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育儿”错了吗

作者: 赵晓阳

【案例】

有一对事业有成的父母,女儿小学六年级,儿子小学四年级。夫妻俩渴望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把一双儿女培养成才。

为了给孩子营造读书学习的氛围,夫妻俩把客厅重新装修,把沙发和茶几抬到阁楼上,在客厅装了满墙的书架,放满了书,又把一张大桌子放到客厅,让孩子在这里写作业,大人也在这里阅读。

孩子的成绩都在班级中上等水平,为了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每天晚上完成作业后,父母都会让孩子多做一些试卷、习题;为了锻炼孩子的各种能力,给他们报了喜欢的兴趣班,每到星期天,妈妈都要带他们去爬山、运动;为了让孩子“看世界”,每年寒暑假,父母都带他们出门旅行……

这一家的育儿方式似乎是科学的,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大人感到装修方式让家里变得压抑了,孩子感觉非常不自由,逆反心理比较严重……诸如此类,让夫妻俩非常困惑:一心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难道跑偏了吗?这些科学的育儿方法为什么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家长到底该怎么办呢?

【交流】

杨丽红(河南鹤壁):案例中孩子的家庭生活看起来丰富多彩:写作业、上兴趣班、运动、旅游……但这些都是在父母的精心规划下向前推进的,家庭生活变成了按部就班地轨道式前行。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学,家应该是忙碌工作、紧张学习后放松身心的地方,是感受温情、充电蓄能的地方,只有先发挥好家庭的这一作用,才谈得上家庭教育。

如何让孩子和家长找到被家庭滋养的感觉呢?那就要多多关注并满足家人放松、休憩的内心需求。比如,书架上除了摆放文史书籍、科普作品,还可以摆放一些经典漫画,让孩子能轻松阅读、放松身心。或者把客厅打造成多功能活动区,家人可以逗弄宠物、做室内运动、养护绿植等。亲子交流方面,除了聊学习,还可以鼓励孩子多谈谈班级趣事,听听孩子的烦恼和心愿;家长也可以主动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周末时间,要多给孩子主动权,让他们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休闲时光,可以一起回乡下老家体验田园生活,也可以和小伙伴玩滑板、到公园里散步闲谈……这些活动既能让孩子的精神世界变得轻盈、开阔,又能为家长适当松绑。

成年人其实更需要宽松、和睦、温馨惬意的家庭气氛。周末,家长也需要和朋友小聚来抚慰自己的心灵,以便有充足的精力为梦想奋斗。这样双向奔赴的家庭共建,父母和子女都会更加舒心。

张静鸽(河南洛阳):随着家长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家庭教育理念也越来越先进,这样“科学育儿”的家长会越来越多。可是为什么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反思。

第一,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什么样的?关键因素是父母的教养态度、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也就是说,搞好家庭环境建设,必须重视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才是家庭环境的核心。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那样,家庭风气不是想出来的,也不能用人工来保持。

第二,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优秀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父母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培养出一个符合“成功”标准的孩子,那么大人和孩子难免都要受挫。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教育也没有点金术。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尊重和爱护每一个生命,等待孩子慢慢长成他自己的样子。

第三,孩子需要父母怎样的关爱?毫无疑问,良好的物质基础、对孩子成长需求的积极回应,都是对孩子的托举,但是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宽容、理解和共情。当孩子感受到自己无条件被爱,自信和勇气就会萌发,而这,往往依赖于父母对生命的领悟和自我的圆满。

郭攀(河南新乡):小学阶段的孩子主要是培养获得勤奋感、克服内疚感。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完成功课,尽量不要在家里过多地去做学校功课。建议家长和孩子约定:在校认真听课、完成学习任务,回到家里,时间可以自主安排,让孩子的心灵在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中变得饱满和丰盈。

案例中的孩子已经是小学高年级,对他们来说,来自同伴的影响会渐渐大于来自父母的影响,应该鼓励孩子多和同伴交往,让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获得乐趣、知识和技能。如果父母总是陪在孩子身边,从某种程度上讲,孩子是相对失去了成长的自由,也失去了在平等交往中成长的机会。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人生只有一次,我们在尽到抚养子女责任的同时,也需要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过多被束缚的孩子,体会不到童年的乐趣;过多付出的父母,容易成为“扫兴”的父母。建议父母多多关注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多以自己为重心,处理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才能为孩子的发展撑起一片蓝天。

雷艳茹(河南洛阳):一股脑地照搬所谓“科学”的育儿方法,是不可取的。那么,良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呢?

没有自由就没有教育。家长的做法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孩子才会有满足感,如写完作业后的时间让孩子自己支配,兴趣班遵从孩子的意愿,周末休闲方式也交给孩子来安排。当家长把规划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孩子的自我才开始萌芽,真正的教育才会开始。

没有玩耍就没有成长。孩子自由了,会不会把空闲的时间都用来玩耍呢?其实大可不必为此忧心,因为玩耍本就是儿童重要的学习途径。玩耍不仅能让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绪,还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没有自主就没有自律。当孩子在生活中有选择权并能够做出决策时,他们会获得更多的自主感,这种自主感的培养有助于形成自律。如果儿童的精神世界被单纯的学习任务所占据,他们的生活会变得不堪忍受。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儿童的多方面兴趣和自主能力,这些都是他们成长的重要助力。

李丹(河南郑州):当前,很多家庭教育已经从“疏于教育”转向“过度教育”,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会造成同一种后果,那就是违背孩子正常的发展规律,给孩子的成长设置障碍。从本案例可以明显看到,过度教育会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破坏亲子关系。那么,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首先,建议家长和孩子召开家庭会议,制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成绩目标;商议奖励办法,奖励方式由孩子自己选择;制定具体措施,比如每日一题、每日背诵等简单任务。如果成绩达标了,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课外时间做喜欢的事情;没有达标,按计划做适量练习,达标为止。如此,孩子的学习动力就开始转向自己了,哪怕起初只是为了奖励,慢慢地就会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其次,兴趣班、旅行、运动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做适度精简。比如,确定最喜欢的一个兴趣项目长期坚持下去,其他的根据时间和精力来确定学习与否;旅游的路线可以跟孩子一起设计,从目的地的选择到住宿、美食等,最大限度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什么时间运动、如何运动,也要听听孩子的心声。

再次,家长做孩子的榜样。要淡化成绩,着眼未来,切不可计较一时的分数高低。家长不断学习、事业有成,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会有深刻的触动,能够促进孩子的成长、激励孩子的进步。

闫付庆(河南安阳):我们必须思考,父母对孩子的好,是不是孩子的需要?如果不顾孩子的感受一味强加,反而是一种负担。如果家长再附加了一定的条件,期待孩子有某种表现作为回报,那就不是纯粹的爱,而是进行亲情绑架。

教育的投入与产出不是简单的线性比例关系。作为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让孩子产生足够的安全感,给孩子提供无条件的支持,允许孩子去探索和尝试,让他们在不断的试错中学习和成长。

孩子的目标是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可是有的人直到成年,都没有学会独立自主,这和家长的过度干涉、不肯放手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家长对孩子的未来一定会充满美好的期待,但不要试图去步步规划孩子的人生。当孩子有了逆反心理,我们应该高兴,这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是独立人格发展的开始。

【点评】

本案例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学“科学”、用“科学”的过程中产生的烦恼,体现了年轻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担当、尽责和积极学习的态度,这也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教育是事关心灵成长的事情,需要精准的把握,家长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出现了“用力过猛”的现象。

科学育儿首先是顺应规律。对孩子成长而言,规律是张弛有度,是儿童发展的全面性与不均衡性的统一,是整体一致性与个别差异性的体现。

家长不能期盼所有的美好都在自己孩子身上应验,应该多培养、多挖掘孩子的长处,不要在海量的理论面前迷失自己,也不要因为孩子不够“出类拔萃”而无力。当我们对孩子的认识到了新的高度,自然就能从迷茫中解脱出来。

家庭教育除了促进儿童的智育发展,更要重视对儿童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和引导。所以,家庭教育的本质就是过好日常生活,父母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家庭教育在让孩子懂得底线、有敬畏心的同时,要放大孩子成长的空间,让孩子得到解放与发展。家庭教育成功的标准应该是孩子在父母的宽容、理解和支持下成为自己,而父母也从中获得自然成长,而不是被这些人为的预设所“吞噬”。

(本文案例由河南省杏坛网研社整理提供)

(责 编 莫 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