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教育本质的回归
作者: 桑安琪摘 要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推进教育回归本然。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了解与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对“双减”政策的目标、价值进行合法性分析;从政策导向、实施过程与监督保障机制分析“双减”政策促进教育回归本然的合理性等,通过家社校协同配合,落实政策,推进教育回归应然。
关 键 词 双减 教育回归 价值导向 核心素养
引用格式 桑安琪.“双减”背景下教育本质的回归[J].教学与管理,2022(05):1-4.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们称之为“双减”。“双减”的颁布有利于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对校外培训机构起到规范、监督作用,有利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推进教育回归学校,促进教育回归本然。为了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必须了解“双减”政策的价值导向,明确“双减”政策的教育理念,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推进学校教育回归应然状态。
一、“双减”政策核心要义及其价值选择
建国以来,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一直伴随着我国教育进程的推进,以不同的表征样态动态地复现,持续性阻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减负问题的出现只是教育表象,究其本质是教育内部出了问题。“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1],教育的根本属性是平等交往而非规训和控制,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方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纯公益性质的教育,其“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也是推进后续教育阶段的根基所在。然而,当前社会的教育平衡在某种程度上被打破,教育重心偏移,即不再指向人的全面发展,而是转向消费社会的巩固与扩张。公共教育的运作与发展偏离了教育发展的固有规律,而变为由消费链条驱动和操纵[2]。教育的选择功能遮蔽了发展功能,教育的商品属性替代了公益属性,这不仅与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相违背,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放逐。此次国家“双减”政策的颁布正是对教育的纠偏,促使基础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心,其核心要义指向人的发展与教育育人本质的回归。
1.“双减”政策目标
“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3]教育的应有之义是通过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来带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混淆教育本质会导致教育目标的消弭,减负不仅是行为上的规定,还有对理念的贯彻,以及对教育目标的重新寻回。
“双减”理念彰显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对于“免去作业”“规范补课”“禁止排名”等措施,应在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秉持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念的前提下,根据实际客观的评量结合学生主观感受来定义“负”,并采取高质高效的育人方式合理有效减负。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在课堂和学校足以完成,逼迫学生大量补课,忽视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兴趣爱好,同时限制了其未来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关键,只有学生学习回归课堂和学校,家庭的教育负担大幅度降低,学生的压力相应缓解,教育才能发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且全面发展的真正效用。
减负固然是双减的题中之义,但这只是表层内容,背后蕴含的减负目标才是其价值鹄的,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高学校育人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回归课堂、回归学校,减少学生不必要的负担,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明晰教育的育人目的,回归教育应有之义。
2.“双减”政策的价值选择
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蕴含着政策制定者对于政策的期望或价值追求,体现了政策系统的某种价值偏好,表达着教育政策追求的目的与价值[4]。这种价值取向若是顺应自然规律,符合客观的事实逻辑和社会的主观需求,则代表其教育政策价值选择是合目的性的、有合法性的。可从“谁来减”“减什么”“如何减”三个方面对“双减”政策进行价值选择分析。
首先,减负政策由政府统筹主导,各部门落实,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执行,家校社协同,多方联动,协同推进与保障减负政策实施。此次减负工作职责分配到各部门机构、学校、家庭,职责清晰,减负职责范围覆盖广,含括内容全面,意在举众人之力,共筑教育减负之出路。其次,减负内容是减轻学生过重的、不合理不必要的负担,既包括客观存在的学业负担,也包括由此而引发的心理负担(也可理解为一种精神负担)[5]。只有减去这些不必要的负担,学生才有时间和精力自主学习、全面发展。最后,《意见》提出,应从学校的作业和课后服务、校外培训行为两方面出发,联系家、社、校配套治理,提供支撑保障,采用试点探索的方式加强督促检查和宣传,精心组织,稳妥推进,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达到减负不减责,减负不减质。
二、“双减”政策促进教育回归本然
具有价值选择合法性的教育政策只是具备了教育改革的潜质,其实施成效依赖于政策中改革机制的有效性。从回归导向、回归过程、回归保障出发,分析“双减”政策蕴含的教育回归机制是否可以解决,以及如何解决教育问题,以正本清源,促进教育回归本然。
1.教育回归导向: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教育是因人的发展而存在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如今教育背离初衷,以应试为导向,用成绩和分数压抑了学生的天性,束缚和局限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生可能取得很高的学业成绩,但这却是以牺牲自己人格健全发展为代价的。学校变成了滋生孤独和个人主义的温床[6],教育本是帮助学生成长的阶梯,现实却沦为捆绑学生的枷锁。无论是校内教育还是校外教育,都应摒弃功利之风,回归到“立德树人”的道路上。“双减”所蕴含的教育回归逻辑正是以“立德树人”为基点,关切教育中活生生的“人”,将提高学生学科成绩、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能力,以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三者一并关照。
教育政策实施的效果如何,根本在于导向的正确性,选拔导向的教育体制是造成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也是促使教育竞争存在的源动力[7]。“双减”政策背后蕴含的教育观倡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摒弃功利主义导向,将教育着眼点从学生分数高低转向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多方面才能的发展。治理整顿培训机构,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服务质量,使得学生回归校园,减少社会教育成本和负担。从树立基础教育阶段正确教育观出发,正本清源,降低作业负担,减轻分数在家长、学生、教师心中的分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回归本然。
2.教育回归过程: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校社系统推进
“双减”政策的实施,是教育回归教育本质的过程。《意见》中主要提及四个方面: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行作业管理,包括调控作业结构和总量、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提供全面发展学生的高质量课后服务,以及提高和保障教学质量。其次,对校外培训行为严格规范和管理,将减负工作纳入质量评价体系。最后,通过家庭教育中家长的监督来保障学生课余时间的科学利用。
四个方面分别对应系列子措施的展开,主要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严格整治校外的社会培训机构,强调家长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明晰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在本次减负工作中的职责所在。措施的实行都有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作为支撑,通过观念的改变和教育政策的实施两条链条,措施之间环环相扣,形成一个闭环。通过传递正确育人观念,实施减负措施,提高了学校教学质量,减少了校外学科类补课的行为需求,学生有更多时间自主支配。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充足的精力学习,并通过高质量课堂提高学习能力,体认学习者、探究者等多重角色,实现自我满足。各项措施之间相互关联,互为依托,使得学生从“乐学”到“善学”,再到“爱学”,这是教育回归正确育人机制后的良性循环。
3.教育回归保障:以政府力量为主导,多部门协同联动
在全面实施教育政策的过程中,与四条主措施相配套的保障与监督机制是政策实行闭环中监管保障各部门实行规范和程度的重要环节。由各级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进行联合专项治理,包括保障课后服务经费与资源、完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校外培训广告管控和收费监管、对基础教育学段外校外培训的管理等方面,全面部署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分责明确,将“双减”工作纳入县域和学校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并加强监督与引导,以试点工作方式稳妥进行。
教育治理过程,就是教育决策民主化的过程[8]。《意见》中对教育部门,宣传、网信部门,机构编制部门,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人力资源,民政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公安部门,人民银行、银保监、证监部门等都提出明确的要求,通过多项保障措施和评估、管理机构的设置,对四条主路径起到外在的调节、规范和辅助作用,确保在落实政策过程中取得实效。通过多项管控治理,引导社会大众重塑正确的教育观念,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环境。而观念的树立和教育生态环境的建构又反作用于现实教育机制,促进教育朝着引导人向上向善、唤醒内在精神、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的方向出发,构建完整且有效的教育循环机制,实现教育生态圈的良性循环。
三、“双减”政策背景下解决教育问题的实践路径
宏观政策的效用还需见于微观的实施层面,针对“双减”政策所指向的教育失范现象,家、校、社应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合力共建,服务于教育改革。
1.学校教育:提升教学质量,完善课后服务,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水平[9],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双减”在教学质量和形式方面也做了加法,即提升教学质量、完善课后服务机制。
高质量导向下的人才培养标准强调在复杂情境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协作性、创新性地实现问题解决与知识创造[10]。学校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就是将学生机械的无意义学习转变为有意义学习,使儿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同化、建构知识,以实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知识创造。“双减”对作业做出一系列规定,大体上减少了基础教育阶段的作业量,减少学生无效学习时间,旨在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等,为后续学段自主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活打下基础。因此,教师要精细设计课堂练习,认真编排筛选课外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要及时带领学生巩固,做好查漏补缺工作,使得作业发挥教和学的辅助功能;基础教育阶段讲究教学的全面性,应设置分层作业,作业内容在全面性、基础性原则上设置不同难度等级和内容倾向,尽可能使全体学生都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
教学是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课后服务机制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双减”提出要完善课后服务机制,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正是为了实现全面发展人的教育目标。首先,学校管理者和老师要清楚,课后服务的内核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尊重学生意愿,并保障教师权利。其次,对于课后服务的内容,可以发挥学校和地方特色,创新性开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体悟到生活和学习中的乐趣。最后,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灵活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要秉持严格、仔细、开放的态度选用课后服务教师,将选用范围扩大至社会。
2.家庭教育:转变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强化家庭教育责任意识
规范整治校外教辅机构、严令禁止教师补课、减少基础教育阶段作业量,都可以减轻家庭在教育中的资产负担和精神压力。然而,“双减”政策颁布后,部分家长认为作业减少,补习机构的整改阻碍了孩子求知的脚步,放任学生自由,孩子会被社会淘汰。将属于家庭教育的责任推给教辅机构和学校教师,正是家庭教育责任意识淡漠的表现。“双减”就是要让学生回归学校、回归家庭,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