一定要紧扣教材“找米下锅”。在选择和确立小学英语跨学科学习的主题时,教师要带领学生从教材出发,以英语教材为本位,在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与延伸,并且在这样的拓展与延伸中发现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共性知识”,以此提炼出合适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这一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的确立,不仅是教材学习内容的深化与提升,同时也能紧贴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融合英语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跨学科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学习能力的有效迁移。
3.学科之间的“关联点”
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以英语学科知识为基础,“横向联结两门或者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搭建知识网络和联络通路”[5]。这样的联结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将英语与其他课程中相近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在选择和确立小学英语跨学科学习的主题时,教师首先需要确立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结的整体性目标,充分考虑所跨学科在意义和价值上的关联。然后,通过创设学生相对熟悉、便于实践的主题学习情境,将英语及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嵌入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的浸润下激发内生动力,面对复杂的问题时能够快速提取多学科知识,在问题解决中促进深度学习,形成整体性思维。
4.儿童生活的“触发点”
所有的学习方式都是为儿童的,并且最终指向并推动着他们的成长与发展。选择和确立跨学科学习的主题内容,要由儿童决定,为他们“量身订制”,主题内容也要紧密契合他们日常的学习与生活。由此,开展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时,主题内容要以儿童的学习生活作为“触发点”,勾连他们感兴趣的热点话题或是有趣的问题。在这样的学习中,儿童不仅可以切身经历主题活动的开发与设计,搭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的桥梁,感受到英语学习的有趣与有用,同时也能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客体意义世界的关联,从而确证自身存在的价值”[6]。
二、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
开展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科本身,要立足于学科自身才能进行跨学科。正如李政涛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保持学科的独特性,是促进学科融合的前提条件”[7]。教师在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时,需要以本学科的学科知识为基础,横向融合一个或多个学科的学科知识,让不同的学科碰撞合作,从而获得知识意义的增值,生成跨学科知识,最终培育学生的跨学科素养。
1.以问题为导向,注重真实情境的浸润性
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情境。《方案》要求,“要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8]。教师在设计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需要围绕教学内容构建真实的学习场境,通过真实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对学科的核心知识产生深刻理解,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情境中去。
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单元中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为例,该板块讲述了四个小朋友从颜色、身体部位和能力三个方面介绍自己动物朋友的故事。教材给小朋友们介绍的动物都配上了相应的插图,学生可以通过图文辅助了解相应的动物,并且学习怎样从不同的方面介绍它们。若仿照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动物朋友配图着色,然后进行介绍,课堂上的时间不允许。教师与学生改变思路,用上了美术课常用的超轻黏土,学生们边捏边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具体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如下。
活动1:教师呈现描述自己动物朋友的语言——It is a dog.It is yellow.It is short.It has long ears and a short tail.It has short legs too.It can run and jump.教师一边与学生读句子,一边用超轻黏土根据介绍的语言捏出动物的样子。
活动2:教师拿着捏出来的小狗,用What colour is my dog? What does it have? What can it do?询问学生,学生依次作答。
活动3:学生捏出自己的动物朋友,小组内用目标语展示交流。
活动4:集体展示作品,一生选择一个作品进行描述,其余学生根据描述的语言选出作品。
在上述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聚焦“用超轻黏土捏出动物朋友并介绍”的跨学科学习主题,在英语学科学习的基础上巧妙地将美术、劳动的知识引入课堂。首先,教师一边用目标语描述小狗的颜色、身体部位,一边用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捏出小狗的样貌。其次,通过小狗模型与学生进行问答,帮助他们掌握所学的文本语言。看着老师手中逐渐成形的小狗,学生内心的创作欲望也被激发出来。他们结合脑海中小动物的模样,通过手工捏制,很容易完成这一任务。最后,进行组内交流,帮助学生改进自己的手工作品,并且为集体展示时的介绍进一步“打磨”语言。
这样的学习,很好地解决了课堂时间有限、不能按教材需求画出动物朋友来介绍的问题。用超轻黏土捏出的小动物更有观感,也更能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手脑并用,充分发挥陶行知先生所说的“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的作用。在这样直观可感的教学场域里,不仅有英语学科知识的投入,也融合了美术与劳动的专业技能,学生在动手创作时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对英语语言的表达与运用也在手工劳动中得到了提升和发展,从而更能感受到“Animals make our lives whole”的主题意义。
2.以综合为目标,强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是通过“实现课程间的主动关联”,从而让学生能够“围绕问题,并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9]。开展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英语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并且以主题为中心有效整合这些相关联的学科知识,进而实施综合性学习。
以重庆市谢家湾小学闫冰老师执教的Journey to Three Gorges阅读课教学为例,该课以“诗歌中的三峡、神话中的三峡和新闻中的三峡”三个板块,开展了跨学科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了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活动1:师生问好,以游戏和欣赏视频的形式,提出学习任务——Let’s have a journey with the question words!
活动2:Chapter 1:the Three Gorges in the poem;教师出示《早发白帝城》的古诗,让学生以疑问词who(李白)、 when(朝)、 where(江陵)、 what(猿)、 how(舟)、 why(白帝城到江陵)分析古诗,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三峡之美。
活动3:Chapter 2:the Three Gorges in the myth;教师出示《神女峰》的神话故事,再次让学生以疑问词who、when、where、what、 how、 why阅读故事,体会三峡之趣。
活动4:Chapter 3:the Three Gorges in the news;教师出示1992年的一则新闻——国家为了阻挡洪水决定建造三峡大坝,近1百万重庆人民搬离家乡到其他地方生活;教师让学生运用疑问词自主对三峡大坝提出疑问,并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中进行二次探究,体会三峡的特别。
活动5:欣赏诗歌,以沙画总结:Enjoy the Three Gorges and feel the millennium culture.“赏百里三峡、品千年文化”,布置课后作业。
闫老师的这节课以英语疑问词串起了整节课,同时将文学、数学、科学、地理等诸学科的知识进行跨时空的对接,让学生感受到跨学科学习的精彩。课伊始,教师首先引入诗人李白的古诗《早发白帝城》,让学生运用英文中的疑问词来分析古诗、翻译古诗,并在音乐的加持下,学生诵读英文版的《早发白帝城》,感悟、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与诗人一同感受三峡的美。接着,通过阅读《神女峰》的神话故事,让学生体会三峡景色的神秘和有趣。在第三个环节,教师让学生阅读关于三峡大坝的新闻,再根据新闻提出疑问:比如关于三峡大坝大事记有哪些?大坝是什么样的?周围的居民为什么要搬离?人们搬离前、后的心情怎样?等等,学生与小组中的同学一道,在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借助数学的演算知晓了三峡大坝的高和长,通过科学的模拟探秘发现了人们搬离的原因,从地图的辨认中感受到三峡人背井离乡以及他们取得成功的不易,等等。
由于综合了文学、数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课堂上学生对于三峡的认知更加多维,了解也更加深入。这让他们对于英语疑问词的学习与运用跳出了教材文本,针对诗词、神话故事的内容可以进行发问,对三峡大坝也可以提出疑问并加以探究和解决。这样的学习不是简单拼盘式的“学科杂烩”,而是有主题、有主线的知识统整,体现了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的相互补充与相互促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认知,感受到学习与探究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