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

作者: 付金堂 刘焕成

[摘 要]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有着非常强的抽象性,很多化学知识都要经过化学实验来验证,而且还包含着很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些要素的存在为高中学生化学学习造成一定障碍。问题导学法就是以问题为主线进行教学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与探索。文章从问题导学法运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意义入手,探究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实践策略,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学习兴趣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创新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高中化学教材涉及很多概念化和抽象化化学知识,同时还要学习灵活运用化学方程式和各种化学实验。如果仅仅是简单地让学生熟记教材上的内容,就会极大地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也难以提升。问题导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允许教师通过提出有关问题来引导学生对其展开思考与探究,并以此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致,教学质量得到了相应提升。文章探究问题导学法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作用,通过对高中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问题导学法主要环节及相关教学实践策略进行探究,期望能够给高中化学教学带来有益借鉴和启发,推动教育质量提升及学生的全面发展[1]。

一、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问题导向法是指在课堂上,老师要按照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对问题细致地进行安排,通过提问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索、老师指点为辅的一种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它的精髓在于引导学生在问题中进行探索求知,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从而减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2]。因此,将问题导入法运用到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以下优势:

(一)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化学教学中,使用问题导学法,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当学生能积极地参加问题的思考和解答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将被充分调动,从而使他们更加活跃地投身于问题解决过程中。

(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问题导学法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学习问题的设置和剖析,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化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和答案求解。这个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敏锐度和逻辑思维,使他们更容易地掌握化学知识。

(三)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通过教师与学生在解题中的相互探讨,相互启发,构成了一个良性的交互教学体系。这样的交互式教学有助于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与指导,同时也能让老师更加深刻地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要,从而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四)激发学生的协作精神

采用问题导学法可以激发学生们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换意见,共同进步。此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因此,问题导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主要环节

(一)问题提出

从一定程度而言,帮学生发现问题远比教他们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将“问题解决法等”运用到高中化学学习当中,首先要以提出有价值、有研究的问题为前提,以运用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出发点,并将其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并且教师要遵循教学过程中开放、新颖、联系和富有挑战性等原则,精心设计出难易适度和有利于学生打破认知的题目,有利于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逐层掌握,形成关联式知识链并帮助学生进行主动而有趣味的探究活动,同时了解新知。例如,学习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氧化还原反应等”部分有关Cu+2H2SO4(浓)→CuSO4→SO2↑+2H2O反应式的内容时,可从下面几个问题出发,指导学生自主探究:(1)浓硫酸是什么?(2)浓硫酸反接时生成哪些物质?(3)浓硫酸溶液和铜是什么反应?(4)硫酸铜为何种物质能在浓硫酸中保持稳定?(5)硫酸在铜和浓硫酸反应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用别的物质来取代?借这几个问题为指导,指导学生自觉观察实验反应发生的条件,程序及结果,以免学生盲目思维。同学们对醋和浓硫酸的反应产物进行了实验观察,运用已学知识对实验现象及结果进行了分析说明,补上正确化学反应方程式并用之求得离子反应方程式。

(二)问题分析

只有清楚问题的性质,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需要把问题和所掌握的知识相联系。高中化学中的知识点比较抽象和笼统,老师只有把问题具体化并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化学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提问中的悬念设置,也就是提问之后,首先不要给予回答,而要留给学生悬念,用来刺激他们的求知欲,主要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答案,并帮助学生培养探索欲[3]。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硫转化过程”一课中,老师们采用问题导学法对硫转化反应进行了教授。老师们首先会介绍硫元素基本特性,包括它的存在形态,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将通过演示硫元素实物或者图片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硫元素。教师要提问,诱发学生思考。比如,老师可以这样问:“在自然环境中,硫是怎样循环存在?”此类题意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硫转化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将指导学生展开实验探究。最后由教师总结反馈并重点阐述应对的条件及原则。课后,老师可以设置悬念提问,促使学生课下自行探究。通过问题导学法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金属和酸之间的反应,发展其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三)问题解决

问题的解决本身是一个持续不断地尝试过程,是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经历和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试题可能产生歧义时,在已有知识结构中找到相应的联结,在解题时达到知识巩固和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然而学生间客观上具有差异性,必须确保每道题的题目保持适当的程度,让每一位学生在老师提问的基础上积极思考。教师提问时要因材施教,问题设计要有一定层次性,把一个问题划分为若干小题,并根据不同水平的同学设计出难易程度不一的题目。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氮的循环”的学习中,教师可通过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并解决问题。对初级学习水平的同学来说,首先可从氮素的化学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位置等基本概念入手;对学习水平很高的同学来说,可从氮素的自然存在形式,与其他元素化合及氮素化学反应机理和应用方面进行。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老师能够帮助同学们循序渐进地把握氮这一知识点的各个方面,并在问题解决的同时锻炼同学们的分析推理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与运用。

三、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主要障碍

(一)学生参与程度不同

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不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学生本身的个性,学习态度及兴趣都对其参与度产生影响。有的同学可能性格比较外向,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人沟通,也有同学可能比较内向,不想积极参与讨论。另一方面课堂环境与氛围又影响学生参与度。若课堂氛围不积极,或教师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都有可能压制一部分学生参与的意愿。这种不均衡参与状况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对于化学知识了解不深,很难把握关键概念与原理,还会影响到整个课堂氛围与学习效果。积极参加讨论与探索的学生一般都能较好地掌握所学化学知识并增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技能,被动参加或者未参加的学生可能很难紧跟教学进度且知识把握不牢。此外,课堂氛围也会受影响。如果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讨论与探索中去,那么整个课堂氛围就会更活跃、更有情趣,否则就有可能显得呆板、单调,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教师引导方式不当

教师引导方式不恰当,是问题导学法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时没有完全激发其思维潜力或引导过程过于支配而制约其自主发挥[4]。这类问题之所以存在,可能是教师对于问题导学法认识不透彻,或对于课堂引导技巧把握不娴熟所致。有些教师对传统讲授方式可能有过多的依赖,习惯了直接给以解答,没有用启发式提问来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若不能以有效的提问引导来启发学生思维,就可能使学生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不能真正领悟化学原理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另外学生探究精神也会受到限制。问题导学法中学生要通过自主探究进行问题解决,但是若教师指导方式不恰当,就有可能使学生失去自主探究机会而影响其学习效果。如果老师的引导方式太过占据主导地位,就有可能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想法与探索不够被重视,进而降低了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三)教学评价反馈不足

高中化学教师要把问题导学法和科学评价方法相结合,科学评价方法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向及状况,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较好的引导,并对教学过程及手段进行不断的调整,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学生学习效果。当前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评价中还存在评价反馈不到位的问题。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法教学的过程中常常需要采用笔记,作业,考试,小组讨论等评价方法来观察学生的课程表现及学习效果,保证了教学进度,使学生能获得所需知识,技能。但现行教学评价方法通常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与表现,而对学生思维模式,学习习惯与动机的评价比较欠缺。这样就造成评价影响因素简单,所给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实际学习状况。与此同时,评价反馈仅局限于学生的成绩,口头表述及作品等方面,而忽视了有关技能方面的信息,这就使得教师有必要从其他渠道去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

四、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策略

(一)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要使得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导学法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问题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并给予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5]。对于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可以通过提供相关学习资料,明确学习方向,提供有效学习方法等,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程度。另外,在化学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和实用性强的教学问题,或者有趣的化学实验,可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借此加深学生对晦涩知识点的理解,降低学习难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不同物质反应速率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各种材料的反应速率,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甚至实践操作,找出其中反应速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互相交流在问题探究过程遇到的难点和收获,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找出问题的解决思路。

(二)积极转变教师引导方式

在问题导学法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指导方法的恰当与否对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为了提高“问题导学法”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将问题探究从“传授结果”向“思路指导”转变。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指导模式,积极指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归纳,从而创造一个互相沟通、协作、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引导方法的适用性,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行问题难度的分层,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思考欲望,从而实现对问题的探索与求解,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要提高“问题导学法”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转变老师的指导风格。通过转变教学指导方法,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他们的思考和探索精神。

(三)及时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评估与反馈是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有效的评估和反馈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教学进展和掌握情况,从而便于教师能及时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应用问题导向法进行高中化学教学,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在课堂的相关表现,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以便教师能更好地掌握课堂的教学进度,兼顾处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在问题导学法实施过程中,要形成一种有效的评估、反馈体系,教师可以通过知识小测,课堂问答、分组研讨等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同时,老师也要适时地给予学生明确的反馈,包括对学生的批评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肯定,使学生对自身学习状态有充分了解,能够及时进行调整通过实施这些评价反馈措施,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学习状况有更深入地认识,增强学习效果,提升思维能力。

问题导学法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增强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问题导学法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固然有其显著优势,但是在实施中还需攻克一定的挑战与难点。文章从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改变教师引导方式,及时建立评价反馈机制等方面展开讨论,提出了进一步提升高中化学问题导学法的实践策略,以便有效落实问题导学法,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陆军.浅谈问题导学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渗透[J].新课程(下),2019(5):73.

[2]何文红.问题导学教学法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融合[J].基础教育论坛, 2022(4):13-14.

[3]吴显娅.基于“问题导学”模式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J].新课程导学,2021(18):91-92.

[4]李月凤.基于“问题导学”模式下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7):148.

[5]马燕玲.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3(34):54-56.

(责任编辑:刘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