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一厢情愿”的教育
作者: 周晶晶案例:
小木是一位教六年级的年轻数学教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假如有学生没有完成当天的数学任务,小木老师一定让他们在延时服务结束后再留堂,并且在班级群提醒家长晚点来接孩子。
小木就这样坚持了五年。一天,小雨妈妈找到班主任,说小雨情绪比较低落,不愿意上学了,原因是数学学习压力大。家长想和小木老师沟通,但又因为自家孩子数学成绩不好,不好意思直接跟小木老师打交道,于是拜托班主任帮忙沟通——自己孩子不是读书的料,现在压力比较大,情绪也很低落,请小木老师别太管小雨了。
听了班主任的转述,小木老师很委屈,她说自己从农村考上大学,全靠知识改变命运。国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要做到普及教育,打好基础。小木每天加班加点给学生留课补习,还会给学生准备一些小食品,补习结束后把家长没法及时接的孩子送回家,可以说是竭尽全力地在培养学生。小木特别希望家长能体谅她的良苦用心,不要随便放弃孩子。
于是,班主任到小雨家进行家访。小雨妈妈絮絮叨叨说着自己的学习经历,说当年自己就不是读书的料,认定小雨也不是读书的料。小雨妈妈最后讲,她只希望孩子每天开心快乐,不要有太多学习的压力。小雨自己也觉得小木老师非常认真,同学们的数学成绩也都很优秀,但是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学不好,因此丧失了信心。
总之,大家都觉得自己没有错,小雨却厌学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下一步小木老师又该怎么办呢?
交流:
郭婵(河南郑州):李希贵老师曾说,教育要不焦躁、不折腾、不用力过猛,适时规范、适时引导,保持合理期待。我想他的建议不仅适用于家长,也适用于教师。学生的成绩提升,首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次教师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耐心。长期义务补差,虽说体现了小木老师精神可嘉,但若从教师自身幸福感和专业能力提升角度思考,反倒说明小木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路略显僵化,并非治本之道。
很多时候,我们在面对教育难题时需要具备问题研究意识,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往往答案就在对个体案例的探索中逐渐清晰起来。这个探究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研究水平的过程,是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刘翠平(河南济源):当“别管孩子”这四个字从家长口中吐出,首当其冲受损的是孩子。校园是小社会,教育管理是在传递规则、培养集体意识与责任感。缺了这份引导,孩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课堂秩序中会格格不入。长远看,即使步入社会也难以迅速融入规则体系。学习上,少了老师及时纠错、督促,会导致学生知识漏洞渐多、基础不牢。
要破此困局,就要重塑家校共育的认知。学校应搭建多元沟通平台,定期开家长会、办教育讲座,分享科学教育理念,助家长明教育之理。家长需要自省,收起溺爱与短视,信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双方以平等尊重为基,制订共育计划,定期交流反馈,把“让老师管”变成“一起管”,孩子方能在协同关爱下稳健成长。
康磊(河南滑县):教育不只是一厢情愿的付出,而是家校合作的双向奔赴。否则,教育就成了“强扭的瓜”。教育讲究因材施教,而对“材”的看法和要求,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也看家长的期待。
教育不只需要热情和情怀,更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和思路。用更专业更科学的自我提升换取学生的成绩提高,才是师生健康成长的真正路径。教师不是万能的,即使在你负责的一段学习历程中,学生成绩是优秀的,但如果这种优秀是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换来的,在接下来的教育学段里,学生的学习成效仍旧会下降,未来的发展仍旧让人担忧。
另外,如果不能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正确的学习态度,只顾一味地强调提升某一学段的成绩,势必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和厌学。这种情况下,看似教师很勤奋,但却把孩子向教育的反方向推,这样的教育也是不可持续的。
范晓艳(河南济源):有效的沟通需要双方互相倾听对方的观点,理解对方的立场,并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我认为,家长要与教师合作,共同支持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个性和情感的培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家长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找到最适合个体的教育方式。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提高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韩欣妤(河南济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能力基础出发,用成就感抵御其他方面带来的负面情绪。教师应该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根据孩子的能力进行分层教学,不能要求孩子都达到同样的高度,避免学生出现习得性无助。
李静焓(河南济源):培育花木,浇水过量根会烂,光照过度叶会枯,施肥过多花会蔫。教育亦是如此,过度“灌输”只会拔苗助长。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而非灌输者,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深刻感悟、有所收获。教育是漫长的旅程,学生需持续努力方能抵达终点。若一开始便全力冲刺,后期便会失去前行的动力。这就要求老师带着学生奔跑的过程中,要制定合理的目标、恰当的策略,站在学生角度调整预期,持续跟进,适时鼓励,给予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让他体验到拼搏的乐趣、找到成功的价值。
盛杰(安徽芜湖):李希贵讲“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教师要转化一个学生、一个家庭,首先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家校关系。只有当学生和家庭对老师充分信任,他们才愿意配合老师和学校,这样孩子的转化才能成功。如此,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否则三方内耗,是达不到好的效果的。
吴薇(重庆渝北):教师与家长产生教育方面的分歧,这是较为普遍的。面对与自己教育理念有出入的家长,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这种差异。只有理解,才能包容,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方式,这些差异构成了孩子多元成长的土壤。当分歧到来的时候,平心静气地接受即可,不需要与家长“据理力争”,避免将分歧扩大为对抗;也不需要急着尝试让家长理解接受自己的教育理念。客观冷静地对待分歧,这是问题解决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当双方都冷静下来、深思熟虑之后,就有了后续向好的发展趋势。
周晶晶(江苏无锡):案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调整。教师不能为了提升学生成绩,一味增加学生的学习任务,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设定学习目标,并逐步向上攀登。在日常教学中,要多设计寓教于乐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逐步解锁小目标并获得成功的愉悦。教师要学会捕捉学生的进步,对于微小的进步给出正向鼓励,让学生多多体验到学习方面的成就感。家长要加大对孩子的情感投入,以身作则,引导其勇于奋斗,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为他们的心理健康赋能。
点评:
教育是要贯彻国家意志的。它从来不是一个家庭的事,也不是某个教师、某个学校的事。所以,任何个体都没有权利讲“别管”某个孩子。从这点来讲,小木老师面对家长提出的“别管我家孩子”的要求,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不”。如果家长和学生不配合,小木老师则可以寻求学校领导等外力的帮助。
明确了这个立场,我们才能接着讲如何进行教育和引导学生的问题。
首先,本案例涉及家校合作。真诚是沟通的必杀技。在都不放弃孩子的前提下,教师要站在家长的角度为孩子的提升提供足够多的办法,用真诚感染家长,鼓励家长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保持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其次,本案例涉及习得性无助学生的转化。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面对小雨这样的学生,我们可以鼓励她和家长走出固定框架,从多元智力理论出发,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提升自身的效能感;也可以将学习目标分解,鼓励她逐步逐级完成目标,从而克服心中的无助感。
再次,本案例涉及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年轻教师的成长决定了学校五年后、十年后的状况。本案例中,小木老师是显得有些无助的,她很需要学校领导指路和支持。学校领导要对年轻老师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心,鼓励他们多科学地研究学生问题、多反思自己的教学、多向他人请教,从直接、间接经验中汲取成长的方法和力量。
(本案例由济源第一中学8+1工作室征集整理)
(责 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