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作者: 胡成斌知识、思想、情趣和人文融于一体,激励、赏识、宽容和尊重充盈其间,师生平等对话、品读思考、谈古论今、激情四射,这是历史课堂应该呈现的“风景”。然而在现实中,仍有一些教师习惯于单向灌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若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需要熟练掌握一些有效教学的策略。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一、灵活运用教材资源
中学历史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多但教学时间少的问题,而教学内容又不能随意精简,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找准教材的重难点,并作深入解读,这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教学时,教师可以对诸多零散的历史信息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并结合重难点和人文教育目标适当补充一些乡土、综合方面的知识来丰富教材内容。如讲统编七年级上册《大变革的时代》一课,教师可以与前面的《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相联系,也可以把后面《秦王扫六合》一课提前。如此调整,可帮助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由割据混乱到完成统一的历史发展总趋势和脉络有一个系统而清晰的认知。
二、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历史课程总体目标的具体化,是组织教学、处理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手段等的出发点和依据。教师必须从三个维度科学地设定目标,既要关注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这一“结果性目标”,又要关注能反映学生感悟力的“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并用准确、集中、具体、简明的文字形式把它表述出来,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如统编七年级上册第三课《远古的传说》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制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传说中的炎帝、黄帝业绩以及对中华历史文明的影响,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尧舜禅让”和“大禹治水”的学习中,体验和感悟古人的选人智慧和奉献精神。
三、有效组织互动环节
新课改强调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在互动中协作,在对话中分享。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教育智慧,使每一节课的互动对话都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而实现有效互动对话的关键点,在于教师课前充分预设互动对话的形式和内容等。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掌握有效关注与倾听的技巧,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轻松交流、共享智慧的场所。
四、积极践行多元评价
课堂教学中,评价教师所有教学行为都要看是否有效引起学生学习,学生学习行为是否积极有效,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多元评价还应包括教学设计的准备性评价、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教学结果的综合性评价,更要包括学生在教学活动后出现的后续变化。有效教学评价不仅要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收益,更应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双赢”。
(本文系2021年商丘市基础教研室课题“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2021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