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教育要有“四知”和“四味”
作者: 张五敏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向广大青年学生提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四点希望。新时代,励志教育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着重要意义。励志教育既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激发和唤醒学生成长内驱力的有效途径。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三观”的关键期,基于“三有”(有理想、有本事、有担当)培养目标,教育学生励“好志”既是时代要求,也是时代担当。
笔者认为,在励志教育的具体实践中,除了要做好系统设计,在过程上还要做到“四知”和“四味”。
一、“四知”
1.知见,要具有丰富知识和见识
虽然励志教育最好的方式是点燃,但点燃是有基础和条件的,教育者需要有必备的知识和见识。当前,励志教育面临的形势比较复杂,各种价值观念时有冲突。例如,在合肥一所高中的励志教育活动上,一位教授因为宣扬功利思想而被学生“抢话筒”。这个事件非常典型,值得我们深思。开展中小学生的励志教育,我们不仅要对教育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也要对励志教育的现状有准确的认识。因此,做好调查研究是进行励志教育必做的功课,深入师生中间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才能保证励志教育的效果。
2.知化,要把握好相关规律
励志教育本身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教育者要通晓其中的变化之理,做到因势而变、与时俱进。中小学生的发展是随其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不同样态的,其接受能力也具有阶段性。所以,励志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需要有进阶意识和进阶安排,循序渐进。在此过程中,需要校内和校外、课内和课外、家庭和社区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把握好变化,知变应变。因为变化是有多维表现的,形势、环境、事件等都会使教育条件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影响教育效果。所以,建立收集和分析励志教育反馈信息的平台特别重要,它可以根据变化时时对教育内容、方式进行调节,因势利导。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条件如何变化,教育者都要坚持正面教育这个主线。
3.知术,需要足够的智慧和方略
当前,励志教育方面的研究不多、课程不多,实践上多以励志活动、励志名言、励志文章、励志事件等为主,系统的理论指导匮乏。这种情况下,教育的智慧和方略就显得重要,怎样让学生想接受、乐接受、能接受,需要有切实的方法和技巧。笔者认为,要做好两个融合:一是术与道的融合,《孙子兵法》有言“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通术,以术得道”。二是术与情的融合,情指的是情境,也就是方法和情境的融合,要寓“志”于真实的情境之中,否则励志教育容易变成空洞的说教。需要注意的是,情境要来源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并与教育内容紧密联系,有鲜明的问题导向,这样才能使过程和结果达到赞科夫所强调的:“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另外,要明确目标导向,做到各种方略的协同,使课程励志、环境励志、励志课程等各种方略目标一致。
4.知至,励志教育需要有“度”的把握
适度原则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准则,一旦过了“度”,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结果甚至会走向预设的反面。所以,教育者对开展励志教育要把握的各种“度”有比较准确的预测。
首先,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让内容有度。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心理过程有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识过程是基本的心理过程,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同阶段的学生认识特点是不同的。比如,小学生喜欢以故事为载体的励志,初中生喜欢以活动为载体的励志,高中生喜欢以研讨辩论为载体的励志。其次,要遵循学生的接受规律,让教育节奏有度。在励志教育活动中,“教”和“学”这对矛盾,“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有节律的,遵循“学”的实际才可以保证“教”的效果。最后,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注意特点,让时长有度。注意力曲线明确告诉我们——注意力呈现的是“∩”形图,从左到右呈上升趋势,到达最高点然后下降,教育就要力求达到中间附近的位置,这个时候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接受教育的效果也是最好的。
二、“四味”
1.至味,励志教育要像美食一样,使人持久难忘
首先是有味道,教育要充满“幸福”的味道、“尊重”的味道、“爱”的味道、“阳光”的味道等,要适合学生的“口味”,使当下的中小学生乐于接受励志教育并去体验。其次是有温度,能温暖学生的心。第一要求是平等。教师俯下身子和学生交流,就可以了解孩子的世界,也容易改变学生的世界。第二要求是宽容。教师要善于学会弱化学生的错误观点,强化学生正确的观点。第三要求是尊重。教师尊重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才会得到他们认可的价值引领。第四要求是欣赏。苏霍姆林斯基说:“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鲁迅也认为:“教育植根于爱。”爱的前提就是欣赏,欣赏不仅能带来愉快的体验,还能带来对价值观念的认可。
2.真味,励志教育要有真实的意指或意味
马克思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还指出:“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中的经验中汲取自己的一些知识、感觉等,那就必须这样安排周围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简单来讲,励志教育离不开真实的情境和实践,其“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励志教育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别是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成为空中楼阁。第二,励志教育的内容要真,只有真实才有力量,真实的内容才有教育意义,英雄故事和名人名言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就在于此。第三,教师的信念、行动要真。教师不仅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理想信念,也要有显性的践行理想信念的行动,达到“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的效果,彰显示范的感召力。
3.美味,励志教育要有美感,要体现志向之美和过程之美
蔡元培先生认为:“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苏霍姆林斯基也有相似的观点:“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所以,励志教育应有几个审美维度:形式美——不仅在多样性上下功夫,适合学生的审美心理,还要善于借助具有美的意蕴的载体,如音乐作品、美术作品、文学作品等;内容美——远大志向和人性之美具有一致性,理想信念和追求美好生活紧密相连,在一定程度上,励志就是向美,励志内容一般都包含美的元素,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美,以美感人;评价美——励志教育离不开评价,评价中有导向、有强化,我们要考虑新时代学生的审美要求,做到评价的语言美、方式美、行动美。
4.情味,要有情趣和情感
只有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使学生充满乐观主义和人文精神。所以,励志教育不但要做到有情,还要做到共情。在有情方面,理解和爱是前提,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来思考问题,保持良好沟通,有仁爱之心,让爱满天下。
在共情方面,教师首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同甘、与学生同乐,使教育具有同化作用;其次是要研究学生的世界,跟上学生的步伐,特别是要研究和认识当下比较流行的网络世界和二次元世界,摸清学生的情感需要,力求和学生能有“通语”,建立情感认同;最后要有差异意识,实现差异对待,注意和不同的孩子共不同的情。如此,观察学生表现的细微之处就特别重要,可以随时判断学生的心理动态和价值判断,准确应对,做出及时、适时的引导或纠偏。
总之,只有做到“四知”,有了“四味”,我们的励志教育才会有灵魂,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
(作者系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