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育人:创建生态立体教科书

作者: 罗刚淮

[摘    要]学习是在场域中发生的,场景对于人的认知是全息化的影响。学校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一种全景式的,包括全域、全员、全时空、全信息、全流程、全方位立体化的,而且因为富有人的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因素,学校更应是一本生态的、立体的教科书。审视学校教育,其实有着诸多的板块和场景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等,学校唯有真心诚意以育人为使命,全方位设计和推动学校建设,让学校的每个成员、每个场景、每个环节每时每处都积极发挥育人的功能,形成立体教科书,校园这个育人系统才会是生动立体的、富有情趣、思想和情感的生态育人圈。学校也才会最大效益地发挥好育人功能。

[关键词]全景育人;教科书;生态;立体

学校对于学生的影响仅限于课堂教学吗?显然不是,但事实上不少学校将“以教学为中心”做成“唯教学中心”,即使进行一些德育活动,也常常以管住学生为目的,忽视甚至无视学校活动、环境、文化、管理等其他因素的育人价值和功能,更缺乏对教学之外的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其实,学生的学习是在场域中发生的,学校就是这样一个场域。学校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影响是丰富而立体的,学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期板报,一项活动,都可能在他的记忆中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校园的建筑、主题场域、物型课程、文化活动、仪式教育等,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价值引领、知识丰富、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校园是一个独特的场域,因教育的特殊定义而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功能。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说:“我将一个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布迪厄的场域概念,不但指被一定边界物包围的领地,也不等同于一般的领域,而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是一种有内含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存在。以此观照学校育人,笔者以为,学校当是一种全景式的育人场所,包括全域、全员、全时空、全信息、全流程、全方位立体化的,而且因为富有人的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因素,更应是一本生态立体教科书。具体可从如下维度说起:

一、课程育人

课程是学生成长的跑道,课程——“跑道”,这一古老的概念,很经典,它用隐喻的手法,道出了课程的规定性,至今还承载着课程的基本意义。学校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学生便在什么样的跑道上前行,由此可见课程的重要性。国家对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有明确的规定,不但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还有全国审定(乃至全国统一)的教科书,也设置有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任何少开不开或者厚此薄彼的课程落实,都是违背国家《义务教育法》的行为,都是未尽到学校的基本责任,都应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问责和处罚。对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各学校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依据地域文化和校情实际,选用和创编课程。这一块其实是最能体现学校的个性特色的。因此,不少学校在地方和校本课程板块作了精心的设计和研究。南师大溧阳实小就此开设跨界课程,如围绕葵花开展研究,既有葵花的种植养护劳动、葵花的向阳特性研究、葵花的诗文搜集整理、葵花的寓意研究等,又有“葵花+”的系列跨学科学习,如葵花画和画葵花、葵花与数学、葵花节等。学校根据学情和师资,还开设多个主题跨界课程,如蝴蝶研究、竹文化探究、苏轼的人与诗文、我的姓氏家族研究等。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的学科知识技能的内化迁移和综合素养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当然,开齐开足课程是基础,还需要校本化落实,就是有效教学优质教学,不断提升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准。任何一所学校都应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学校的核心任务来抓。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呢?各个学校有自己的校情,也会有不同的做法,但是,抓好课堂教学的常规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加强课堂教学的研讨,提高课堂教学的准备水平,这是重点。尤其是要结合校情,创新探索出适合学生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形成全校性的高质量课堂教学经验,这才是核心和关键。纵观近十多年的许多改革名校,往往都有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保障机制,有较高的质量产出和良好的口碑,这是学校出名的核心要素。离开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经验而成名的所谓名校,不会是真的办学,即使一时喧嚣,也不会长远。

当然,对于课堂教学改革,也要冷静分析和反思,因为当下冠以课堂改革的所谓模式经验,有的确有智慧,确实适用,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也有一些是穿靴戴帽贴标签的,徒有其名,而不具有实效和推广价值。比如,有的小学横跨六个年级的几个学段,却用一套所谓的模式强力推行,无视学生的年龄差距、认知差异,这样的课改目中无人,自然不是真科学,只会聒噪一时,不会长久。有的学校善于创新和实践,以校情学情为依据,研创贴近实际接地气的课堂教学范式,切实改变学生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的课堂改革才是真研究真探索。理性地说,改革不可能一定成功,但锐意改革至少说明看到了传统课堂的问题所在,意识到课堂变革的责任和紧迫。倘若课堂改革能持理性科学的态度,能依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校情去探索创新,这样的改革才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南师大溧阳实小以“生态化课堂建设”为课改总领,提出“生态三学”的课改方案:低年级“生态趣学”课堂、中年级“生态导学”课堂、高年级“生态展学”课堂,分年段提炼教学的范式和要求。其中,低年级的趣学课堂强调“趣教趣学,慧教慧学”,提出“三维五度十五趣”,具体说教学流程维度有五趣:导入有趣、新授有趣、总结有趣、拓展有趣、练习有趣;教师素养维度有五趣:语言理答有趣、流程结构(教学情节)有趣、问题设计有趣、情境活动有趣、师生互动有趣;学生维度有五趣:学习有兴趣、参与有乐趣、合作有情趣、探究有智趣、进阶有志趣。中年级的导学课堂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设计为“三单一案”分板块任务群式教学。其中“三单”指预习单、研学单、检测单,“一案”指教师的导学案(学程导案),课前有预习(有明确的任务单),课堂上有研学(老师设计二到三个任务群,分二到三个活动板块,让学生研讨交流,老师点评),学生当堂过关检测(老师设计好检测单)。高年级的“展学”课堂,以“自学—展示—交流”为基本流程。老师将学习的内容设计成学程导图,学生则按图索骥,自主游历,间或小组讨论交流,分阶段进行课堂展示。其间,老师作活动的组织、学习的点评、必要的启发引导、即时的评价激励等;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用解说、朗诵、展示作业、绘制知识树(思维导图)、表演等多种形式呈现。这样的课堂改革理念新,接地气,易操作,有弹性,既有学校的整体性的课改设计和操作要求,又有学段间的差异和区别化行动,留有空间给教师进行个性化的发挥,这样的课改基于儿童立场,为儿童设计,为儿童的学服务,“趣”“导”“展”都是依循儿童的认知特点而展开的教学行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内驱力,主动学习。同时,从“趣”到“导”,从“导”到“展”,有着明显的梯度层级,坡度明显,这样能让学生在合适的教学助力下获得成功,在学习有收获有快乐的体验下,他们会对学习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逐渐培养出爱学习、会学习、学习有收获、学习能体验成功的意识和习惯,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逐渐形成,学习的方法和模型也会逐渐建构、稳定和完善起来。而这些恰好是一切优秀学习者的普遍经历过程。这样的课堂改革服务于学生,助力学生学习,才会真正得到学生欢迎和认可,才是真正的课堂改革。这样的课改也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道理朴实,思路明晰,操作简单,效果可见,容易为教师所理解接受,也容易复制推广,形成全校整体性的课改行动。

二、活动育人

校园活动丰富,往往被称誉为素质教育,虽然搞活动未必等同于素质教育,但因为活动毕竟不同于大量的知识灌输和机械的题型训练,毕竟有着丰富的形式让学生体验、表现,因此大家也都在潜意识中认可多搞活动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校园活动是师生展示和磨砺的平台,给师生锻炼和成长的机会,也是提供大家学习交流的鲜活素材。在昏天黑地做题的应试背景下,学校能有一场活动,或者说有些学校重视活动,经常举行活动,这不失为一种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尽管素质教育还包括更重要的课堂教学等板块内容。

校园活动丰富,如果细加梳理,从活动的主题或者功能上区分,大概可以分为德育类、文化娱乐类、学科实践类和社会实践类这几种。德育类活动有鲜明的育人主题,指向人的品格涵育和德行养成,对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深刻的影响,对良好的文明修养和习惯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德育类活动不求数量,重在质量,讲求少而精,在策划和组织时,务必要精心设计,精选素材,尽可能摒弃枯燥乏味的说教,而采取活泼生动,尤其要走心的内容形式等来呈现,让学生入耳入心,切实起到荡涤灵魂、塑造精神的作用,要有“一次活动受益终身”的目标追求。有些学校德育活动粗制滥造,师生反感,不但起不到育人的作用,反倒给“活动育人”抹黑添堵,次数多了,开展活动育人反而会有质疑和阻力。

文化类的活动也很重要,对于开阔学习视野、丰富课外知识很有必要。比如,学校重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节日的主题教育,也经常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引进非遗项目展览、戏曲演出、大师讲堂、管弦乐表演、中华武术、江南丝竹等,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的学校还自己创设一些文化活动,比如,自由剧场、圆梦舞台、电影节、童话剧、风筝节等,成为学生经常回忆的校园生活。

学科实践类活动其实应该大力提倡。这是将课堂学科知识进行内化、实践和展示的最好形式,对课堂教学是极有利的延展和补充。然而,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举行学科实践活动的反而不多,这是很可惜的。2022版《新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提出“学科育人”的方向,要求各学科“要积极开展学科类实践活动,在实践运用中逐渐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鼓励“跨界学习”,可以“跨学科”甚至“跨媒介”开展活动。对此,南师大溧阳实小等学校开展校园系列文化节活动,读书节、科技节、英语节、体育节、艺术节、戏剧节、数学周等,每逢节日,相关学科老师会精心策划学科类的丰富活动,讲故事、电影配音、科技模型展示、创意拼盘、英语买卖街、童话剧表演、歌舞表演等,有效地将学科学习的知识、技能在活动中展现。又通过活动表演促进课堂学习的深化和迁移,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科活动如此丰富多彩,可以展示运用,转变了学生对学科的认知,从而对学科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学科的热爱。所以,学科活动应该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板块,需要管理者和教师足够重视。当然,也要谨防一些形式主义和泡沫文化。有一些学校热衷搞活动,比如,读书节,想得很好,可是真正做时只让广告公司做几个课本剧的场景,让学生租几套服装穿上,到场景造型处摆几个姿势,拍几张照片,就算举行过课本剧体验活动了。像这类活动,形式多,学生实际参与却很少,项目虽也丰富,但体验很肤浅,活动成了走过场,成了拍照打卡的游戏。这是形式主义,违背了举办活动的初衷,不但没有起到正向的育人作用,反而养成学生浮躁虚荣习气,得不偿失,反倒需要抵制和摒弃。

社会实践类活动也有不少,很多学校都有春秋游,倘若只是组织游览一下,这还算不上课程,倘若之前有主题设计,中间有不同的深度体验,有学生的自主参与,能激发学生的实践探究兴趣,在活动中有所成长,这样的活动就有了意义。

学校的活动课程不只是规模大、校级的就重要,其实班级内的活动更重要,班级活动就像成长的土壤,承载着学生最贴近最平常的生活教育,因此更值得学校去关注和促进。比如,学生课间十分钟,南师大溧阳实小做成了课间活动课程,课间小游戏、课间秀场、廊道活动课、校园吉尼斯擂台赛等,地上有跳房子、萝卜蹲、迷宫、棋谱等,下课铃响了,学生纷纷选择自己的喜好,在地贴上跳啊蹦啊,乐在其中。以学生为主体,做有意义的课间活动,这就让课间不再喧闹疯玩,而具有了休闲、娱乐、运动、学习等功能,不但少了很多的矛盾冲突和安全事故,对学生的品格行为都有深刻的塑造。这些看起来细碎微不足道,但却是学生真实朴实的生活,如果忽略则就成了教育的死角空白,重视了,则成为课程,成了课堂或是大型活动等教育形式所不能及的教育补充。

总之,活动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学校的课程计划,就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和使命,就要作系统的规划和严谨的实施。比如,举行校园童话节,就要考虑:为何做?如何做?做成什么?学生能否充分参与,获得怎样的成长?活动是否安全?如何保障活动有序紧凑进行等。唯有当作一节大课来准备,当作教学一样精雕细琢每一个细节,包括每个节目的内容、形式、情绪、技巧,包括主持人的串语、舞台灯光、幕后保障等,这样才能保证活动开展得精彩有效,达到育人的目的。

活动作为课程,调节了学生身心,让长期在教室内长时间的文化学习带来的疲劳得以缓解,也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进行知识、技能、才艺等的内化和展示实践,形成综合性的素养,同时,丰富的活动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人生的美好。

三、文化育人

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则专指校园的精神文化,包括围绕精神文化铺展开的,体现价值观念、办学思想、集体意识、文明行为等方面的文化装饰和图文标识。本文所提校园文化是指校园文化类的布置和精神层面的思想理念。

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表现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校风校训上。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往往从校园的文化装饰和宣传图文中能看得出来,学校的校风校训更能直观地反映学校育人的方向和价值追求。对于中小学来说,虽然育人目标本质上基本一致,但基于学情、学校历史、文化基础和地域情况等的不同,往往也会有着不一样的精神追求和学生培养定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