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质量评价研究

作者: 高海英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学生发展质量“怎么评”“评什么”“谁来评”等问题,在国家教育评价改革的大框架下终需落实到基层实践,这也正是我们开展河南省基础教育专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机制研究”的起点。

202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新时代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明确学生发展质量评价包含的5方面重点内容、12项关键指标、27个考查要点,学生发展质量立体评价有了可操作性。

一、理性认知——学生发展质量内涵及价值分析

1.指向“全面”的学生发展质量

党的十九大确定了“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涵概括为三领域、六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直接指向学生未来发展。所以,学生发展质量的内涵指向“学生全面发展”,具体通过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判断其必备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发展程度。

2.指向“综合”的学生评价

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评价以选拔、培养、考核各种专门人才为目标。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初次提出建立我国的教育评价制度。1999年,明确“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高中阶段学校招生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评价机制”。2013年,要求“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进入新世纪,国家提出:“经过5至10年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至此,学生评价从“唯分数”的学业评价走向全面评价。

3.指向“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

立足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我们把“立德树人”作为总的价值追求。针对当前“唯分数、唯升学”等顽瘴痼疾,改革学生发展质量的评价内容、方法,能引导学校、家长、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促进良好教育生态形成。学生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评价是学生发展的一部分,以评促学。

二、路径探索——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机制构建

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是一项系统工作,我们以“立德树人”为逻辑起点,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构建“12345”评价机制。

评价的逻辑起点:立德树人。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要共同努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坚持育人为本,“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

评价标准的科学性。教育评价改革倒逼我们由“目标宏大”“分数唯一”的标准转向“适宜的、可行的、多维的”的标准。为此,我们按照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中学生发展质量评价的框架,依据课程标准分年级、分领域,明确学生在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方面应该达到的程度,并据此来开展评价。

评价主体的必要性。评价改革强调多元参与、各有侧重。如教师对学生在理想信念、学业习惯、创新精神、学业水平等方面具有权威的发言权,家长对学生在社会责任、行为习惯、健康生活、劳动习惯等方面了解得更多,学生本人对自己在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学习感受、身心健康等方面更能做出准确判断,而同伴互评则在人际关系、行为习惯等方面更有优势。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相互补充、相互佐证,使评价结果更科学、更全面。

评价方式的多元性。首先,丰富评价维度,立体呈现学生阶段性评价结果,改变以往结果评价的单一性。其次,关注学生每一阶段的过程变化,如取得的进步、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等,通过评价主体的反馈,让学生在过程评价中正确认识自身成长并有效改进。再次,关注学生的发展起点和努力程度,关注学生一段时间内的进步状况,以增值评价赋予学生前进的动力。最后,完善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纳入,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观察、对话、测评等多种方式并行,真正做到全面评价。

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公正的学生评价需要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我们既要关注学生在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劳动和社会实践五方面的发展程度,也要关注相关影响因素。

三、启示——学生发展质量评价反思

1.关注过程和增值,兼顾结果

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树立全面评价观,评价学校不仅要关注成绩、关注结果,更要关注教育教学的过程性和增值性。引导学校不再只盯着个别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要把关注点放在过程和增值上,因校制宜,提高质量。学校评价教师也要看全面、看过程、看增值,关注并肯定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努力和付出。对学生的评价要关注其身心健康、品行修养,关注其学业成绩的当前水平、付出行动、兴趣特长等,让学生身心健康、个性鲜明、全面发展。

2.运用数据深分析,找准症结

要树立充分运用数据的观念,收集好评价数据,并能从海量的数据中总结优势、挖掘不足。有的学校收到评价数据反馈后,积极主动了解反馈数据的分析指标,结合原始数据,找准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改进,这部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均整体较好。

3.联系校情和学情,重在改进

不少管理者只是把评价结果作为评价学校、教师或者学生的依据,忽略了评价最本质、最重要的改进功能。什么是校情和学情?学校文化是,管理者的理念是,师资队伍是,生源状况也是。每所学校的每一项工作,有什么样的结果,一定和校情、学情有关。善于把校情、学情和评价联系起来,深挖细究背后的原因,才能一项一项、一步一步扎扎实实改进,如此方能发展、提升,这才是评价的最终目的。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基础教育专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机制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2021ZJ22)

(责 编 莫 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