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突发事件中安全管理问题的应对
作者: 耿凤秀摘 要 学校作为育人机构,保障安全是其所有工作的基础性要求。但由于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存在许多隐患:学校资源设备有限致管理被动化,教师圈养式教育切断孩子主体性,小学生责任意识淡薄致缺乏担当,家长盲目追责的态度致纠纷难息,社会法治表面化忽视核心价值观。为体现学校乃至社会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应树立应急理念,全面制定危机预案,加强学校安全支持;坚持以生为本,革新教师教育观念,实施散养教育管理;基于德育视角,提高学生责任意识,注重安全课程实践;保持父母之心,坚持可解可顺原则,促进良好家风形成;加强协同治理,明确权、责、能,将依法治校落到实处。
关 键 词 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安全管理
2015年8月,我国首次在正式的政府文件中提出对校园安全问题“全覆盖、零容忍”,提出校园安全问题对学校的优秀等级评定有一票否决权[1]。由此可见,校园安全在学校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校园突发事件的案例呈现
2022年11月,学校举行“校长杯”足球比赛。轮到五5班上场,正副班主任带领全班同学去操场观看比赛。操场上除了参加比赛的班级,还有田径运动员在训练,以及个别班级在上体育课。班上大部分同学都遵守秩序,排着队前行,但有几个男生非常活跃,他们偷偷离开队伍跑到田径训练场去玩。一名男生只顾抢篮球,没发现篮球前方的器械,在没拿到篮球的情况下一头撞了上去,眼角下方瞬间血流不止。
男孩立马向老师寻求帮助,副班主任见状,立刻带他去医院,并打电话通知了他的父母。男孩母亲到达医院,得知儿子的伤口可能留疤,瞬间情绪激动。询问事情经过,知道是儿子自己擅离队伍去抢球导致的受伤,于是她责怪儿子为什么擅离队伍,男孩辩解道:“我怎么知道前面有东西”。母亲不忍责怪孩子,便问副班主任,这个事情学校要不要负责任,同时又打电话给丈夫,让他去咨询律师学校要不要为此负责,之后便带着儿子去专业的整容医院治疗。
一个月后,男孩来上学了,可这个校园突发事件却始终没能得到解决,主要是因为男孩的父母为了孩子脸上不留疤,花了很多钱,他们希望学校将这笔钱全部报销。报销理由是:这件事情发生在学校,学校理应承担所有责任。甚至试图归咎于班主任,原因是当时学校没有明确规定全班同学一定都要到场观赛。学校将相关证据交给司法机构处理,男孩父母却不肯配合。此次事件搁置一年半,始终悬而未决。
二、校园突发事件反映出的安全管理问题
校园突发事件的频发反映出当前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等层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隐患。
1.学校资源设备有限致管理被动化
如案例所述,学生擅离队伍去抢球引发的安全事件,说明当前学校根本没办法全面开展安全巡视工作,只能被动应付[2]。比如说,校园安全管理制度虽然存在,但并不健全;针对校园安全的应急预案不是没有,只是不够完善。或者说相对而言,学校更加注重常规管理制度,而忽视了应急管理制度[3]。
考虑到学校的组织架构大多是科层制,学校的高层因无法及时处理环境变化所需的所有必要信息,通常会进行分权管理[4]。那么相比较横向关系的沟通,学校可能更加重视组织内部的纵向关系。但事实是,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学校安全信息的往往是一线教职工,比如案例中的副班主任。不过,一线教职工虽然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安全信息,但他们往往缺乏应急处置的权力或者意识,以至于学校安全管理一旦发生意外,学校就会处于被动状态[5]。
2.教师圈养式教育泯灭孩子主体性
小学生的认知还处于不断发展中,他们好动、活泼,缺少辨别与自控能力,案例中的男孩就是如此。班级教师为了更好地做安全管理,将保护的功能扩大化,不再允许学生观看剩下的比赛,虽然学生的整体安全得到了保证,但是他们的主体性发展被切断,发展也失去了主体意义[6]。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从他人管理走向自我管理[7],自我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从他控走向自控,从依赖走向独立,实现个体社会化。然而案例中教师圈养式的教育明显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使得圈养在班级的孩子无法体验生命的内涵,无法实现自我的发展。
3.小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缺乏担当
面对校园安全事件,除了要求孩子要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外,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同样重要。责任意识是为人的根本,它是个体对社会角色职责的自我认识,是人们在理性认识支配下关于客观对象所带有目的、功利性和义务特点的心理活动[8]。小学生的责任意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每个人做出的行为必须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然而现在的很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责任意识。案例中的男孩如果想去玩,完全可以告知班主任,经班主任同意再去做他想做的事情,擅离队伍的行为就是对班级同学和教师的不负责任。
其次,每个人清楚自己的行为并主动承担相应责任。在医院里,母亲得知原因,起初也在教育孩子为什么不当心,但是孩子一撒娇,母亲便于心不忍。由此可以看出,男孩自始至终都没有觉得自己受伤是擅离队伍以及不当心所致,他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清醒的认识,缺乏必要的担当。
4.家长盲目追责的态度致纠纷难息
一直以来,只要学生在校受到伤害,无论过错方是谁,家长都会要求学校承担所有责任。
案例中的学校并不是不想承担责任,若只是保证男孩的伤口愈合,那么学校愿意支付这笔医药费。可是家长的要求是男孩脸上不能留疤,那样的话后期整容和保养费用是学校不应该承担的,学校也承担不起。由此可见,随着时代发展,老百姓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促使家长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校园安全问题的复杂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并且难以想象。
归根到底就是家长的法律意识非常淡薄,他们盲目追责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学生法治意识和原则的发展,使得德育之路困难重重[9]。
5.社会法治表面化忽视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国家和谐,社会公正、法治。2002年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了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可以通过协商和解、行政调解、诉讼等方式解决纠纷。案例中学校将这件事交给司法机构处理,男孩父母始终不配合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觉得教育部门以及司法机构会偏袒学校,无法做到公正、公平。
另一个原因是司法诉讼花费多、时间长,所耗精力成本大。案例中父母的诉求就是希望学校将所有费用报销,可是学校是培养教育学生的场所,如果学生与学校一发生矛盾就诉诸法庭,不仅会给学生家庭带来心理压力,也给学校管理增加负担,容易破坏学校与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但学校也不能一味退让,为了息事宁人去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否则,必然会给教育带来不利影响。
三、校园突发事件引发的安全管理问题的应对
1.树立应急理念,全面制定危机预案,加强学校安全支持
首先,树立应急理念。校园突发事件具有类型多样且不确定等特征,预防是所有安全工作的基础,为此需要借安全事故阐明预防的重要性,以此来强化师生的预防观念。学校必须全方位明确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将预防工作做得全面且彻底,尽可能追溯本源,才能将事件的不良后果降到最低。
其次,全面制定危机预案。学校如果遇到多场体育活动要在同一个场地进行的情况,校领导就要有意识地安排各项活动分批进行,并做好危机预案;或者由学校统一组织,划分各班活动区域,由正、副班主任带队,让学生在规定区域、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活动,将突发事件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最后,加强学校安全支持。除了必备的硬件资源支持,还需要强有力的软件资源支持——专业安全知识,以及能够有效应对安全问题的专业教师。考虑到第一时间掌握校园安全信息的是一线教师,为此学校要强化教师的校园安全培训,制定安全教育手册,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为他们提供具体的指导[10],让他们明确处理突发事件的方式,或者如果他们无法处理,可以第一时间将信息汇报给上一级领导,由领导在第一时间确定最佳应急方案,将学校的损失降到最低。
2.坚持以生为本,革新教师教育观念,实施散养教育管理
首先,坚持以生为本。张永华认为:教育保护不能损害青少年的个性。教育方式决定了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保护,但这种保护方式须是积极的,旨在增强学生的活动能力和体质。如今的学生更加渴望自由,追求独立。案例中的男孩擅离队伍正是他内心渴望自由的表现,因此学校或者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面对突发事件,那些消极的保护方式更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11]。
其次,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行为,传递出两个方面的教育价值,首先是育人价值,教师要善于利用安全事件教育孩子,明确做任何事都得先跟教师报告,得到允许之后再去实施,无论做任何事或者拿什么东西,都应该看清楚周围环境,确保安全再付诸行动;其次是工具价值[12],班级的比赛不仅是参赛队员的事情,其余同学更要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同伴加油鼓劲,为参赛队员可以更好地完成比赛提供信心和动力。
最后,实施散养教育管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明确学校安全管理是良好的教育和组织规划的产物[13],要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学校就应该了解时间、空间、需求、关系、职责、培训和文化的作用,让学生在学校安全管理下自由充分地发展。为此实施散养式教育管理,最根本的是让学生身处在一个充满关爱的集体。关爱既是实践,也是情感,是一种为他人着想的行为,要了解他人的需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当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关爱,体会到被重视、受尊重[14],他们自然会遵守规则,密切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
3.基于德育视角,提高学生责任意识,注重安全课程实践
德育在于“教人为善”[15],与人为善便是与己为善。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道德教育永不过时。教师的作用在于教书育人,即在教书中育人,在生活点滴中育人,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孩子明确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以及承担的责任,面对自己的问题,要有承担的勇气和魄力。同时,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只有社会性活动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才能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将所学知识逐渐内化为自身素质,并且在社会性活动以及团体性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16]。
考虑到校园安全教育课程与德育课程在内涵上契合度很高,所以可以基于德育视角开展丰富有趣的安全教育活动,注重安全课程实践。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学生喜欢看短视频,于是学校可以让学生围绕校园安全主题收集和整理资料,邀请学生拍摄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小视频。可以将拍摄的作品上传到学校网络平台,由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作推荐和介绍,最后师生交流,让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学生心中扎根[17]。
4.保持父母之心,坚持可解可顺原则,促进良好家风形成
父母之心是一颗仁爱之心,学校要以父母之心办教育,家长也要以父母之心关爱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良好的陪伴和榜样示范。安全事件的发生既然不可避免,那么家长便应该引导孩子全方位看待整个事件,反思自己在整件事中的言行,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策略,让孩子知道在学校活动中应当遵守秩序,避免自己和他人受伤。
同时,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出谋划策,提高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确保学生的安全。家长可以通过参与管理工作,学习安全知识,更好地教育孩子、规范孩子的行为、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同时也可以让家长产生同理心,愿意主动与学校共同维护校园安全。家校关系的和睦又有助于形成良好家风,促进家庭和谐稳定、孩子健康成长。
5.加强协同治理,明确权、责、能,将依法治校落到实处
协同治理的目标是有效预防、处理和消除危机,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共利益[18]。针对校园突发安全事件,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要通过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