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叠影响域理论视角下家校社合作应对校园欺凌的策略
作者: 范鹏霄摘要:当前,校园欺凌问题频发,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交叠影响域理论倡导家校社合作共同对青少年施加教育影响,以提升教育实效。该理论对家校社合作应对欺凌有着重要启示,有助于整合资源优势,为青少年提供多维度支持。基于此,分析了家校社三方在校园欺凌防治中的角色与相互关系,提出了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共同开展教育活动、建立联合监督机制和提供联合心理支持等应对策略,以提高校园欺凌防治效果,为学生创设健康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交叠影响域理论;家校社合作;欺凌防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3-0060-04
一、引言
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1]。校园欺凌包括身体欺凌(如殴打、推搡等)、言语欺凌(如辱骂、嘲笑等)、社交欺凌(如孤立、排挤等)和网络欺凌(如在网络上发布恶意信息等)。这些不同形式的欺凌行为在校园中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相互交织,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
校园欺凌具有以下危害:身体欺凌直接导致受欺凌者受伤,影响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言语欺凌和社交欺凌等会给受欺凌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如自卑、抑郁、焦虑、社交恐惧等,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受欺凌的学生往往因为恐惧、不安等情绪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进一步影响其未来发展。欺凌者在长期的不良行为中可能形成暴力倾向、缺乏同理心等问题,不利于自身的品德培养和社会融入。欺凌事件还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在校园内制造紧张、不安的氛围。
综上,校园欺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发展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有效防治校园欺凌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当前,我国在校园欺凌应对中存在如下问题,影响了校园欺凌治理的实效。
首先,部分家长和教师对欺凌行为认识不足,将其简单地视为学生间的打闹,没有充分认识到其严重性,从而忽视了早期的迹象和处理。例如,把言语上的恶意中伤当作玩笑,没有及时对欺凌者进行教育,也没有给受欺凌者足够的保护。部分学生对欺凌的认知模糊,不清楚什么样的行为属于欺凌;部分学生参与欺凌而不自知,或者在遭受欺凌时不懂得求助。
其次,报告机制不完善。缺乏便捷的报告渠道,欺凌事件发生后,学生不知道向谁报告、怎样报告,导致欺凌事件没有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另外,学校对报告者保护不力,使学生因害怕被报复而不敢站出来。
再次,处理措施不当。部分学校在处理欺凌事件时,没有规范的程序,只是简单地批评教育了事,没有深入调查欺凌的原因、对受欺凌者的伤害程度,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在欺凌事件发生后,无论是欺凌者还是受欺凌者,都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但多数学校和家长忽视了这一点,导致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欺凌者事后继续实施欺凌,受欺凌者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
最后,家校社合作不协调。家庭和学校在应对校园欺凌问题上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各自为政。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学校也不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无法形成合力。社会支持系统薄弱,在校园欺凌防治方面的参与不足,缺乏相应的社区教育、宣传以及对欺凌问题的社会监督和干预机制。例如,社区很少开展针对校园欺凌的宣传教育活动,缺乏对此类行为的有效约束。
综上所述,校园欺凌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它不仅会对受欺凌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也会影响欺凌者的成长以及整个校园环境的和谐稳定。在应对校园欺凌问题时,家庭、学校和社区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其协同合作至关重要。交叠影响域理论为家校社协同应对校园欺凌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有助于整合三方资源,形成更有效的应对策略。
二、交叠影响域理论及其对家校社合作应对校园欺凌的启示
(一)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内涵
爱普斯坦(Joyce L. Epstein)倡导把家校合作的范围扩展到社区,由此创立了“交叠影响域理论”(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2]。该理论指出,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初始环境,承载着价值观塑造、情感支持等重要功能,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对青少年的性格和行为有着深远影响;学校则是青少年接受系统教育、社交拓展的主要场所,通过课程、师生关系和校园文化等方面促进青少年发展;社区作为青少年生活的大环境,包括邻里关系、社区活动等因素,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家校合作实际上应该是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协同与合作,三者可以分别作用于青少年的发展,也可以产生叠加影响。这种影响相互渗透、不断累积,共同、持续作用于青少年的成长。
(二)对家校社合作应对欺凌的重要启示
启示一:形成全面视角,有助于全方位了解青少年的情况。家庭、学校和社会处于不同视角,家长能了解青少年在家庭环境中的情绪变化、行为表现等;学校可以观察青少年在校园内的人际交往、学习状态;社区则可以从更广泛的层面看到青少年在公共场所的活动情况。三方合作可以全方位掌握青少年的动态,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看到欺凌现象不是孤立存在于学校内的,还可能与家庭环境(如家庭矛盾导致孩子的攻击或退缩行为)、社区氛围(如社区内不良行为的示范效应)有关联,从而更准确地识别欺凌行为的根源。
启示二:整合资源优势,提供多维度支持。家庭、学校和社区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价值观和教育方式对孩子有着深远影响,能为孩子提供情感依托和道德指引,并给予孩子最直接的保护和心理支持;学校是正规教育场所,承担着知识传授和品德教育的重任,拥有专业的教育资源,可通过开展反欺凌课程、心理咨询等来预防和处理欺凌;社区环境则以文化、舆论等多种形式影响着青少年,社区可以开展反欺凌宣传、丰富的活动来减少欺凌滋生。三者协同合作,能够将各自的教育优势整合起来,共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预防欺凌行为的发生。
启示三:营造安全的环境,构建稳定的支持系统。校园欺凌具有形成原因复杂及手段多样、隐蔽等特点,仅靠家庭、学校或社会某一方的力量,无法完全消除欺凌现象。只有三方紧密合作,才能在青少年生活的各个场景中建立起保护网,铲除欺凌行为滋生的土壤。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家校社合作能为青少年构建一个稳定的支持系统,当遭遇欺凌时,他们可以从家庭中获得关爱,从学校得到公正处理,从社区感受到安全保障。这种全方位的支持能够让受欺凌者更有勇气面对问题,同时也能对欺凌者形成有效约束,促使其改正行为,从而减少欺凌现象。
三、家校社合作应对校园欺凌的策略
根据交叠影响域理论,在校园欺凌的预防与应对方面,家校社可单独或共同对学生施加影响[3],即一方面,家庭、学校和社区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另一方面,三者形成伙伴关系,共同应对、解决欺凌问题,为学生提供帮助。下文将从这两个层面作详细探讨。
(一)家校社各司其职,互相交流
1.家庭
培养良好品德。家庭是孩子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善良、有同情心等品质,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如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等,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当孩子有尊重他人的意识时,便不会轻易卷入欺凌行为,同时也能在面对欺凌时采取正确的态度。
关注孩子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如果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情绪低落、不愿意上学或者出现攻击性行为等异常表现,家长要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其是否在学校遇到了欺凌问题。例如,孩子原本活泼开朗,但最近回家后就躲在房间里。家长对此要耐心询问,引导孩子说出在学校的经历。
营造良好的家庭沟通氛围。良好的家庭沟通是发现和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前提。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分享在学校的喜怒哀乐,唯有如此,当孩子遭遇欺凌时才会愿意告诉家长,家长也能及时采取措施。例如,每周安排专门的家庭聊天时间,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
2.学校
教育与预防。学校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来预防校园欺凌。可以设置专门的课程,普及校园欺凌的知识,包括什么是欺凌、欺凌的危害以及如何应对欺凌等内容。同时,利用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知识,提高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
建立安全的校园环境。完善校园的安全设施,如安装监控摄像头、加强校园安保巡逻等,及时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此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及时发现学生之间的矛盾和潜在的欺凌迹象。
及时处理欺凌事件。当欺凌事件发生时,学校要有一套完善的处理机制。首先,要迅速、公正地调查事件的真相,保护受欺凌者的权益。然后,对欺凌者进行教育和适当的惩罚,同时对受欺凌者进行心理安抚。此外,还要组织双方家长进行面对面沟通,共同解决问题,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社区
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社区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文化节、体育比赛等,增进邻里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友好的社区氛围,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态,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同时,开展一些针对青少年的公益活动,引导他们参与有意义的社会实践。
创设安全的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管理,确保社区内的公共区域安全,减少不良人员在社区内的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的活动空间。此外,社区可以设置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他们提供课余活动的场所。
监督与反馈。社区应鼓励居民对社区内的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发现有欺凌迹象及时向学校或相关部门反馈。同时,社区可以与学校建立沟通机制,将社区内观察到的学生情况告知学校。
(二)家校社协同策略
1.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家校社沟通网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联通家长、教师和社区工作人员的网络,如专门的手机应用程序或在线平台,方便各方及时交流情况。教师可以将学校开展的反欺凌活动信息发布在平台上,家长在平台上反馈孩子在家中的情绪变化,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分享在社区内观察到的情况。
定期召开三方会议。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会,邀请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在会议上,学校向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通报校园欺凌的处理情况,家长提出疑问和建议,社区代表分享社区内的相关情况和资源。此外,社区工作人员也可以组织家长和学校教师参加社区会议,共同商讨应对校园欺凌的策略。
2.共同开展教育活动
举办联合讲座和培训。学校主导,邀请专家为家长、教师和社区工作人员举办关于校园欺凌的讲座,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识别和处理欺凌问题的能力。
开展共育活动。学校和社区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请家长带孩子参加,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尊重他人的意识。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家庭、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共同为学生创造积极的成长环境,预防或减少欺凌行为。
3.建立联合监督机制
家校社联合巡逻。学校主导,组织家长、教师和社区工作人员在学校周边和社区内进行联合巡逻,特别是在上下学时间段要加强对学校周边区域的巡查,及时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设立举报热线和信箱。学校和社区可设置校园欺凌举报热线和信箱,方便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举报欺凌事件。对举报信息要及时处理,并对举报人进行保护,避免其受到报复。同时,要对举报信息进行分析,总结欺凌事件的规律和特点,以便更好地制定预防措施。
4.提供联合心理支持
建立由学校心理教师、家长志愿者和社区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心理辅导团队,对欺凌者和受欺凌者进行心理评估和辅导。对于受欺凌者,帮助他们抚平心理创伤,减轻欺凌造成的心理伤害,重塑自信;对于欺凌者,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变行为模式。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校园欺凌问题日益严峻,目前已成为全球性治理难题,影响着青少年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有效防治校园欺凌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努力。具体来讲,在交叠影响域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明确各方的角色和作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共同开展教育活动、建立联合监督机制和提供联合心理支持等策略,形成有效的合作模式,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现象,为学生创设安全、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在实施这些策略的过程中,三方要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强大的反欺凌合力;不断调整和完善应对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和需求,确保校园欺凌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参考文献
[1]黄严. 留守儿童卷入校园欺凌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27):67-69.
[2]Joyce L E,Mavis G. 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伙伴:行动手册[M]. 吴重涵,薛惠娟,译.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1.
[3]吴际. 交叠影响域理论视角下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家校社区共育策略[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15):67-70.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