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关键维度

作者: 夏瑞芳

摘 要 在课改视域下,要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一是创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即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在多元评价中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二是创设学校心理健康监测体系,即定期开展心理监测,排查学生心理问题;建立心理帮扶机制,为重点学生建档立卡;关注重点学生心理,突破心理教育困境。三是创立心理健康综合管理体系,即丰富家校沟通途径,凝聚家校育人合力;共创社区文化环境,营建心理健康家园;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关  键  词 课程改革 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体系 监测体系 管理体系

引用格式 夏瑞芳.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关键维度[J].教学与管理,2023(29):15-17.

国家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1]可见,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健康品质的保障,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仅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而且有助于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美好,感受身心健康成长的快乐。

一、创建全科渗透、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引导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这就要求学校在新课程改革视域下,重视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营造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及学校活动之中,从而为学生塑造健康心理品质提供制度保障。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在教授学生学科知识的同时不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有效性,学校要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责任感,提升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引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凸显“全科渗透、全员参与”的育人成效。如,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结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内容,注重通过书中人物心理特点的分析、写作观点的表达以及口语表达中思维的训练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教学《小木船》一课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渗透人际交往和有效沟通的技巧,教导学生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为他们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打下基础[2]。

2.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塑造心理品质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是否在全学段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可涵盖自我意识、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情绪情感、学习方法等主题,可融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创新授课形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配齐配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专项培训,逐步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学科素养与教学能力[3]。

3.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生长点,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而且有利于在活动中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例如,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我的生命”一课时,教师可通过讲述生命的起源、观察生命成长的过程、感受生命的差异、体验生命成长的几个环节,使学生获得有关生命的科学知识,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感恩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同时,也让学生受到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心理健康教育[4]。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后延时服务政策在各地纷纷落地。学校可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学校可以成立绿心社,要求每班选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学生做社员,由学校专职心理教师负责培训,让志愿者学生在同学中间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充分发挥“朋辈帮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师生群体共同参与的“合奏曲”。同时,学校还可利用国旗下的讲话、节日庆典、主题班会等活动形式,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全员化、多角度的渗透与融合。

4.在多元评价中提升心理品质

以评价为导向,立足全人教育视野,创新学生评价方式也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学校可以用“星级评价”代替传统的“三好学生”评选,围绕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提炼“星元素”,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例如,在德育素养方面,设置“文明星、互助星”,考查学生举止文明、待人友善、团结互助、尊重他人等方面的素养;在体育素养方面,设置“阳光星、运动星”,考查学生乐观开朗、向善尚美、热爱运动、坚毅勇敢等素养。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评价周期不宜过长。班主任可每周定时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争星达标”活动,通过学生自主评星、小组互相评星、少先队队委会定星等环节,为定星的学生颁发“星星奖励”,同时记录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成长足迹。开展多元评价活动,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发现并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优化心理品质,提升综合心理素养。

二、创设全员覆盖、闭环管理的学校心理健康监测体系

建立小学校园心理健康监测体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学校通过该体系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动态监测,依据对相关预警指标和预警信息的分析研究,能精准筛选出预警对象和范围,及时发现和识别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危机因素。学校心理健康监测体系包含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危机预警三个方面。通过对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人际关系、情绪情感、气质性格等方面进行测量和分析,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和处理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提升学校的危机干预能力。

1.定期开展心理监测,排查学生的心理问题

为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校要建立“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的“五早”工作机制,每学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一是可通过印发 《班主任操作指南》、发放 《致家长的一封信》 等形式,让家长、班主任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的意义和操作方法,通过班主任、家长、学生三方合作筛查预警学生,精准掌握学生心理健康。二是对预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一对一分析研判,对出现情绪、行为异常的学生及时进行家校沟通,开展心理疏导工作[5]。

2.建立心理帮扶机制,为重点学生建档立卡

近几年,受疫情和网课影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中,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和困难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为此,学校和教师应为此类重点学生建档立卡,分类跟踪,疏导干预。对一年级新生,班主任可在其入学后一个月后通过谈话、问卷、查档、家访等形式完成摸底,初步确定重点帮扶学生的名单。对其他年级的学生,班主任可在新学年开始一个月内,按照一人一档的原则,记载每名需要重点帮扶的学生的基本情况、参与活动的表现、开展针对性教育和心理辅导等工作的情况以及教育帮扶效果等方面的信息。针对因学习压力过重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生活中遭遇应激事件而出现异常行为的学生等,学校可把他们作为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

3.关注重点学生心理,突破心理教育困境

根据建档立卡学生的心理健康监测情况,学校可通过“大手拉小手”“小手拉小手”等方式成立重点学生爱心帮扶小组,从心理活动、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跟踪引导和帮扶。在帮扶过程中,如发现个别学生存在厌学或者其他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健康专业教师或班主任要及时与其进行积极的沟通,帮助他们矫正不良的心理认知,逐步引导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创立“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心理健康综合管理体系

“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管理体系,是指在共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指引下,由学校主导,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协同育人的管理体系。其中,学校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家庭和社会发挥环境育人作用,三者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相互促进、齐抓共管,以实现优化青少年心理品质的目标。

1.丰富家校沟通途径,凝聚家校育人合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心理医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赢得家长的支持。为此,学校一方面可以成立家长学校,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或组织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开展系列专题教育活动,提升家长的育儿能力。如,开展“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如何对待孩子的异性交往”“如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学习拖拉的毛病”等专题讲座。这样做一可以帮助家长转变观念,理性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培养孩子优良的个性品质;二可以引导家长了解孩子的个性、情感、兴趣、理想等素养;三可以指导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待孩子要多鼓励、少指责;四可以教导家长避免对孩子进行心理惩罚。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充分发掘和利用家长资源,开发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家长课程。例如,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开发“保护好自己”的家长课程,让从事交警、消防的家长担任主讲;在中年级开发“寻找‘心钥匙’”的家长课程,让从事心理学相关职业的家长担任主讲;在高年级开发“成功的召唤”课程,让事业成功的家长担任主讲。实践证明,建立科学有效的家校共育体系有利于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

2.共创社区文化环境,营建心理健康家园

在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中,社区文化环境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据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从解决心理问题转变为预防心理问题,要特别注重和当地社区共建社区文化共同体。通过在社区举办“怎样做一名优秀家长”“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不良情绪”“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等专题讲座,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社区环境;同时,也为学生创设有助于形成良好心理氛围的人际环境,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3.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联系和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组织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学校一方面可以依托政府支持,联系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和社会团体,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联席会议机制、联动投入机制和联合服务机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到全方位关心、全天候关注、全员关怀;另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使网络成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视域下,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多种手段全面分析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研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可能产生的其他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全方位、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学校还要积极构建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监测评价体系,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综合管理体系的作用,切实推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EB/OL].(2012-12-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212/t20121211_145679.html.

[2] 信忠义.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4):41-42.

[3] 陈滢,贾永春.上海市闵行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4):14-17.

[4] 王川,王春燕.心理健康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01):43.

[5] 吴智深.建立统一的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EB/OL].(2022-03-02).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203/t20220302_681635.html.

[责任编辑:白文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