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长善心理课堂模型的建构与实践
作者: 杨静平 芦芳摘要:上好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需要系统思考,前后呼应。基于教学实践,构建长善心理课堂模型,该模型立足于学生的人性观,在确保课堂安全、师生互信的前提下,将“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联动成一个整体,利用团体矛盾与动力,推动课堂呈现思维碰撞、个性彰显与智慧交融的福流状态。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模型;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4-0021-05
一、对中小学心理好课的思考
随着全社会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地区配齐了心理教师与心理教材。接下来就要思考如何提升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下文简称“心理课”)的教学效益,促进青少年对自我的探索与健康成长。对此,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廖兆慧[1]强调要增强心理教师的专业性意识;唐六娟[2]提出了年级主题与课内外打通的教学设计;张竹云、周文定和廖梦琪[3]介绍了团体辅导技术4F动态引导反思法的应用经验。上述文献中提到的思考与经验都非常宝贵。
对于刚从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新教师或通过短期培训转岗成为心理教师的其他科任教师来说,对心理课做一个系统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考虑如何将专业意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形成一个闭环体系,有利于心理教师一步步进阶,笔者结合30年基层心理课教学的经验、带实习生的体会及心理课的独特特点,构建了长善心理课堂模型。
二、长善心理课堂模型
何为长(zhǎng)善?为什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要强调长善?《礼记·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就是要发扬学生的长处、优势,肯定学生的努力与进步,使之快速建立对新班级的安全感、归属感及对学习新知识的信心。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体验,能够顺利地找到节奏感与掌控感。当学生能信任教师时,就能虚心接受教师的批评和建议。
长善的“善”指的是个体本身已经具备生命发展的完整机能和天生具有独立于其他任何人的独特属性。而长善的“长”则是指个体完整的机能和独特属性的发展、促进、实现过程。学生不是容器,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他们的本质是丰盛、富足、完整、圆满的,具备一切发展的可能性,但他们的真善美是需要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借助媒介并顺应自身发展的节奏一点点释放出来。
长善教育是指找出、看见并利用学生自身的优势、优点与进步因素,通过肯定和鼓励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进而引出学生更多的自觉与自愿、自动与自发的行为。
在心理课中,学生们在一个陌生的、正在成长中的同伴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探索自己。对于心理教师而言,快速营造好一个相互尊重、畅所欲言的安全氛围其实并不容易。这需要将“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四板块联动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审视并逐步完成实操中的闭环。
长善心理课堂模型,就是立足于学生的人性观,在确保课堂安全、师生相互信任的前提下,将“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联动成整体,不断呼应,利用团体矛盾与动力,推动课堂呈现思维碰撞、个性彰显与智慧交融的福流状态。
(一)课程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既不同于大学的心理学专业课,也不同于其他的中小学学科课程,而是有着它独特的定位,即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这样的课程目标需经历营造安全氛围、尊重差异与理解个性、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成果四个过程,并在团体与个体的活动、体验、对话与反思中完成。
1.营造安全氛围
安全是心理成长的第一需要,也是其他心理品质发展的基础。面对来自不同家庭、有着不同成长背景的学生,心理教师需要通过教室环境的布置、课堂规则的制订与训练、对学生各种行为的包容、理解与引导,让学生们能体验被尊重、被允许、被抱持的安全,继而能在这样的安全氛围下放松地进行自我表达与自我探索。
2.尊重差异与理解个性
面对班级里个性不一的学生,心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集体活动中或在面对学生的特殊表现时,需要示范尊重、平等、等待与允许,从而扩展学生对个性的理解,建立“差异即资源,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人性观,为心理课上的自由分享奠定好奇、宽容、相互欣赏、相互促进的基调。
面对学生出现“抑郁、退缩、冲动、好表现”等各种非标准化的行为表现时,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解释,从而保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同时也教会学生们在班集体中理解他人的行为与感受并学会友好表达。
3.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换的关键期。低级心理机能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包括感知觉、不随意注意、机械记忆、形象思维、情绪及冲动性意志等,它不受意识的支配,以消极适应自然为特征,代表的是低水平的心理现象。它是集体的潜意识,如大海般生生不息。而高级心理机能则是人类所特有的,包括观察、随意注意、逻辑记忆、抽象思维、高级情感和预见性意志等,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在意识的调节下,有目的地改造自然,代表的是高水平的心理现象。它是个体的意识,如跳跃的浪花,惊艳而庄严。
心理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低级心理机能连接着集体潜意识,是形成稳定、自由、丰富意识的宝矿。所以,理解并保护学生的低级心理机能,才能使之逐渐转化为高级心理机能。
在中小学心理课上,使学生理解自我、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调节情绪、学会适应环境与社会,是教材的主体内容,也是学生真实生活的需要。学生们需要通过课堂上的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艺术表达等方式,学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种复杂心智模式的形成,需要教师持续示范、学生不断练习与巩固。因此,课堂上的教学案例应尽可能来自学生的同龄人。此外,也要鼓励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方式迁移到生活中,应用得越多,内化效果越好。
4.创造成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要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且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优化心理品质,促进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能根据计划、任务与目标,参与不同的项目、活动与比赛,发挥创造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创造一个又一个成果,从而在行动与实践中增强自信,激发使命,成为有格局、有担当、有抱负的时代新人。
心理教师要重视组织研学或项目式学习,让学生通过创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而体验到认同感、价值感与成就感。这样的高峰体验会推动学生带着更大勇气迈向未知,成就更精彩的未来。
课例1 第一课 适应新环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分享他们的探校活动,如采访校长、总务主任、保安、宿管阿姨,走访图书馆、食堂,以及设计最优的回家路线图等。学生们用自己的眼睛、双腿与嘴巴,了解了很多校园“机密”事件,特别有成就感。通过小组交流,学校方方面面的生动细节已经呈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间爱上了学校。
通过营造安全氛围、尊重差异与理解个性、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成果四个过程,努力达成长善心理课堂目标。学生们在这样的心理试验田里合作互助,共同解决心理困惑,分享各自的梦想,绘制更加美好的生活画卷。
(二)教学设计
中小学心理课的教学设计离不开备课环节,包括“备学生、备教材、备时代”。
1.备学生
备学生时主要考虑地区、年龄、班情等。地区:农村、城市还是城郊接合部;年龄: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班情:普教班还是职教班,文科班、理科班还是艺术班等。在备学生时,一是要掌握学生年龄段的共同特点,二是要把握该班学生近期在某一心理主题(如自我认知、情绪等)上的发展水平。
课例2 第三课 交往不越界
高二文科班的学生拿捏不准交往的分寸,不仅是异性之间的交往,也包括同性之间的交往。当学生心里出现“唯一、排他”的感受时,就是恋爱了吗?当学生有了这样的疑惑,就是开展“交往不越界”教学的契机。
2.备教材
备教材应以一本教材为主,参考其他教材、教辅资料以及网络课程资源。同时要紧扣心理主题,结合班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教材上的案例、观点、测试题等做出合理的整合。
3.备时代
备时代强调心理课要关注现实,如“双减”后学生的兴趣培养与个性形成、信息茧房促成认知偏见、二次元文化对学生现实感的削弱等;关注真问题,如睡眠不足和运动不足带来的心理压力、缺乏父母陪伴的害羞退缩反应、过于功利的升学目的限制了对人生的探索;关注新技术,如大数据模型对错题的自动整理、对体测的即时反馈、心理知识线上问答等。
中小学心理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特殊情境如何处理”这个逻辑来设计。有时,“为什么”的部分可与其他部分结合。目前观察到的课堂实际情况是:教师对“是什么”的部分还需要作更精准的概念理解,这样一来,对“怎么办”的引导,就能更有层次,也更能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对特殊情境的处理方案设计还需要基于教师的实践经历,如果积累的个案辅导数量不足,课前参阅相关文献、了解其他成熟教师的经验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三)教学实施
心理教师有好的课程理念,也要有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能否上好一堂学生有收获的心理课,需要依赖教师的课堂调动与引导能力,这也是教学实施要做好的事情。中小学心理课的实施包括落实课堂规则与完成闭环的教学流程。
1.落实课堂规则
随机走进一堂中小学的常态心理课,教师都会出示“安静、尊重、保密、协作、创新”等类似的课堂规则。但整节课听下来,学生们对上述规则的遵守程度不一定很高。好的课堂规则要充分发挥其约束作用,需要两个条件:第一,课堂规则需要在先导课上集体讨论通过;第二,课堂规则需要在新课上逐条训练。
心理教师需结合各班自然涌现的突出问题来分别训练“安静”“尊重”“创新”“协作”“保密”规则,一节课只重点训练一个规则。例如,在高一上学期第9课“解决问题作出决策”中,心理教师明确要求:今天课上重点训练“协作”,因为这是本学期的倒数第二节课心理课,团队协作的能力还需加强。今天这节课有四轮小组讨论,组长需指定本组的发言人,这个发言人应是本学期还未发过言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由该学生率先发言,其余小组成员加以补充。在随后的班级展示环节中,发言人右手边的学生举小白板,两人协作,上台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通过这样的逐条训练,心理课所需要的“安全、倾听、合作、分享”的表达与讨论氛围就能建立起来。相反,若没有这样滚雪球式的训练,有的班级直到学期结束,心理课上依然是吵吵嚷嚷,不知所云。
2.完成闭环的教学流程
一般心理课的流程包括:热身、出示主题、展开主题、深入主题与总结,笔者将之概括为起、承、转、合四个阶段。起与合,要短且快,可以分别在3~5分钟内完成;承与转,要长且慢,要深入、综合、紧贴生活现实、紧扣学生心里的痛处或痒处。
承的部分,主要用来精准定义,此阶段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工作。转的部分,则是要往深处、复杂处探寻,需要学生用到新知、新能,也需要学生增加其他方面的智慧,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锻炼其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例3 第九课 解决问题 作出决策
起:5分钟 出示课题+课堂规则训练+正念暖场
采用正念练习暖场,让学生们静心进入上课准备状态。
承:18分钟 明确问题的类型+复杂问题的拆解
课程从上学期的校庆活动出发,请学生们对活动中出现的3个问题做难易排序,由此引出第一个知识点:简单问题一般是通过一个步骤或行动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复杂问题则是需要多个步骤或行动解决的问题。在遇到复杂问题时,需要将其拆解。教师通过举例示范复杂问题如何拆解,同时,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他们写出的日常生活中的复杂问题进行现场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