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先队活动课中传承红色基因路径与方法
作者: 李敏毓[摘 要]中国少年先锋队是由中国共产党创立和领导的少年儿童的群团组织,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红色基因是少先队的核心精神,少先队活动课传承红色基因意义重大,笔者通过实践研究,从家庭、学校、社会、“互联网+”四种路径入手开展少先队活动课,让队员在润物无声中感受和学习红色基因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强化少先队的实践育人功能。
[关键词]少先队活动课;传承;红色基因;路径
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正是开展政治启蒙的关键时期,因此,通过少先队活动课培养少年儿童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意识尤为重要。
一、少先队活动课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坚定不移强化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政治属性,聚焦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聚焦传承红色基因,聚焦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生活在没有战争硝烟的美好和平年代。我们要铭记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或是主观臆断,或是恶意调侃诋毁英雄,甚至诋毁我们的国家,对少年儿童的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冲击。少先队员应当传承红色基因,把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自觉融入队员们的生活中、学习中、实践中,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接班人。少先队活动课是促进少先队员政治启蒙的最佳载体,相较于其他学科课程,少先队活动课更多关注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组织教育及政治启蒙。通过少先队活动课传承红色基因,有利于培养少先队员爱国之情,有助于少先队员树立远大理想,进而推动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少先队活动课传承红色基因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小学现阶段,少先队活动课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课程目标不够明确
《纲要》中明确规定少先队活动课每周一节。我们发现,在许多学校课程中标注不明确,甚至不少学校课表上显示为班会。少先队活动课被占用、被忽视的情况严重。少先队活动课不是班会课,这两者不同,不能混为一谈。班会是班主任组织、管理、教育学生的有效方式,其核心在于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功能。队会主要以队员为主体,通过活动体现少先队员的自我教育过程。
(二)课程内容方法单一
少先队活动课的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组织生活、队课、仪式教育、实践活动等。目前,辅导员采用最多的形式是队课,活动地点固定在教室,内容通常是由中队辅导员在教室向学生讲授少先队章程,学习革命故事,这种传统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激发不起学生兴趣,少先队活动课具有实践性,但是能实现这一点的中队并不多。
三、少先队活动课传承红色基因路径与方法
《纲要》指出:少先队活动课应“坚持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统一”;“坚持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为落实《纲要》要求,中队辅导员可根据自己的中队规划,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互联网+”等路径,运用多种方法开展丰富多彩、具有实践性和体验性的红色教育活动,进而有效地传承红色基因。
(一)以家庭教育为抓手,让红色基因入脑入心
教育不单单是靠学校,家长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少先队活动课延伸到家庭,构建持续性的合作与共享机制,通过发掘优良家风家教的文化资源,将红色家风家训资源有效融入少先队活动课程,以强化其精神导向作用。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增强对孩子进行红色文化的教导与传承,提高家庭红色文化传承的教育参与度。
1.亲子共读红色书籍。红色书籍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革命精神,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如开展“红色润童心,亲子阅读交流分享”少先队活动课,中队会上,家长和孩子通过分享所阅读的红色书籍,做成读书报告,让全体队员一起了解革命历史、英雄故事等,感受革命老一辈生活的困苦,从而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亲子共看红色影视。通过视觉媒介更能生动形象将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传达给观众。如开展“红色观影润童心”少先队活动,推荐观看《长津湖》《闪闪的红星》《建党伟业》等经典影视,要求队员完成观后感。通过情感共鸣、文化传承和艺术感染等多个方面,帮助孩子们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同时,还可以通过家长陪伴孩子观看并解答他们的疑问,这种家庭教育让孩子接受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历史教育,效果会更好。
3.亲子共走红色之旅。利用假期,开展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让家长带领少先队队员亲身体验革命精神,感受红色文化。通过亲子打卡的形式,重温峥嵘岁月,感受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的精神,同时也让家长和孩子感受家乡发展变化,激发对家乡的自豪感。
(二)以学校教育为重点,让红色基因走深走实
学校不仅是学生们获取知识、培养技能的重要场所,更是少先队员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阵地,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职责和使命。队员们通过少先队活动课,学习党的历史、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增强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少先队活动课以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形式开展,要想让少先队活动课不流于形式,重内容重实效,让红色基因走实走深,可通过中队建设、课程内容形式等方面。
1.重视中队文化建设。中队文化建设是中队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滋养着队员的心灵。教室是队员学习和生活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利用好每一块墙壁,做好文化熏陶,中队辅导员需要精心设计、布置“黑板报”“中队栏”“读书角”,把“红色”教育渗透在中队文化的各个方面,做到让“四壁说话”。在中队活动中还要配合“红领巾争章”活动,做好活动评,让中队红色文化真正“动”起来。
2.注重课程内容要分层。根据《纲要》,提出的课程总目标是:“理想信念、政治认同、组织意识、道德品行、精神品质。”还细化成三级目标体系:“课程总目标—模块目标—分学段目标”。以“道德养成”模块为例,课程总目标包含培育“道德品行”这一核心素养,之后分解为若干“道德养成”模块目标,最后根据不同年段少先队员的认知特点,再将模块目标转换为分学段目标。中队辅导员可以将少先队活动课程按低、中、高三个年龄段分主题进行开发设计,例如,一、二年级的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还是很模糊的,中队活动内容应该是认识和了解红色文化,开展队前教育、认识红领巾,认识国旗、党旗、团旗、队旗,可以通过唱一唱国歌,画一画国旗等体验方式,让学生了解 旗帜背后蕴含的革命故事、革命精神。三四年级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转折期,队员们从儿童期向少先期过渡,是少先队组织教育的关键时期,队员已具备自学能力,这一阶段中队辅导员可以开展自主教育,强化队员的主人翁意识,知道党史、新中国史,了解国家的发展成就,明确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走向繁荣,关心国家大事,结合“红领巾争章”活动,开展“我的中国梦书画比赛”“童心向党,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等活动。五六年级就要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深刻学习英雄事迹,可以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走长征路”“知党史,感党恩”等活动。
3.课堂活动形式要多样化。众所周知,一节高质量的少先队活动课,离不开中队辅导员和队员们的精心准备。要让少先队活动课有效开展。一是坚持“正面灌输”的原则,对队员进行积极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引导,这是培养少先队员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方法。中队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队章、党史知识竞赛等正面教育形式使队员对红色基因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感性的认识。二是创新队课的学习方法。目前,提出的“项目式学习”“情景式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同样可以运用到队课上。如“红色情景队课”围绕革命历史、英雄事迹等主题展开,巧用视频、配音、动画、情景剧等形式,将队员们带入情景中,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段峥嵘岁月之中,深刻体会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坚定信念。例如,在五年级队课开展的情景表演《觉醒年代》陈延年经典语录,通过一句句台词的重现,让队员们热泪盈眶。红色情景队课不仅丰富了红色教育内容,还提高了队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有助于培养队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三是开展品牌系列活动,这是延伸、持续性的活动,每个学年都可以反复开展,比如,“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童心向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记心中”等主题队会活动。
4.依托各学科作为少先队活动课的延伸。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将少先队活动课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可以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学习语文红色主题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青山处处埋忠骨》等,布置实践作业时可结合开展相关主题队会,将少先队活动融入语文教学实践,培养队员的爱国情怀。少先队活动课与《道德与法治》相结合,其目标和内容与思政课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着培养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的重要使命。如学习《道德与法治》中《我们都是少先队员》《欢欢喜喜庆国庆》可以结合入队仪式和少先队“庆国庆”手抄报活动。《道德与法治》五年级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这一主题可结合开展队课“强国有我,请党放心”。少先队活动课与音乐、美术、劳动、综合实践的学科也是密不可分,学唱红色歌曲、红色主题绘画、劳动实践、社会实践等。
(三)以社会实践教育为关键,让红色基因见行见效
在开展少先队活动过程中,中队辅导员要时刻意识到队员才是活动进行的主体和实践教育的对象。韶关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突出,若能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少先队活动课,对于队员传承红色基因效果具有现实意义。利用这一优势,坚持红色基因文化“请进来”和“走出去”原则,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少先队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党的历史、革命的历史以及英雄的事迹。
1.红色传承“请进来”。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少先队红色课堂:邀请老一辈革命英雄进校园为少先队员讲红色故事;邀请博物馆讲解员为队员讲述韶关发展史;请优秀党员家长进校园讲述“党员的故事”。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为少先队活动腾挪了时间,中队辅导员可以利用课后服务时间,通过邀请专业人员或者校外辅导员进学校,进班级,安排红领巾社团活动,例如,红歌合唱团、红色经典戏剧团、红领巾讲解员培训班等。通过节日活动相结合,请文化志愿者进校园。
2.红色传承“走出去”。《纲要》规定:校外开展实践活动的课时应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以上。将校内扩展至校外,走进校外红色教育基地,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引导队员积极收集学习红色文化知识,促进队员对红色文化知识的形象生动理解。一是红色研学,每学期都会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在研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参观革命历史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通过聆听专业人员的讲解,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革命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以及这些事件对于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队员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学习,深入了解红色基因的内涵,培养队员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寻访,开展“重温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红领巾讲解员”活动,在老师或家长的带领下,队员们开展红色寻访活动。在小讲解员的讲解下,队员们更容易了解家乡的红色历史。三是开展手拉手活动。如一年级队员开展以“争先锋,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入队系列活动。三年级队员可以走出学校,开展“学习二十大,争做好队员”送课下乡活动。
(四)以“互联网+联动教育”,让红色基因走“新”更走“心”
目前,信息网络为少先队活动课搭建了平台,如“全国少工委”“智慧团建冶”等网络资源,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通过形象性的图片、视频、讲解了解历史 ,从而加深对历史的印象。打破了传统教学上的时空限制,让队员有更充足的自学时间。
1.借助“云”平台,开展少先队员自主学习。例如,“全国少工委”公众号“学习二十大”中的四个主题学习栏目:给少年队员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讲给少先队员的党史故事、红领巾爱学习、红领巾讲解员,队员们通过看视频,集电子徽章,使网络教学成为线下少先队活动课实践教学的有力支撑。依托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中共广东省委驻地旧址、韶关博物馆等红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进行线上学习,实现实践教学活动的全员覆盖。
2.辅导员搜集或制作“微队课”。据统计,目前,开展每周一节少先队活动课还是会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微队课”以其“短精灵”的特点,为少先队活动课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传统的少先队活动课往往受限于时间,这使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然而,“微队课”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限,使少先队活动课可以更加灵活和多样。为队课组织生活学习争取更多的时间,开展“微”专题学“五史”,这样可以减少占用太多少先队活动课组织学习时间,为开展实践性少先队活动课争取更多的时间。
3.建设班级中队“云”平台。让队员借助自己的优势,建立中队红色资源库,如“重温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红领巾讲解员”形式,分小组对红色基地进行打卡讲解,拍成视频,上传到中队资源库进行线上的交流学习。除此以外,队员还可以上传自己的书法、绘画视频、讲红色故事视频、唱红歌视频等,让红色基因学习不仅留痕还能传承下去。
综上所述,在少先队活动课中传承红色基因的途径与方法丰富,需要学校及辅导员加强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实践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拓展红色教育融入队员日常生活,让红色基因植入少先队员的心灵深处。
参考文献:
[1]曾焕琼.互联网背景下少先队主题教育的实践路径设计[J].教育信息技术,2023(6):75-77.
[2]高小衡.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的实践探究——以韶关红色文化资源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1(1):052.
[3]苗世坤.新媒体在少先队活动中的应用研究[J].家长,2020(16):114-115.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