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观念助力教师成长

作者: 郭学谦

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水平。同时,课堂教学如何提质增效是落实“双减”的关键,也对教师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挑战。那么,如何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笔者认为,教师应通过树立学生观念、目标观念、方法观念,提升素养水平,以此助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树立学生观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被动地学习,课堂效率较低。要想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组织、帮助、引导学生去学习,在自主合作中完成学习目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共情、共鸣上想办法,在积极、主动上出实招,在教学环节上求创新,科学合理运用讲授、朗读、小组合作、板书演练、情景再现等多种方式。

为了使学习更有效果,教师还要安排好课前的预习任务,进行任务性预习,使课堂更有针对性;按照学习目标和课堂实际,进行当堂检测或者布置课后作业,进行跟进性练习;课后作业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分层布置,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进。

二、树立目标观念

上课就像写文章,需要先确定目标,就是立意,之后选材、剪裁、定序,然后再去写,所有的过程都是围绕目标、立意进行的。学习目标来自对学情的把握,来自对课标要求的践行,来自对教材的掌握。

例如,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有两个教学目标:1.能根据任务情境说服别人;2.学会在交际中清楚地阐述自己的理由,并根据对方的反应,恰当应对。

在教学中,有教师给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想养一条狗,你怎么去说服你妈妈呢?学生在讨论之后,说出的答案几乎一模一样,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提前给出了固定的交流方法;二是说话的情境脱离了农村几乎家家有狗的实际。显然,教师的情境设置并没有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要结合学情和课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设计教学活动,采取更好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受益。

三、树立方法观念

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就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例如,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策略单元,要求学生掌握预测这一阅读策略。这就需要教师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小狗学叫》三篇课文的教学中,教给学生预测方法,即一边读一边预测,尝试根据题目、插图、细节、生活经验等,顺着故事情节合理预测。之后,学生便可以根据掌握的预测方法,自由阅读《施舍的树》《爱打哈欠的帽子》《做在大胡子里的鸟窝》等文章,尝试自主预测,享受阅读的乐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