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与教学建议

作者: 芮金芳

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新旧教材对比分析与教学建议0

摘 要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材于9月正式使用,为充分领会新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教学方向,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有必要对新旧两版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以“生活中的位置”主题单元为例,从课标要求、教材编排、情境设计、内容设计、习题设计和评价设计六个维度对新旧教材进行深入研读、系统分析,并给出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建议,以期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领会新教材内容,优化设计主题学习活动,更好地落实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  键  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新旧教材;“生活中的位置”

教育部2022年4月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本次课标修订突显“素养为纲、综合育人、实践育人”的核心理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回到真实情境中去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成为《新课标》的目标旨归[1]。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蓝本,主要依据课程标准编制,它是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苏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于2024年9月编写完成且正式使用,如何正确理解、使用新教材,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线教师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以“生活中的位置”主题单元为例,通过对比新旧两版教材在课标要求、教材编排、情境设计、内容设计、习题设计、评价设计中的差异,从教材变化的视角领会新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教学方向,为新教学提供参考路径。

一、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

1.课标要求的对比

课程标准作为国家教育目标的体现,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学业评价的基础。教学如同树木,教材是树干,而课标则是树根。课程标准是教学实施的重要指南,会对教学产生直接影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旧课标》)和 《新课标》对“生活中的位置”这一主题单元内容的具体要求有显著差异(见表1)。

由表1可见,《旧课标》侧重的是学生对物体位置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关注的重点是知识维度的获得,而《新课标》将“生活中的位置”这一内容调整至“综合与实践”领域,作为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强调学习的真实生活情境和真实问题背景,从原先知识为主的学习转变为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域中学习、理解物体位置,并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物体空间位置的相对性,感受数学独有的价值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教材编排的对比

依据儿童的认知规律与年龄特点,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呈整体螺旋进阶式编排,教材中一个领域的知识往往分布在不同年段,多次呈现。教材编排时注重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横向勾联与纵向深入中,助推学生对学科知识、思想方法、活动经验的深入体验。“生活中的位置”这一内容在苏教版新旧教材编排体系中发生了一系列调整变化(见表2)。

旧教材称之为“认位置”单元,将其安排在一年级“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三节入学预备课之后。学生在入学第二周即开始学习这一内容,且教材仅安排一课时,这对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从学习调研结果来看学生掌握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对“左右”的理解学生并不能一步到位。新教材将其调整至“0~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数单元学习之后,把“位置”的相关知识与认数中的“序数”内容有机整合,综合解决实际问题。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一年级加强幼小衔接的要求和低年段儿童学习发展水平,新教材以“生活中的位置”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开放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分别设计了“我在教室里的位置”和“我们的教室”两个子主题活动。在生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教材通过承载“上、下、左、右、前、后”位置关系的学科核心内容,深度链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科背景,使他们在亲历做事的过程中感受现实三维空间的多样性和有序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实现认知、思维、情感和素养的跃迁。

3.情境设计的对比

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应是基于主题单元的探究与表达。主题单元应根植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通过学科逻辑让师生以对话形式参与学习实践,尤其关注学生面临真实复杂问题情境时,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态度、方法来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旧两版教材在情境设置上都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但在主题图的选择、核心问题的设计上有调整变化。

旧教材创设师生上课主题图,以告知的方式认识“左右”,介绍“要发言请举右手”,通过数学书与练习本一组相对关系的介绍,引入“左右”位置的辨认学习,接着看图说一说其他位置关系。虽然教材主题图编排设计时有意突出了左、右位置的体验与辨认,但整个学习活动是在一个静态的主题情境下展开的,试图用“告诉”或“传递”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位置关系。学生获得的只能是惰性知识,没有亲身经历,所以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很难理解与迁移运用。而新教材用“主题+问题串”的形式开展多样化的主题实践活动,首先以学生熟悉的教室座位创设真实的主题活动情境,接着通过核心问题驱动主题,深入探究“贝贝的左边是月月,那贝贝的右边是谁?”“红红在月月的后面,红红在哪里?”以“贝贝”作为行为主体,明晰“左右”位置关系,用前后来表达“红红”和“月月”的位置关系。由此可见,新教材以“生活中的位置”为主题情境,整体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层层递进的问题串设计合乎学生认知逻辑,并直指主题学习的重要概念。学生在真实任务、真实实践过程中获得对核心概念的深度理解与核心素养的培育。

4.内容设计的对比

新教材在内容设计上突破了旧教材中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设计教材内容的思维局限,在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开放度上都有所提升。新教材以“生活中的位置”为主题,系统设计两大主题任务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学生通过开放的生活情境和真实问题中的学习探索,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方法,体验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见表3)。

与简化、单一、静态的旧教材内容相比,第一,新教材内容在主题呈现上突出真实性。通过呈现学生熟知的教室生活情境脉络,把学生的学习放置在一个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场景中,学生只有深入参与其中,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思维、情感和素养,才能解决复杂的真实问题。第二,新教材内容在目标设定上强调多元化。除了在知识维度感受理解物体的位置关系,更在开放的问题场域中,经历个性化的问题解决过程,形成规划、设计、优化、调整的问题解决策略和思维方式。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渗透品德教育、健康教育、习惯养成教育、规则意识等,充分体现多学科融合,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发挥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功能,在不同程度上提升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三,新教材内容在学习样态上突显实践性。改变旧教材中零散、碎片式的内容呈现方式,选取“我在教室里的位置”“我们的教室”两大学习主题情境,让学生置身真实情境,经历真实实践,解决有关上下、左右、前后位置关系的复杂问题。在系列化的游戏、活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第一手经验,与“如何做事”直接联系在一起,建构学生独有的“能力之知”,逐步获得可迁移的知识理解,并在不同生活情境中迁移、运用和创造,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学习进阶。第四,新教材内容的组织形式呈现开放性。与旧教材中封闭、单一、刚性的素材内容相比,新教材学习内容呈现开放、多样、弹性与不确定性。例如,布置“设计教室黑板或墙面”的主题任务,并用上下、前后、左右介绍物品的位置关系。这样的主题内容包容性大,学生可进入性强,每位学生在做、画、贴、说等开放性的动手实践中能寻找到适合自己进入的核心点,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机会。在“数学+生活”的跨学科课程统整下,促进学生的跨学科理解,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5.习题设计的对比

习题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测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路径,也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机载体。旧教材在“认位置”单元共设置了6道习题,习题类型涉及游戏操作类、观察表达类、动手操作类、体验探究类四大类。新教材中“生活中的位置”内容安排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分别设计了两个实践任务:一个是布置教室后面的黑板或墙面实践探究类任务,另一个是拍照或画图,用方位词介绍自己家物品摆放位置的实践运用类任务。两版教材的习题选材上都凸显与生活实际的关联性。但旧教材习题设计大多定位在对基础知识的浅层理解与简单运用上,或使用多个知识点(规则)解决难度一般的综合性问题。虽然习题中有游戏、操作、体验、探究等类型,但其容量显得过于庞杂,习题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不强,迁移应用类习题较少,探究类更是鲜见。新教材习题设计主要表现为解决条件不充分或结论不唯一的开放性的劣构实际问题,需要学生以小组或团队协作完成,在规划、设计、实践、调整、反思中将数学知识迁移到现实情境中去解决生活问题。习题的综合性、复杂性、跨领域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为学生创造性地判断、决策和行动提供了可能。在真实生活问题解决的习题探索中,学生的体验得以丰富、知识得以创造、方法得以迁移、素养获得发展。

6.评价设计的对比

《新课标》明确指出,从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评价转向核心素养导向的系统化评价,提出综合运用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的原则,充分挥发评价的导向、诊断与反馈功能。可见,评价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落实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难点之一。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是在每个单元练习、复习、综合与实践后面都新增了“反思与评价”栏目,积极探索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的评价,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反思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质疑问难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新教材“综合与实践”板块最后的反思复盘评价环节,总体上是先反思再评价。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反思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反思精神的培育。第一,评价功能多维。好的评价最终要落在学生的发展上,这是学生从经历走向经验的重要路径。评价时引导学生对自身表现乃至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本身进行反思,比如“你在学习‘生活中的位置’这个活动中表现得怎样?”促使学生回顾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印象深刻的环节、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值得改进的地方等,与自己既有的知识与经验,和他人的做法关联比较,在对比互学中不断完善提高,积累经验,形成见解。第二,评价主体多样。除了自评,教材还引导学生互评:“在这次活动中你的同学表现得如何?”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与他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平等交流中,感悟生活与知识的联系,体会学习的价值。第三,评价维度多元。除了评价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思维深度和广度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在认识自我、他人、社会等方面是否有新的体验,在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整合能力、迎接问题挑战、克服困难等方面是否有新发展,真正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诊断、激励、改进等多重价值。

二、对新教学的几点建议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将“认位置”内容纳入综合与实践领域。相较于原来,用跨学科主题学习方式开展主题探究,可以从综合育人、整体育人角度出发,通过多学科间的联合,把关于位置知识的教学融于现实情境中。学生在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物体位置关系,并主动迁移创新,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主题确立的综合性和挑战性

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突出强调素养导向,要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所以,新教材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键,在于设计具有高度真实性的问题情境和任务,并能恰当寻找数学核心素养表现与真实情境之间的结合点,分解成系列化的子任务驱动学生真实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任务,来源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为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的学习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找到了落脚点,避免碎片化学习只关注知识记忆而忽略知识之间的复杂关联和概念形成的问题[2]。如开展“生活中的位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时,以“如何用方位词向同学介绍你在教室的位置?”作为挑战性任务,这是学校内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真实问题。这个挑战性任务将真实问题解决路径拆解成五个子任务(见表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