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教学价值导向下的课堂提问设计

作者: 董强

文本教学价值导向下的课堂提问设计0

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的教学追求。这种教学形态表现为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影响课堂效率的诸多因素里,最主要的就是教学问题的设计,它涵盖了教学理念、目标、方式、态度等要素。本文以初中语文为例,从文本的教学价值角度来谈一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一、主题开掘

有的文本主题直接指向学生的思想品质、情感态度的养成,对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就要挖掘出切合学生成长需求的精神价值,设计好问题,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与感染。

八年级下册的《安塞腰鼓》传达出一种激荡、磅礴的生命力量。在“悟主题”时,教师提问:“优秀作品具有穿越时代的力量,今天很多人读到《安塞腰鼓》,还会热血沸腾。同学们,这样的安塞腰鼓,你想邀请谁一起去看,想告诉他什么?”此问题从文本主题自然导向学生的生活,温情、开放。这种问题设计的方法叫“自然迁移法”,它适用于一切情感饱满的描述类文本,能让学生进入理性的开悟,并且这种开悟是自然而多元的。

二、语言运用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语文教材选用的都是经典文本,其语言运用都具有典范性。发挥好文本的语用价值,对学生培养良好语感、把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规范运用语言文字意义重大。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挖掘文本语用特点的基础上,设计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这些语用特点并运用。

七年级下册的《土地的誓言》是一篇具有强烈抒情色彩的散文,抒情方式除了直抒胸臆,还有间接的“物象铺陈”与“画面叠现”,教师可以使用语言删减的方式,让学生领悟这些语用方式。例如:原文“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删减修饰语后变成“我想起白桦林,白桦树;我看见马群,蒙古狗,我听见皮鞭的脆响……”。教师可提问:“删减后效果有什么不同?删减的词语有什么共性?”学生就会明白“物象铺陈”除了物象密集出现,还要用修饰或限制语突出物象的地域特征,让读者感受到东北原野的独特风貌。这类问题的设计,是基于比较的原则对文本进行增删或调整语序,是一种语言的变形处理,这是语用教学最有效的方法。

三、以读促思

新课标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能力体现、传达出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但朗读教学的活动与问题设计一直是个难点,突出表现在缺乏层次性与梯度性。设计好朗读活动与问题,对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与形式、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

八年级下册《虽有佳肴》是一篇经典文言篇目,对诵读问题笔者设计如下——

初读:“谁能把字音读得最准?”

二读:“谁能把节奏读得最准?”

三读:“你能从独特句式中读出什么韵味?”

四读:“你读懂这篇短文的意思了吗?”

五读:“你能从哪个词语中读出一种理趣,读出一种逻辑之美?”

六读:“你从‘也’字里读出一种怎样的情味?”

七读:“读好哪两处,就能读出这篇文章的层次来?”

八读:“你能用朗读的方式告诉作者你读懂了他的观点吗?”

九读:“你能用适当的方式读出对中华经典的敬意和文化的自信吗?”

九次朗读的任务(问题),要求指向清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设问灵动、亲切,带有激励色彩。在这样多角度、多层次、有梯度的朗读后,学生大多当堂就能背诵。

四、思维提升

新课标把思维能力的提升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内容之一,还在课程内容与组织形式上设置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群,就是强调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思辨性阅读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路径。

《安塞腰鼓》中有段描写鼓声带给人的独特感受的文字:“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关键词“抒情”“思索”属于表达抽象概念的词语,而“土浪”“阵痛”较为写实,按照认知逻辑应该是由实到虚,教师可利用语段的内部逻辑设计问题,把原文修改为“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阵痛,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痛苦的释放和升华……”,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改,改得是否合理。在辨别、分析中训练语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敢于质疑文本、挑战权威的批判性思维品质,此种问题设计的策略叫“文本指瑕”。对于逻辑性强的文本,比如方位关系、整体与局部、概括与具体、实写与虚写等,都可以通过改写设计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与思考。

设计思辨性问题的策略是比较,在文本内部或在文本之间比较辨别,在比较中让文本的内容、表述方式、表达技巧、结构布局更加鲜明突出,也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全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