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项目化戏剧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作者: 洪淑贞[摘 要]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项目化戏剧教育逐渐成为培养幼儿自我认知、社会适应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为设计适宜的项目化戏剧课程内容,依托“三阶路径”(开始、探究、结束)和“五大模块”(发现、体验、创作、表达、复盘),细化小、中、大班的戏剧课程内容,建构系统化的教学与组织策略,并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为幼儿园戏剧教育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幼儿园;项目化戏剧;班本课程
随着儿童自主性学习理念的不断推广,项目化学习逐渐应用于学前教育领域。项目化戏剧班本课程作为一种创新的课程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以幼儿为主体,围绕其兴趣点、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设计并实施戏剧项目。为确保该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首先通过专题调研了解了教师、幼儿和家长对戏剧教育的认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认为戏剧教育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普遍缺乏系统的课程框架。为此,研究团队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了戏剧教育理论及班本课程的设计,帮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基于准备工作,本研究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探索构建戏剧班本课程,以推动幼儿园教育的创新与实践的深化,推进幼儿的综合素质提升。
一、项目化戏剧班本课程内容的分层建构
(一)小班:基于自身,探索自我认知
在小班阶段,项目化戏剧班本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幼儿通过戏剧活动探索自我认知,帮助幼儿初步了解身体、情绪和家庭角色[1]。基于项目化学习的理念,课程可以以“探索自我”为主题,通过一系列子项目,如“我的身体”“我的情绪”和“我的家庭”,逐步展开。在“我的身体”项目中,幼儿可以通过身体活动探索,如手、脚、头部的功能认知,建立对身体部位的基本认识。在“我的情绪”项目中,幼儿可以通过情境表演(如“生气时的应对方式”)学习情绪的识别、表达与调控。在“我的家庭”项目中,幼儿可以通过模拟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如扮演妈妈做饭、爸爸修理东西)理解家庭角色和责任。项目化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还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幼儿对自我和家庭的认知,使幼儿在探索中获得成长。
(二)中班:立足自然,融入情境体验
中班阶段的项目化戏剧班本课程侧重于引导幼儿通过项目体验自然环境,理解自然现象[2]。课程可以以“探索自然”为主题,设计与自然相关的戏剧项目,如“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活”,帮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进行主动学习。例如,在“植物的生长”项目中,幼儿可以分别扮演自然界中的元素(如太阳、水、植物),通过模拟植物生长的过程理解自然中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生命循环。在“动物的生活”项目中,幼儿可以通过扮演不同动物,学习其习性、栖息地和食物链,增强对生态系统的理解。通过情境化的戏剧形式,幼儿能够将抽象的自然概念具体化,并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自发地观察、探究和理解自然现象,提升认知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大班:走向社会,激发创作表达
在大班阶段,项目化戏剧班本课程的重点转向社会角色的认知与创作表达,旨在通过项目化的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意识[3]。课程可以围绕“我与社会”主题,设计一系列与社会生活相关的戏剧项目,如“我们的社区”和“交通规则”,帮助幼儿初步建立社会规则与角色认知。例如,“我们的社区”项目可以让幼儿扮演不同的社区角色,如医生、警察、消防员等,通过参与模拟社区的运行,理解不同职业的责任和意义。在“交通规则”项目中,幼儿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了解交通标志和规则,增强安全意识。此类项目化的戏剧活动通过任务设定,能够驱动幼儿主动思考问题并合作完成任务,最终通过戏剧表演展现其学习成果。
二、项目化戏剧班本课程模式的系统设计
(一)三阶路径
项目化戏剧班本课程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模式,结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通过戏剧活动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在该课程模式的构建中,三阶路径是其核心设计框架,包括开始阶段、探究阶段和结束阶段,每一阶段都承载着特定的教学目标[4]。
1.开始阶段。开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情境创设和问题引导,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力。在此阶段,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引导者,还应是氛围的营造者。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视觉工具(如图画、视频、道具等)构建一个充满探索欲望的环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社区小剧场”项目为例,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设置,如“如何让我们的社区更好运转”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吸引幼儿参与角色探索。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或实际物件(如社区模型或短片)进行直观教学,运用视觉化策略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主题认知。在此阶段,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情境需符合“发展适宜性原则”,确保难度适中,既能引发认知冲突,又能推动幼儿在其“最近发展区”内探究学习。幼儿通过问题讨论和小组头脑风暴,将初步构建对项目主题的理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角色任务和合作模式制订初步计划,为接下来的探究阶段奠定基础。
2.探究阶段。探究阶段是项目化戏剧班本课程的核心环节,幼儿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和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深入的项目体验。教师在此阶段应主要扮演“促进者”的角色,运用支架教学法,逐步撤出直接指导,转而提供间接支持,如反馈和资源帮助。以“社区小剧场”项目为例,幼儿可以分组扮演社区中的不同角色(如医生、警察、消防员等),在角色分配和任务讨论中,幼儿可以运用合作学习法共同完成情境设计和任务执行。此过程不仅能强化幼儿对社区角色和社会功能的认知,还能通过协作建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情景模拟过程中,幼儿的创作表达和问题解决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为确保探究活动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教师还可以设置具体任务或问题,如“社区停电了,警察该如何帮助大家?”提升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
3.结束阶段。结束阶段的重点是通过戏剧表演让幼儿展示其在项目中的学习成果,并进行反思性评价。教师可以运用“形成性评价”和“同伴互评”策略,帮助幼儿复盘整个项目过程。例如,在“社区小剧场”项目的总结表演中,幼儿通过角色扮演展示其理解的社区功能与角色任务,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小组反思和讨论。通过反思性教学,幼儿可以分析自己的合作表现、角色任务完成情况,以及遇到的挑战和解决策略;通过“同伴互评”环节,幼儿则能够学习到其他组的不同创意和表演技巧,进一步加深对项目主题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成果性评价”工具(如项目成果记录表、表演视频回放等)进行具体的反馈,帮助幼儿通过回顾提升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促进幼儿自我评价与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
(二)五大模块
项目化戏剧班本课程的五大模块为“发现、体验、创作、表达、复盘”,旨在通过系统化、层次化的体验环节,帮助幼儿从问题探究到创造性表达,实现知识建构与技能提升。以下以“动物王国大冒险”项目为例,解析五大模块的具体运作机制。
1.发现。在“动物王国大冒险”项目的“发现”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法引导幼儿进入主题探索。教师可以讲述一个情境故事,如“动物王国的生存挑战”,描述动物们面临觅食、躲避天敌等困境。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如“如果你是动物王国的一员,你会如何帮助你的动物朋友”,激发幼儿的探索欲。幼儿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提炼出项目的核心问题,还能够通过合作学习法逐步形成对问题的集体认知。
2.体验。在体验阶段,幼儿可以通过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法,深入体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教师可以设计“丛林大冒险”的情境,通过沉浸式学习让幼儿扮演不同动物角色,如老虎、鹿、兔子等,模拟动物觅食、寻找庇护和面对威胁的场景。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法”和“多感官学习法”增强幼儿对动物行为的直观感受,并通过互动情境中的任务设置,帮助幼儿体验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依赖性。通过肢体动作、语言表达、情绪体验等多元方式,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社会情感发展将得到强化,形成对自然生态的深度理解。
3.创作。在创作阶段,幼儿基于前期的体验,可以开始合作设计故事情节与角色互动。教师可以运用“协作学习法”和“分组任务制”,将幼儿分为小组,由每组分别设计并编排动物角色的故事情节。例如,幼儿可以设计情节,讲述动物们如何团结应对丛林中的挑战,如集体觅食或共同抵御天敌。在创作过程中,幼儿可以运用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根据不同动物的特性设计对话和情节线索。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提供“反馈循环”,通过引导幼儿反思其设计是否符合动物的行为特性,并给予建设性反馈,提升幼儿的创作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合作创作,幼儿将学习有效沟通、协调意见,并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4.表达。在表达阶段,幼儿可以通过戏剧表演展示其项目创作成果。教师可以使用“任务表演法”指导幼儿将设计的情境通过表演呈现出来。每个小组均需通过角色扮演,向观众展示其在项目中的学习成果。表演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情境化学习”深化其对项目主题的理解,并通过“审美体验”和“自我表达”进一步发展其元认知能力。
5.复盘。在复盘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反思性学习回顾整个项目的过程。如教师可以通过“反思性评价”帮助幼儿梳理每个环节的经验,分析哪些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哪些方面还存在改进的空间。同时,教师可以使用“项目反思表”或“学习日志”等工具,引导幼儿通过讨论和记录反思其在合作、角色扮演和问题解决中的表现。通过反思性对话,幼儿能够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如何在未来的项目中运用所学到的技能实现知识迁移。
三、项目化戏剧班本课程评价的精细构建
项目化戏剧班本课程的评价系统不仅关注幼儿在终端成果上的表现,更注重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持续跟踪与反馈。评价系统的精细化构建以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为基础,既能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也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5]。
(一)过程评价,动态记录
在项目化戏剧班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过程评价是动态记录幼儿学习与成长的核心环节。该评价方式通过全程观察、记录和分析幼儿在项目中的参与度、表现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旨在捕捉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和挑战。教师作为评价的引导者,可以利用观察法、档案袋评价法以及发展性评价工具记录幼儿在项目中各个阶段的表现。具体而言,观察法可以用于实时跟踪幼儿在项目活动中的表现,通过细致的课堂观察,教师可以捕捉幼儿的参与度、专注力及与同伴的互动情况。档案袋评价法可以通过长期积累幼儿的学习成果,包括作品、照片、项目记录等,形成个性化的成长档案。教师可以定期回顾档案,分析幼儿在不同项目中的表现变化,从而评价其在表达能力、创造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提升;发展性评价工具如儿童行为观察表、项目学习记录表则有助于系统化地记录幼儿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具体表现。这些工具能量化幼儿在任务执行中的参与度、角色理解的深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对照不同阶段的数据,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幼儿的进步,并为每个幼儿提供个性化反馈与后续发展建议。形成性评价的引入,能够让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教学策略进行微调,确保每个幼儿在项目中的学习得到有效支持与指导。
(二)成果评价,激励发展
成果评价是项目化戏剧班本课程评价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幼儿学习成果的总结性评估,激励其进一步发展。量化评价工具如项目成果展示表、角色演绎评分表等可以为教师提供客观依据,评估幼儿在戏剧活动中的表现。例如,项目成果展示表可以用于记录和评估幼儿在项目中的整体表现,教师可以根据具体项目的目标,量化幼儿在任务完成度、创造性表达以及与同伴合作中的表现。此表格能够帮助教师客观评估幼儿在项目中的进展和综合能力。角色演绎评分表则可以侧重于评价幼儿在戏剧活动中的表演效果,包括幼儿对角色的理解深度、情感表达、肢体语言和互动能力。通过评分表,教师可以系统性地评估幼儿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并给予具体反馈,帮助幼儿在未来的表演中不断提升。通过成果评价,项目化戏剧班本课程将实现“评价促发展”的核心目标。
项目化戏剧班本课程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将幼儿的兴趣、情感体验与角色扮演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富有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本研究通过明确的三阶路径与五大模块,探讨了如何引导幼儿从问题的发现、角色体验到最终的成果展示与反思,促进其在语言表达、社会交往与创造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精细化的评价体系,结合过程性和成果性评价,为教师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与反馈机制。本研究不仅为幼儿园戏剧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实践依据,还为未来项目化课程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将推动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史雨微.幼儿园戏剧主题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J].好家长,2024(9):44-45.
[2]张学慧.创意戏剧课程要让幼儿全面参与进来[J].中国教育学刊,2023(11):108.
[3]麻玲燕.教育戏剧提高大班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行动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23.
[4]杨晓菁.加强课程领导力,促进园本课程建构[J].早期教育,2023(1):36.
[5]朱小平.幼儿园体验式“悦”戏剧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早期教育,2022(42):17-19.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