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一个好爸爸
作者: 郭龙辉
摘要:一个五年级学生因父亲教养方式粗暴、性格内向等原因出现体重骤降、情绪低落、哭泣甚至轻生等心理和行为倾向。心理教师运用沙盘游戏技术引导学生降低心理防御,打开心结,并通过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帮助学生发现资源,接受帮助,寻求积极改变。经过家校协同辅导,学生与父亲建立对话,缓和了亲子关系,情绪状态明显改善。
关键词:沙盘游戏;情绪调适;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4-0060-04
一、个案概况
小杰(化名),五年级男生,11岁,皮肤偏黑,身形瘦高,性格内向,父母皆为外来务工人员,二年级从老家转来父母务工地附近就读民办学校,四年级从民办学校转到现在的公立学校。
父亲性格比较急躁,常年在外面跑工地,早出晚归,经常晚上十点多才回家。母亲在家里照顾不到1岁的弟弟,近期准备外出找工作。
在校期间,班主任关注到小杰出现异常,低迷状态持续三周,他经常一个人在教室里发呆、靠着墙走、不爱和别人说话,学习、作业完成情况和听课状态也比较糟糕。根据班主任与小杰家长的沟通反馈得知,小杰在家的异常状态持续2个月左右,具体表现为:不爱说话,一个人看电视,总是要妈妈反复询问才会回答,偶尔会跟妈妈说自己不开心,有3~4次突然号啕大哭,曾有过轻生的想法,让妈妈比较担心。因此,班主任把学生推荐到心理中心,希望心理教师能够帮小杰调适心理状态。
二、个案分析
小杰在学校呈现的异常状态,更多表现为情绪异常和人际关系异常,已经影响到他在校期间的正常学习。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性格内向,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由于小学有两次转学经历以及个性内向,小杰的社会互动缺乏主动性,且需要面临家庭和新学校环境带来的人际关系适应,这个过程对他而言是具有挑战性的。另外,他在学校适应中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无法在家庭中得到抚慰和接纳,无法获得积极正向的反馈。在亲子关系中,小杰与父亲出现了亲子冲突,进而产生更多负性心理体验。种种原因导致小杰持续压抑负面情绪,不懂得寻求外部支持,压抑的情绪得不到释放,外化出低迷状态。
(二)认知反刍,自卑感形成
小杰一度否认自己,出现自卑心理和错误认知。小杰曾说,只要想到爸爸每天工作到很晚才回来,妈妈还在找工作,家庭经济压力很大,而自己也不能帮上忙,他就担心自己会给父母增添麻烦,因此不敢打开心结,不敢主动与父母沟通,进而形成内心的自我约束。
在认知上,小杰将父母的压力转嫁到自己身上,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持续性地形成了反刍想法和压力,无形中导致自己和父亲沟通的障碍,产生自我压力和自卑心理,并降低了自我价值感。
(三)教养方式不合理,无助感加剧
在小杰的家庭中,父亲的教养方式比较粗暴,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可能诱发小杰低迷的情绪状态。由于经常加班,身体疲倦,小杰父亲可能带有负面情绪,导致回到家之后看到小杰在看电视或者没有认真写作业,便不明缘由打骂小杰,甚至有摔砸东西的粗暴行为倾向。这种教养方式导致小杰感到委屈和难过。在亲子关系不平等的情况下,小杰难以和父亲进行轻松平和的日常对话,容易压抑负面情绪,导致负性情绪累积,无助感加剧。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如下辅导目标。
具体目标:引导小杰倾诉消极情绪,打开心结,学会寻求支持。
最终目标:调整小杰的认知,改善与父亲的关系,恢复平稳的情绪状态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三、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第一次辅导):建立关系,疏导情绪
第一次辅导是班主任带着小杰来找心理教师。初到辅导室后,班主任先行离开,留小杰和心理教师在辅导室。小杰靠墙边站着,有些驼背,看起来有点紧张。心理教师邀请他坐到长沙发上,落座后,他把双手放在大腿上,双手手指交叉握紧。
师:“小杰,你好像在想什么,可以告诉我吗?”
小杰保持沉默,安静地坐着。心理教师倒了一杯水给小杰,借此从小杰近期的心情、睡眠和饮食情况切入聊天话题。
师:“小杰,老师想换一种方式了解一下你最近的心情状态,可以吗?”
小杰点点头。
师:“请你伸出右手臂,伸直,这个就是你的开心指南针。如果手臂超过头顶,代表很开心;如果手臂和肩膀齐平,代表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如果手臂比肩膀还低,就代表不开心。那你现在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小杰迟迟没有行动。
师:“老师也想分享自己的经历,这几天我要参加一个比赛,每天都很紧张,导致这几天的心情低落,就像这样……”(把手臂向下伸)
小杰:“我是这样的。”(伸出右臂指向地面)
师:“看起来,你好像不开心?”
小杰点点头。
师:“你最近遇到了哪些不开心的事,可以和我说说吗?”
小杰:“我觉得很累,一点也不开心。”
师:“为什么呀?”
小杰:“昨天我爸又骂我了,我在家里写作业,我爸一回家就开始骂我。”
这时候,小杰突然开始流眼泪……
小杰慢慢放松下来,开始缓缓告诉心理教师,自己在家和父亲相处的一些经历。
在第一次辅导中,小杰的防御和紧张使咨访关的建立遇到困难。心理教师先选择陪伴和接纳互动,让小杰感到放松,其间尝试用简单的游戏和自我暴露引导小杰一步步释放情绪,将自己的感受外化出来。心理教师初步了解小杰在校的状态,了解他和父亲的关系以及过去的负性生活事件,并和小杰初步建立起信任关系,便于进一步收集和整理信息。
第二阶段(第二次辅导):利用沙盘,敞开心扉
在第一次辅导的基础上,心理教师和小杰共同把辅导目标聚焦在调适情绪上。通过向小杰介绍沙盘游戏,在征得他本人的同意后,心理教师尝试运用沙盘技术对他的早期创伤、核心问题和期待进行辅导。借助丰富的沙具让他在沙盘游戏中生动地呈现自己内心的状态以及期待的美好画面。
以下是辅导片段。
师:“小杰,我们现在借助沙盘来梳理一下你跟你爸爸的关系,可以吗?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放松,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最近一段时间你们俩之间发生过的事情。当你想到的时候,就慢慢睁开眼睛,把你想到的内容呈现出来。”
小杰开始闭眼回忆,不久之后,小杰睁开了眼睛。
师:“你可以用沙盘架上的任何玩具和沙子来表示你和爸爸的关系。”
小杰开始创作自己的作品,心理教师站在他身边观察和记录。短暂几分钟之后,心理教师再次询问小杰是否需要调整、增补自己的作品,待得到否定回答之后,便和小杰围绕沙盘作品(见图1)进行交流和分享。
小杰:“这里是我的家,里面有我、爸爸、房子、妈妈、灯塔。”
师:“他们在做什么呢?”
小杰:“你看,房子是我们的家,妈妈在房子旁边守着,爸爸背着孩子,但是爸爸和孩子也已经摔倒在地上,房子外面是院子。远处还有一个灯塔,但是灯塔被沙子盖住了。”
师:“刚刚你的介绍让老师感到很惊讶!其实,我有几个小问题想问你。我看到那个背着孩子的爸爸倒下去了,这是为什么呢?”
小杰:“那是我和我爸爸。我想让我爸爸对我好一点,放学后能跟我一起回家。但是现在我爸爸经常骂我,朝我发脾气,现在的爸爸不是我想的那样,所以他倒下了。”
师:“那这个灯塔为什么也倒下了?”
小杰:“这个灯塔代表希望。现在希望没有了,所以塔也倒了,埋进沙子里了。”
小杰此前的倾诉和想法所展现出来的内心世界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呈现。“希望倒塌”和“和谐父子关系消失”这些简短的表达都带给人灰暗的感觉。
小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投射到沙盘中,侧面反映了自己对和谐亲子关系的渴望。小杰能够主动把自己的需要说出来,不再压抑自己的情绪,也分享了自己曾经尝试过的积极对话行为。心理教师看到了小杰的积极尝试,并采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与他进行“奇迹对话”,帮他发现自己的努力以及学会向外界寻求帮助。因此,此次辅导结束之后,小杰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出现了明显的松弛感。
虽然沙盘以另外一种形式打开了小杰的内心,让心理教师发现小杰低迷情绪状态背后的实质问题——与父亲糟糕的亲子关系,但心理教师意识到单一的心理辅导不足以完全帮助小杰应对当下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善小杰与父亲的关系,还需要促进家庭互动,通过家校合作才能更好地帮助小杰。
第三阶段(第三次辅导):家校联系,搭建心桥
考虑到小杰的困扰实质是由亲子关系不佳所引起的,心理教师将前两次辅导的情况反馈给班主任,与班主任共同商议,最终邀请小杰父母到学校心理中心共同探讨如何帮助小杰调整情绪状态,恢复积极健康的状态。
由于小杰的父亲长期工作劳累,再加上脾气暴躁,因此他和小杰的沟通方式比较粗暴。小杰在家庭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同时父亲的教养方式让小杰产生误解也感到无助,导致他一直在压抑自己的感受并产生习得性无助。在年级长、班主任、心理教师、父母四方共同努力下,小杰的父亲同意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承诺多跟小杰的母亲了解小杰在家的实际状态,愿意每周早下班两天,抽时间陪伴小杰。心理教师建议小杰的父母尽可能为小杰创造宽松包容的家庭氛围,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减少与孩子的言语冲突,多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意,让小杰也能够感受到父亲的爱意,满足他的期待,避免让小杰觉得自己在家庭环境中与父亲的距离越来越远,产生被抛弃的感受。
后来,在家校会面之后,心理教师也与班主任沟通,让班主任多给予小杰关心。除了每周与小杰的父亲通电话,关注小杰在家的行为表现,班主任还安排小杰在班级里担任语文课代表,负责全班的早读和语文作业的收发,并给小杰安排活跃的同桌。另外,班主任还鼓励他参加学校小学部的声乐合唱团,帮助小杰在集体活动中收获更多积极情绪体验。
第四阶段(第四至七次辅导):沙盘表达,蜕变与成长
在家校协同会谈结束后,心理教师仍然对小杰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心理辅导和追踪回访。期间,除了评估小杰生活和学习的变化,还针对小杰在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上的认知进行辅导。在第五次辅导中,心理教师对其进行整体评估,小杰的情绪和认知有了很大改善,与父亲的关系得到缓解,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相比此前也变得活跃起来。辅导结束时,心理教师再次邀请小杰创作沙盘,来呈现他最近的状态,小杰重新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沙盘世界(见图2)。
学校、家长联合制订对小杰的干预方案,各方对小杰持续积极关注并及时交流。通过家校密切合作,一个月之后,班主任反馈小杰的班级表现明显活跃,课间时,他经常跟其他同学在走廊聊天、玩耍,脸上增添了许多笑容,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也会与同学积极交流,这些积极的改变让小杰眼中有了光。在家庭中,小杰的状态也明显改善,家长反馈小杰无异常状态出现。小杰的情绪困扰和亲子关系调适取得很好的效果,辅导目标基本实现。
四、效果与反思
(一)辅导效果
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辅导,小杰的情绪、学习状态、朋辈关系、亲子关系都有了明显改善。在情绪上,最后一次辅导时,小杰的悲伤、难过情绪已经消失,脸上有松弛感,偶尔有笑容,会主动分享。在学习状态上,班主任反馈,小杰的学习状态变积极了,课堂分享行为和笑声也变多了。在同辈关系上,小杰能够主动找同学聊天,在班级里已经和1位同学建立了友谊关系,并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在家庭里,小杰的母亲反馈,小杰的状态变得松弛,情绪也变好了;亲子关系也有所缓和,父亲能够以更柔和的方式和儿子沟通,小杰的分享欲也有所提升,会主动和父母分享学校的人与事,家庭氛围和谐了许多。
(二)辅导反思
小杰的低迷状态缘于情绪和亲子关系困扰,因此,七次辅导聚焦于情绪疏导和家庭人际关系建立的支持与协调。
一方面,由于来访者年龄较小、性格内向以及初次接受辅导时的防御心理较强,心理教师采用沙盘技术与之展开对话,打开了学生的心结,建立起信任关系。在辅导结束时,心理教师再次引导小杰借助沙盘反馈辅导效果(情绪状态和人际关系改善),确认沙盘技术提升了辅导的实际效果。
另一方面,心理教师借助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术,帮助学生成为自己的“掌舵人”,积极发现身边的资源,能够接受家庭与学校的帮助,尝试和父亲展开友好对话,收获来自家庭的关心和包容,重新找到与父亲相处的平衡点。
亲子关系和情绪调适是小杰成长中重要的“生活议题”,本次辅导或许可以帮助他更好地面对成长烦恼,实现自我疗愈,收获心理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日升. 箱庭疗法[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高岚,申荷永. 沙盘游戏治疗[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毛敏.“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应用与探索[J]. 中国教育学刊,2023(S2):202-205.
[4]郁傲晨,赵然,李泓漩,等.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的概述、现状与展望[J]. 心理月刊,2021,16(14):226-230.
编辑/卫 虹 终校/李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