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心能力

作者: 王静

摘要:通过对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的深入解读,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关心能力的重要性。从教育的本质出发,阐述了关心教育的必要性,并结合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策略,详细探讨了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关怀、同理心、生态意识及公民责任感。最后,强调了教师的角色、家校共育的力量以及关心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长远影响,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以期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教育环境和社会氛围。

关键词:关心能力;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4-0075-04

在教育这片辽阔的田野中,每颗知识的种子都孕育着未来之光与梦想的花朵。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始终在文字的海洋中探寻那些能滋润学生心灵、激发智慧火花的宝贵元素。当我首次接触到内尔·诺丁斯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时,就如同找到了一盏照亮我教学之路的明灯,引领我深入探索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这本书使我重新评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与目标,让我深刻意识到,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关心”能力同样是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虽然知识的传递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状况,还要通过语言和文字的力量去滋养他们的心灵。

本文基于对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的理解,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关心能力,以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教育的本质忽视了关心的重要性

我时常深思:我们究竟教授给学生何种知识与技能?单纯的知识积累,与更深层次的情感与道德培养,两者并重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知识积累侧重于事实、原理和技能的学习,它是解决问题、创新创造的前提。而情感与道德的培养,则关乎个体的价值观、同理心、责任感等,对于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至关重要。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培养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不应仅限于知识的传递,更应该关注个体的情感发展与道德教育。她指出,关心不仅是一种个人美德,更是社会互动的基础。

目前,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主要标准,教师和家长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情感需求的关注。而情感的健康发展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诺丁斯提出,关心教育应当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这种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育视角。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具有情感深度的文本,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培养他们的同理心与责任感。

二、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关心能力

语文这门学科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肩负着传承文化精髓、激发智慧火花与培育丰富情感的重要职责。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同理心与关怀意识,能展现出独特且显著的优势。语言文字是情感的精妙载体,每篇文章、每行诗,皆深藏着丰富的情感脉络与深刻的道德哲思。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心他人、关爱自然与环境、关怀社会与国家。

(一)关注自我:情感的觉醒和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怀意识,首先是引导他们学会关注自我。这超出了单纯的自我认知范畴,它涉及情感的苏醒与个人情感表达的进程。借助《丑小鸭》和《草房子》这类文学作品的教学,教师可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成长历程。这些作品中的角色在面对自我认知、社会定位以及情感纠葛时所展现出的勇气与坚韧,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让他们从中汲取力量。

通过分析《丑小鸭》中主人公从不被认同到最终成为天鹅的经历,教师可以教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在遭遇嘲笑与排斥时,也应坚持自我,相信未来总会有属于自己的舞台。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它能帮助他们在面对自身的不足或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坚定。

《草房子》的故事则更多地体现了家庭、友情与成长的主题。通过分析主人公在困难中如何坚持与努力,以及主人公与家人、朋友之间的相互扶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到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找支持与力量,懂得感恩与付出的重要性。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情感的健康发展。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写日记或写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随笔,帮助他们培养自我关怀的意识。通过文字的力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增强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二)关心他人:培养同理心与社交技能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心他人的福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语文教科书中深藏着丰富的关怀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挑选充满人性温度的故事和文本,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人物间的情感纽带,进而激发学生的共情能力。

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父亲在灾难中坚守对孩子的承诺,《给予树》描绘了无私奉献的母爱,这些作品能够深深触动学生的内心,使其深刻理解亲情、友情和人际关系的内涵与意义。通过角色扮演、小组互动及模拟活动,学生能够沉浸式地体验不同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同理心与社交技能。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系列体验与实践活动,如参与社区服务或探访敬老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他人的关心与理解程度。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关心他人,还能体验到助人之乐,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态度。

(三)关爱自然与环境:培养生态意识

面对愈发严峻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危机,培育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迫在眉睫。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通过带领学生们赏析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和散文,帮助他们深切体验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进而激发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例如,在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并进一步讨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护这样的美景。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环保主题的课外阅读与实践活动,例如“绿色小卫士”实践活动、“为地球母亲献爱心”主题作文竞赛、“我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诗歌朗诵会等,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理解和实践保护环境的理念。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环境的关注,还能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感,从而使他们成为环境保护的积极实践者。培养这种生态关怀的意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环境观念,也能促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为建设一个更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关怀社会与国家:提升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紧密关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例如,在讲解《岳飞的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引导他们思考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与承担的责任。通过讨论历史人物的言行与抉择,学生深刻理解到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行动密不可分,从而培养他们为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的责任意识。

教师还可以利用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如贫困、教育不公平、环境污染等,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与辩论,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践关心教育

关心教育理论强调通过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关心教育理论付诸实践,培养学生的关心能力。

(一)营造关怀的课堂氛围

一种关怀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关心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营造温暖、包容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以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情感支持者,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被关怀与被尊重。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小组合作学习、开放式讨论等教学形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同理心。在这些互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与经验,还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感受与立场。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给予他们差异化的指导与关怀。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鼓励与帮助;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通过设定更高的目标来激发他们的潜力。

(二)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优先选取那些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应包含丰富的关怀主题,如亲情、友情、爱情、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通过深入分析这些作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关怀的力量,从而在心灵深处激发他们的关心能力。

例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并通过角色扮演、情感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体会父亲的辛劳与无私的爱。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家庭关怀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和关心自己的家人。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扩展阅读,向学生推荐一些与关怀主题相关的课外读物,如《爱的教育》《小王子》《鲁滨孙漂流记》等。这些作品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关心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三)设计情境化教学活动

情境化教学是实施关心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关怀理念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与情感体验。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模拟家庭或社会场景的活动,如“家庭会议”“社区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关怀与被关怀的温暖。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在情感上与他人建立更深的联系。

四、家校共育助力培养学生的关心能力

关心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家庭的支持。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而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其作用也不容忽视。

(一)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的道德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将关心教育理论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关心他人的故事,向学生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念。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一些细微的行为,如对学生的关心问候、对成绩落后学生的耐心辅导,向学生展示关怀的力量。

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关心他人,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责任感与同理心。这种教育效果往往会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能促进学生成长,并能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持久的正面影响。

(二)家长的引领作用

家庭作为学生情感发展的第一环境,在关心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的关心教育工作,通过家庭氛围的营造与日常行为的示范,引领孩子形成健康的关怀意识。

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教导孩子如何关心他人。例如,鼓励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如照顾弟妹、帮助家人解决问题等,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关怀与被关怀的温暖。

此外,家长还应注重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参与家长会、教育讲座等活动,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从而在家庭教育中更好地配合学校的工作。

通过家校共育,学生能够在学校与家庭两大环境中不断强化关怀意识,从而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与行为习惯,进而提高关心能力。这种协同作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关怀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五、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心能力,是实现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的深入理解与教学实践,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心他人、关爱自然与环境、关怀社会与国家,从而培养他们的同理心、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依赖于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的榜样作用与家庭的积极参与。在教师的引导与家长的配合下,形成家校共育,使学生能够在关怀的氛围中成长,形成健康的道德价值观念。

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当继续探索关心教育的有效途径,将关心教育理论融入更多的教学环节与教育活动中。通过不懈的努力,必将能够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温暖且充满关怀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关怀的力量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内尔·诺丁斯.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 于天龙,译.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4.

[2]杨婵基.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探究[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5):91-93.

[3]武威. 美国《2010年NAEYC初级和高级早期儿童教师专业准备标准》研究[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编辑/卫 虹 终校/李梓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