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化学新课标落实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作者: 孙捷《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以下简称“化学新课标”)的正式颁布,标志着化学教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应站在化学新课标的视角,把其作为设计课堂教学的原点,拓宽课程的新视野,打开育人的新格局。
一、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化学新课标指出,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这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化学课程中的具体化,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因此,化学课程目标也要实现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目标”的传承和超越,体现学科教学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三维目标”体现的是学科包含的知识、方法、价值三个维度,缺乏对教育内在性和人本性的关注,缺乏对人的发展内涵的界定。学科核心素养则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这是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回归,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提升。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将核心素养的达成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科学习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获取、技能的提高上,而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必须清晰地把握本学科对于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和贡献,明确教学的终极目标,站在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角度重新审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教师要强化素养意识,要不断思考: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最有价值——“让学生学什么”;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更有意义——“学生应学会什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怎么学”;什么样的方式能更好地检验学习效果——“怎么评”。
二、构建基于学习主题的整体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习惯于关注具体的知识点,教学碎片化的倾向比较严重。碎片化的知识、没有经过学生组织的知识、没有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都不能被学生真正地理解和吸收。教师如何实现“教的是知识,形成的是学科核心素养”?化学新课标指明了发展方向。化学新课标高度重视课程内容的系统化设计,突出整体性,要求教师通过“化学学习主题”来设计化学课程内容结构。
“化学学习主题”的“主题”不仅是一系列化学知识的集合体,而且是蕴含着化学学科思想和观念的教学单元。化学新课标选取了五个学习主题,分别是:1.物质的性质与应用;2.物质的组成与结构;3.物质的化学变化;4.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5.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每个学习主题的内容分别有五个二级标题,即“需要建构的大概念”“需要学习的核心知识”“需要掌握的思路和方法”“需要形成的重要态度”“需要经历的重要实践活动”。
三、构建“大概念”统领的单元教学
化学新课标在知识纬度上没有太大变化,那么,教师该如何把静态的知识点结构化、功能化、素养化?我们要通过构建大概念来统领课程内容。大概念是指反映学科本质,具有高度概括性、统摄性和迁移应用价值的化学学科思想观念。从知识层面理解,大概念是上位知识,不是化学事实性知识。例如“物质变化”“元素”是大概念,能统领系列层级知识,使知识结构化。同时,教师在理解大概念时不应该仅停留在知识纬度上,更应该理解大概念在思想观念上的意义和价值。大概念是可以迁移应用的思想观念,例如“元素”作为大概念就可以基于元素视角看物质宏观组成、看物质变化、看物质分类,更突出其在认识视角和思想观念方面的价值。
教师要基于大概念,“心中有全局”,站在学科整体角度,基于学科理解去凝练学科本质、去提取素养功能、去抽取认识视角和认识思路、去建立概念层级结构、去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是具有相同属性的一类化学知识的集合体;整体即联系,整体即组织,整体即整合。通过“联系、组织、整合”可以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并使知识真正转化为素养。
教师要实现从“内容结构”到“学习单元”的突破,必须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按照化学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学生学习的科学规律整合内容,使之结构化;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逻辑脉络与相互关系,从更深层次体会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让学生建构化学观念,形成化学学科思维方式和方法。
教师在基于大概念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时,其样态也不唯一。笔者认为有三种形式:一种形式是由于教材编写是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学生学习的科学规律组织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编写的单元或章节来抽取大概念,组织选择主要内容进行单元整体学习;一种形式是在一个单元结束或复习阶段可以按照学科素养发展的进阶抽取大概念,跨教材单元、章节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一种形式是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可以按照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跨教材单元、跨学科来组织学习内容,发展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氧气的制取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分布在不同章节,不利于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探究形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在化学新课标中,在“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学习主题中的“物质多样性”大概念的统领下,教师可以将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整合到一个单元,便于学生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在“氧气的制取”学习上是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在“二氧化碳的制取”学习上注重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法,如此整合后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与迁移应用,形成化学思维。
四、重视化学实验和实践活动
素养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化学新课标明确,学生必做实验和设置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加强课程育人功能,通过实验探究、社会调查、项目学习的形式开展多样性学习。教师要充分认识化学实验对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做到能做尽做,引导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增强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加拿大教育学者迈克尔·富兰指出:“教育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所思所为,事实就是如此简单,也是如此复杂。”课程改革已进入素养时代,作为化学学科教师,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责 编 阿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