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成长:从发展根基的撬动开始……

作者: 杨雪梅

从班级管理的实践者转型为班主任成长的引领者,是对我20多年教育生涯的完整诠释。扎根班级自我成长—研究班级助力班主任成长—从顶层构建班主任成长课程,沿着这样一条进阶之路,我体验着成长的蜕变与丰盈,也见证着心灵被触动之后生发的燎原之效。

找寻与确认——“入”与“出”的平衡

2016年,我已经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坚守了10多年。在别人看来应该相当得心应手的节点上,我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原因有二:一是职业倦怠感越发严重,二是明明渴望成长却找不到一条恰当的路径。

虽然不断有人告诉我“阅读和学习是最好的刷新”,学校也提供了不少学习和培训机会,我却总是感觉不到自身真正的成长。我买了大量的教育类书籍阅读,要么读不懂,要么是读懂了却依然感觉头脑空空,缺乏方向。

“最可贵的是,你现在还有一颗强烈渴望改变的心。目前你所有的学习和阅读都是在不断输入,这种输入固然必要,但如果少了输出,它就是一种凌乱的堆积。为什么不写点东西呢?比如对自己的教育理解进行梳理和呈现……”一位教育前辈一语中的,让我把目光投向写作。

首先,我制订了“啃读”计划。每个月,我精心挑选一两本书反复阅读,不求速度,只求深度。这种阅读方式让我有了实质性的专业进步。我的阅读很广泛,包括心理学、班级管理理论、教育经典、哲学、文学经典、美学类等书籍。教育学者谢云老师说过,学生的成长需要更丰富的营养,也需要教师有更丰厚的素养。教师的素养从何而来?这问题或许过于宏大,但阅读,一定是最重要的发源地、最核心的发动机。

其次,我每周写1-2篇文章。近年来,我在各类教育刊物上已发表文章500余篇。每每有老师请教写作的秘诀,我的回答都是:“开始写,坚持写下去!”我曾经用两个月的时间反复品读《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我的教育叙事》这本书,并将其中有所触动的文字摘抄下来,以便摸透教育叙事的写作技巧。我随身携带纸笔,碰到发人深思的故事、令人顿悟的瞬间,甚至无意间冒出的一个想法、几个词语,都随时记录。我阅读经典文章,会针对其中的故事情节,站在自己关注的角度着笔重构,然后与原文比较,查找自己的不足,一次次修改完善,直到文章读起来简练充实。写作不仅让我有了敏锐的教育观察力、思考力,也让我学会慎重对待教育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这为我后续的班主任工作室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点燃与引领——“研”与“行”的均衡

2019年,我组建了“雪梅班主任工作室”,希望借助在共同体中的研究找寻简洁有效的班主任成长路径。

经过反复调研、比对,我梳理出几个班主任成长的最大障碍。一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脱节。学习是学习,却难于落地,究其原因是老师多习惯了被动向前,别人怎么说自己怎么做,上面怎么安排自己怎么行动,缺失了自我驱动的力量。二是成长的轨迹单一化。一说成长提升,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外出培训,是来自别人的传经送宝,缺少了向内的自我沉潜和修炼。三是缺少基于实际问题的探索和研究。学别人的方法,听别人的经验,鲜少对班级内发生的事件进行深度追因。

针对以上问题,我采取“研”“行”结合的方式,引领工作室班主任主动发力,追寻专业成长路上的自我刷新。

首先,我研究班主任的成长关键点,并开始行动转化。许多班主任之所以搁浅在怠于行动的沙滩上,主要是不相信自己也可以凭努力实现成长,而且大家所处的教育环境也缺少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而在我们工作室内,老师们看中的是我这个一步步走向全国教育讲坛的领头人,我的现身说法能让大家看到行动的有效性。内心的成长动能被激活了,自然就有了行动力。同时,我鼓励工作室的老师以所在学校为实践基地,组建属于自己的校级班主任成长共同体,通过分享育人心得、探讨管理方法、营造有目标的成长氛围等,将自身成长转化为学生成长、班级建设和氛围构建。

其次,在班主任工作室的建设过程中,我以读写为专业修炼之基,并加上了“研”,引领大家在内炼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实践。

一方面,用“研读”模式培养班主任的专业素养,通过研究教师的成长需求开列成长书单、研究困惑问题推荐必读书目、研究阅读方法并实现读以致用这三种模式,提升班主任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以“研写”模式提升班主任的育人效能,把班级建设的问题策划成专题进行研究式写作,引领大家主动思考,走在问题的前面,并在共写中互相学习借鉴,找到最优行动方案。自工作室成立,每周成员都会进行一次主题研写活动,内容涉及学生问题化解、心理案例分析、班级建设之道以及家校合力的形成等。通过写作,我们共同去主动找寻学生成长问题的根源。

最后,我们研究班主任的行动缺失原因并助推实践落地。在我看来,太习惯于模仿别人的行动而忽视了对行动的研究,这是班主任成长中非常糟糕的行为习惯。因此,在班主任工作室建设时,我始终把对行动的研究放在高位。我们经常思考名优班主任的育人经验,探究问题——优秀班主任背后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条件是什么?他人的经验易地实践是否行得通?我们可以怎样有选择地参照和借鉴?这种追问方式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唤醒班主任的反思能力。

我也很注重帮助教师规划自我——“你自身的优势是什么?你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有哪些共性和个性?在班级建设和学生成长方面,有哪些问题是相对棘手的?基于学生的成长你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展工作?”借助具体的问题,班主任老师可以进行一番仔细自我审视,做好成长规划,根据自己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厘清一个阶段的主研方向。当每位老师对自己、对班级都有了相对具体的规划反思后,我还会进一步带着工作室成员以智慧众筹的方式为其出谋划策,助力卓越班主任的养成和特色班级品牌的构建。

规划与架构——“点”“线”“面”的构筑

当《中国教师报》《班主任之友》等多家报刊对“雪梅班主任工作室”的建设经验进行采访报道后,我又有了新的反思,那就是一己经验是否有应用价值,不能是偶然性的才好。

2022年,我接到一项任务,带着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积累的经验,进行了以“提升全市班主任带班育人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培训培养课程规划,旨在通过构建专业知识框架,提高班主任的班级建设和立德育人能力,引领班主任形成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规划与成长的能力、品牌打造与研究的能力。

我的规划课程分别从班主任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两大方面进行设计,其中,专业素养提升是向内的提升规划,包含了师德修养和专业成长两大主线;专业能力提升则将着眼点指向了外在的班级发展,涵盖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开展、班级常规管理、教育合力形成、个别学生指导、突发事件应对六大主线,每条主线又涵盖了若干个小专题。

在进行顶层班主任成长课程构建的同时,我始终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培训内容越来越贴合老师的需求设定了,培训的密度也越来越大了,为什么效果不理想呢?在对数百位一线班主任进行了追踪式的调研后,我发现,其实很多人都忽视了培训内容的系统性。比如,我们都意识到了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于是便安排了一场心理专题培训,却忽视了心理学知识广如汪洋,很难通过一场笼统的培训便能够清晰掌握。基于这一分析,我开始在宏观架构的基础上,以学期为单位,采取主题聚焦的模式围绕着某一个大问题进行发散式的培训。

以2022年暑假开启的“有情有趣接新班”这个专题培训为例,我将8-12月作为一个培训周期,逐步将接手新班的破冰之旅、如何开展班级活动、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如何借助文化为成长赋能、如何借力妙招化解疑难问题等培训内容依序推进。这样一个系列的培训结束后,无论之前有没有带班经验,班主任接手一个班之后都会具备比较完善的建设技能。

目前,我在荣成市域内推进的班主任培养课程,主要采用的方式就是以学期为单位,聚焦于一个热点或疑难问题,进行系统肢解后化面为线、化线为点的培训,然后通过知识点的串联,帮助班主任构建起系统性专业知识体系。从班主任的研训反馈来看,大家普遍认为,这样的培训使自己对于班级建设具有了清晰的脉络,对于班主任专业成长也有了明朗的方向。

助推班主任专业成长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大工程。幸运的是,在不断实践、验证、探索、推进的过程中,我借助班主任工作室归纳形成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为班主任的成长助了力。我始终相信,当一个老师的发展根基被撬动了,我们的教育培训又为这种发展提供了恰当的方向引领和营养滋养,那么他朝向班级发展的成功构建也就指日可待了。

(责 编 莫 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