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家精神引领专门学校教师成长

作者: 贾洪波

用教育家精神引领专门学校教师成长0

专门学校是国家针对存在着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进行教育矫治和转化的学校,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关注。专门学校对于普通学校管不了、家长管不住、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有着完整有效的管理和教育功能,旨在防止他们因缺乏教育管理而走向违法犯罪。

如果说普通学校的教师是在培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专门学校的教师就是在帮助一些孩子重新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让他们也成为国家的合格建设者。由于专门学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专门学校教师比普通学校教师肩负着更为艰巨的使命和责任,更期待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家精神,并从“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六个方面做了深刻阐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盼。这是对教师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的集中表达,是对教书育人规律的精确提炼,是对教师个人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高标准要求。

对教育家精神的追求应该是每位教师的职业理想和精神引领,特别是对于从事专门教育事业的教师,更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执着追求,这是专门学校的特殊教育属性和特点决定的。专门学校教师面对的这些未成年学生,其身上存在的问题大多是由于家庭教育缺失、社会不良人员引诱教唆、网络不良信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等造成的。如果不及时进行教育矫治,不仅会影响这些学生自身成长,更会影响其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为此,专门学校教师要把学校工作中的“小我”变成为国家和学生未来负责的“大我”,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把问题学生转化教育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避免和预防他们再“下滑”,这种信念就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信念。

相对于普通学校,专门学校教师的文化修养、工作态度、做事方法以及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都会更深地影响学生。因此,专门学校的教师更应该具有道德性、示范性,更应该严格自律,力求自身行为的示范、人格的完善,这也正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每个问题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诱发问题原因也不同,因此针对每个学生都要有不同的教育转化策略。这些问题学生的形成都非“一日之寒”,需要教师针对不同情况因材施教,研究问题背后的原因,制订有效的转化教育方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转化措施,通过耐心的沟通引导、丰富的活动体验,用赏识激发自信,用真情润泽心灵,尽心尽力完成“育人”这个神圣的使命。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数字时代,一些岗位或将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教师岗位不会被取代,这是因为教师角色的核心除了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会鼓励学生探索未知,发现、创造和爱,并对学生进行品格培养。在新时代,面对学生问题的不断变化、教育管理理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专门学校的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持续提升自身的育人智慧,适应工作的实际需要。比如根据学生喜欢网络游戏的特点,可以开设“电竞”“编程”等校本课程,把培养爱好变成转化学生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专门学校的教师具有“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对于专门学校的教师来说.最重要的素养就是对学生的爱心,能够看到孩子犯错背后的原因,发现孩子的进步,对有不良行为的孩子做到包容、理解、耐心、奉献,不抛弃、不放弃。如果没有这份爱心,就不能正确面对存在不良行为的孩子,更不用说去教育转化他们了,所以每一个专门学校的教师都应该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专门学校的每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家庭。教育转化一个问题学生,就是在挽救一个家庭,温暖一个社区,也是在为社会的平安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同时,专门学校教师也肩负着指导、组织、开展好家庭教育的职责,让家长明白自身应该履行的责任,学会运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让教育的效果最大化。每一个学生都将走向社会,每一个问题学生的未来都关系到家庭幸福、社会稳定。把问题学生教育转化为国家和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和守法公民,促进社会的平安、和谐、进步,是专门学校的责任和使命,每个专门学校教师都应该具有“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总之,理想就在岗位上,信仰就在工作中。作为专门学校的教师,我们更应该主动学习和弘扬教育家精神,并内化为自身成长的动力,在工作中坚持创新,不断提高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质量,逐步让问题学生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和建设者。

(作者系郑州市第九十九中学校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