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机制创新探索
作者: 王蜀明 程先国*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重点有经费课题“县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K23YB1240017)。
[摘 要]为深入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精神,用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基于评价的目标贡献、作用发挥、方向引领的应然问题,面对教育督导上重督学轻督政、质量监测上重外因轻内因、升学考试上重分数轻素养、常态化评价上重考核轻改进、评价主体上重政府公权力轻直接利益相关者、评价项目上重各自为政轻融通共享、评价制度上重具体要素轻机制探索等问题,区县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机制创新予以支撑。在组织上建设区县评价联盟体,达到评价主体多元、提质第三方评价、制定科学评价标准有效引领的目的;可建设专家资源库,促使评价标准制定与评价活动开展更专业;可通过联盟内成员区县采取抽签的方式,在督导监测、常态评价、元评价等方面展开交互式评价;可通过评价智能化、运用跟评化、标准科学化、机制数字化促进评价的数字化与融通共享。
[关键词]基础教育;评价联盟;机制创新
教育强国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又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评价是指挥棒,教育评价改革在教育改革创新中具有关键的、前瞻性、引领性地位,事关教育发展方向。通过指导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区域中小学德育评价实践研究研究”(编号2020-DP-18)与“基于建构区活动幼儿深度学习的评价工具编制及应用研究”(编号2020-DP-50),主持主研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有经费课题“县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编号K23YB1240017),基于调研与样本区县的评价文件文本分析,就区县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机制创新探索提出建议,供研究者与实践者启思参考。
一、应然提问
(一)目标上如何有效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改革目标:“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要建成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作为区县的基础教育评价该如何有效贡献?
(二)作用上如何有效发挥
面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要求,面对服务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对智能化、数字化的科技发展趋势,区县基础教育评价该如何有效地发挥好基础性作用?
(三)方向上如何有效引领
高质量发展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与有效基础支撑。如何发挥教育评价改革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指挥棒”作用,如何促进《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改革用人评价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等文件精神的落实,是理应直面的问题。
二、实然困境
机制是社会群体基于共同价值观所支持并用以指导个体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在某个领域的集结和体系化。从机制视角烛照我国的教育评价,主要有督导评估、质量监测、升学考试和常态化教学评价四种类型。
(一)教育督导上重督学轻督政
教育督导包括督政和督学两个方面,督政在于督促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学在于督促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纵观重庆的诸多区县,几乎都是重督学轻督政。在同级党委、政府领导下,本级教育督导机构不大胆也不便于督政。
(二)质量监测上重外因轻内因
质量监测往往由上级评价主体发起具有强大的外部压力,而被评价主体往往处于被动服从和执行的地位,缺少应有的内在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引发造假、应付式参与评估及考核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甚至,个别区县竟然出现将质量监测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绩工具,异化或者弱化了监测的诊断与监控、摸清情况的功效。
(三)升学考试上重分数轻素养
高考与中考这根基础教育的“指挥棒”,造成了部分区县“唯清北”的现象,全社会范围内普遍将升学率、优秀率作为评价基础教育的唯一标准,也就出现了备受诟病的“唯分数”“唯升学”现象。由于社会公平、制度惯性及缺乏可替代方案等历史与现实因素,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依然会继续在社会层面扮演教育优劣评判标准的角色,需要在关注升学的同时,更加关注在实践中存在的以学科教学为导向、忽略学生情感态度、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流于形式等问题。
(四)常态化评价上重考核轻改进
学校开展的常态化评价如“六认真”考核、单元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是常态化教育评价活动,在评价改革的名义下,存在数量繁多、评价类型与方式花样不断、名目迭出等问题。且评价的目的主要与奖励、问责联系在一起,重点关注事后评价,止步于奖惩过去,疏于面向未来,往往成为教育实践的“马后炮”,对于变革当下教育、创造未来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引和推动,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评价的负担,削弱了评价的自我改进需要。
(五)评价主体上重政府公权力轻直接利益相关者
综观目前的评价,评价权力往往高度集中在政府与主管部门,诸如由上级政府发起评价下级政府与学校,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被评价者的关照,诸如学校的要求、教师的诉求难以在评价中得到反映,广大家长对“教育办得好不好”“要办什么样的教育”的声音难以得到体现。
(六)评价项目上重各自为政轻融通共享
教育系统内外的上级主管单位与业务指导机构,为了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所开展的年度工作考核评价与单项工作推进评价,往往是各自为政各自考核评价。对同一单位的同一数据,下级单位、机构、学校等被考核对象,今天报了这个地方,明天或后天又报第二、第三个地方,智能化、数字化、共享化的特质相对偏弱。
(七)评价研究上重具体要素轻机制探索
综观国内当前的教育评价现状,大多重视评价的内容、指标体系、模式、方法等评价制度中的具体要素,较少从机制层面来探索教育评价问题,对教育评价制度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教育评价过程中共同遵守的法令、法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等层面。
三、改革创新
(一)组织:评价联盟体共建
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迪,以某一区县牵头,组建并运行区县基础教育评价联盟,破解评价主体单一与政府评价权力高度集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分数至上等关键问题,达到评价主体多元、提质第三方评价、制定科学评价标准有效引领的目的。
1.评价主体多元
主要针对评价主体单一、政府评价权力高度集中的问题。可由多个区县自愿组成的评价联盟中,其形成的评价实施人员必须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体现政治意志的党委政府;二是体现专业观点的各类专家,包括学科专家、管理专家、行业专家、评价专家等;三是体现利益诉求的相关者,包括学生、教师、校长、学校,以及家长、社会用人单位等。
2.第三方评价
主要针对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一主要问题。《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评价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第三方评价是指教育责任主体委托有公信力、专业性强的社会机构、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等,开展与教育责任主体利益无关的外部评价。目前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监测什么、如何监测、监测结果如何应用这些关键问题实际上仍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决策。采用委托评价,其及时性、经济性相对较差,运行区县基础教育评价联盟,开展交互式评价,可成为第三方评价的创新探索。
3.评价标准引领
主要针对分数至上这一主要问题。评价指标要全面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的规律规则与规范、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普遍要求的价值追求。目前国家层面出台的标准如《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建构了统一的评价标准,以规范政府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但其有效落地需要多元化评价,要能充分凸显教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地区差异、学段差异、学校差异(简称“三异”)需要有其合理的体现;教育的全主体、全领域、全要素、全过程(简黎“四全”)需精准纳入评价范畴。
(二)队伍:人力资源库共做
运行区县教育评价联盟,需要建立健全专家资源库,聘请、培训(育)专家,通过专家去做,让评价更专业。
1.专家资源库建设
联盟成员的每个区县都需建立由高校、省级评估专业机构、省级科研机构、区县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社会人士等七方组成评价联盟专家资源库(简称“七方专家库”),其中高校、省级专业机构与科研机构这“三方”的入库专家,每个区县可以适度重复而外,其他“四方”的入库专家,数量上应该是前“三方”专家的三倍以上,且区县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社会人士这“四方”的每一方专家的数量需尽量均衡。每个区县可依托高校或省级专业评估机构,对来自区县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社会人士的专家库成员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其教育评价专家素养。
2.评价标准制定
由联盟牵头区县组织,盟内成员共同商定,聘请“七方专家库”成员,每个方面的专家数量原则上均等,研制前述 “四全三异”评价标准,其指标应体现出学前、小学、初中、高中的“通用指标+学段特色指标”的特点。对研制的评价标准,需经三轮以上的试点运用与校验修订后,方可作为试行稿在联盟内运用。
3.评价活动开展
待评价标准试行稿产生后,从“七方专家库”中抽取专家开展教育评价工作。每轮评价活动开展之前,均需对抽取的专家开展专题培训,确保每位专家均能具备专业知识和公正的态度,能够独立于任何利益相关方,以确保其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方式:交互式评价共为
运行区县教育评价联盟开展区县教育评价工作,探索第三方评价的创新样态,可开展交互式评价,即联盟内成员区县采取抽签的方式,交叉评价其他区县。
1.督导监测
每年开展一次联盟成员区县的督政督学工作并侧重于督政。由承担评价任务的区县督导室牵头,从“七方专家库”中抽取包括高校或市专业机构、区县政府与主管部门、学校、家庭、社会五方组成的督导监测组,根据国家、省市的督导条例与质量监测意见并参考联盟研制的评价标准,独立开展被评价区县的督政督学与质量监测评价工作。
2.常态评价
每年开展一次联盟成员区县的升学考试评价与常态化评价工作。由承担评价任务的区县研训机构牵头,从“七方专家库”中抽取包括高校或专业机构、区县政府与主管部门、学校、家庭、社会五方组成的专业评价组,运用联盟研制的评价标准,独立开展被评价区县的教育教学评价工作。
3.元评价
联盟内每个区县在开展交互式评价之前,可仿效交互式评价方式开展常态评价的自评,通过他评结果,校验其一致性。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可委托高校、省级评价专业机构,对其评价的有效性、科学性予以评估认证。通过校验与评估认证,发现评价标准与评价实践的扬长点与改进点。
(四)数据:数字化融通共享
运行区县教育评价联盟开展区县教育评价工作,必须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与管理中的赋能和应用,必须关注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给教育领域带来的巨大冲击,以此促进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教学、管理融合的教育变革。
1.评价智能化
党的二十大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重要部署,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教育评价大脑,将教育评价大脑与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相关机构链接起来,与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链接起来。
2.运用跟评化
由每个区县的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区县承担督导监测评价组具体实施,对被评价区县的督导监测评价与常态评价的结果运用情况,尤其是对所发现的问题、短板、弱项的改进情况,进行定期跟踪,在开展下一轮交互式评价之前,原则上应有两次以上的过程督导评价。对其改进情况的评价,应写成书面文稿,以便供下一轮开展评价时评价者参考。
3.标准科学化
对联盟研制的评价标准实行定期诊断研讨,在每一轮交互式评价之后,及时对督导监测评价与常态评价中运用联盟研制的评价标准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或不足,以及元评价中反映出的问题,由原标准制定专家组予以改进完善,促进评价标准由试行稿定稿为正式稿。对正式稿的运用情况,可在每轮交互式评价完成之后的一个月内,由标准研制专家组召开运用情况反馈会,形成常态研讨修订惯例。
4.机制数字化
抓住《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国发〔2024〕3号)文件规定的“依托各级政务服务平台整合联通各类办事服务系统,推动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和应用‘应接尽接、应上尽上’,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涉及国家秘密等外,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同级政务服务平台管理和办理”及“按照成熟稳定、适度超前的原则,创新开展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推动政务服务由人力服务型向人机交互型转变,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等文件精神落地实施的契机,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智能评价生态,系统策划教育评价项目,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评价相互衔接、协同共进机制,切实改变当前教育评价繁杂、重复等不良局面;深入研究立体型评价方法,推进数据归集,完善基础数据库和一批专题数据库、部门区县数据仓,让多元参与的教育评价主体都能够合理使用;通过全覆盖的教育监测,全主体、全过程、全方位采集各级各类教育的关键数据,形成教育基础数据库,为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