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理念下的小学低年级同伴交往主题课程开发与实践

作者: 崔莹莹 王玉萍

单元教学理念下的小学低年级同伴交往主题课程开发与实践0

摘要: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尝试在单元教学理念下设计开发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课程,以“单元”为实施单位,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组织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丰富的、主题化的系列课程。在单元教学理念下,围绕单元学习主题、单元学习目标、单元整体结构、课时内容及教学方法,探索了小学低年级同伴交往主题单元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关键词:单元教学;同伴交往;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8-0028-04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小学低年级学生刚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中,他们需要结交新的朋友,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以适应新的环境。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提出,此时他们从前运算时期逐步过渡到具体运算时期,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很容易在语言上表现出自私、霸道、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与同伴交往时容易发生矛盾。因此,要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同伴交往能力,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在众多提升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途径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重要的途径之一。作为校本课程,需要心理教师结合实际自主开发课程。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心理教师不知道课程上什么内容,不清楚如何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设计课程,表现为以下现象:某一主题课程下仅有零散的一两节课,课时目标较宽泛;课与课之间关联性不强;同一主题不同年级的课程间存在交叉、割裂。心理课的开展往往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延续性,导致学生的学习是浅层的、碎片的、重复的,无法获得深度学习。

因此,本文尝试在单元教学理念下设计开发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课程,以“单元”为实施单位,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组织和整合,搭建起一个由单元主题统领、内容相互关联、逻辑清晰完整的教学单元。这样的设计方式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一个完整的、丰富的、主题化的系列课程。

二、课程开发的内容和过程

(一)凝练单元学习主题,明确课程指向

作为一个单元教学课程,首先要有单元学习主题。单元学习主题是指依据课程标准,围绕学科某一核心内容组织起来的,能够激发学生深度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的主题。它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高度凝练,是贯穿课程的主线。它要符合《纲要》要求,表述要清晰、具体,能够体现学习内容并符合学生特点。

以低年级同伴交往课程单元学习主题的确定为例,《纲要》中不同年级有关同伴交往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低年级要求重在掌握礼貌交往的基本方法,而不是交往技能,关键是要使学生体会到友情的美好,激发交友的意愿。因此,小学低年级同伴交往单元学习主题设置为“礼貌交往 感受友情”。

(二)确定单元学习目标,指引课程方向

在确定好单元学习主题后,需要依据主题确定单元学习的目标,即完成单元学习后,学生应该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结果。它是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北斗七星”和“灯塔”,可以帮助教师明明白白地开展教学活动,调整教学方向。单元学习目标的确定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可操作、可检测。

从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可知,小学低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交往中他们缺乏交往的基本方法,更在意和坚持自己的意图和想法,容易与同伴发生矛盾。他们又担心受到同伴的拒绝,在交往中会表现出没有信心或比较胆怯、消极等待的现象。因此,单元学习目标确定为:重在引导学生掌握同伴交往的基本方法,在交往中体验到友情带来的愉悦感,进而扩大交往范围,更乐于与同伴交往。具体来说,在认知上,使学生能够知道同伴之间要礼貌友好交往;在情感上,能够体验到同伴交往乐趣,愿意主动交朋友;在行为上,能够在同伴交往中运用倾听的方法、礼貌友善的表达方式、合作的方法、换位思考的方法等。

(三)构建单元整体结构,保证课程关联

单元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在确定了单元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后,要基于单元学习主题和目标对单元内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厘清课时间的关系,做到课与课之间是彼此有关联且各有侧重的。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同伴交往的前提是有交往意愿,有了意愿后再去交往;在交往中还要有方法,能够友好交往,进而感受到友情的美好。因此,课程围绕“如何主动交朋友”“如何具备同伴交往的基本方法”“友情带给我们什么”三个关键问题,按照从交往意愿到交往技能再到交往体验的顺序,设置“我爱交朋友”“我会交朋友”“我有好朋友”三个学习模块,共计6课时(见图1)。第1课时,激发学生主动交往的意愿。第2~5课时,探索学习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同伴交往基本方法,包含倾听、表达、合作及换位思考等基本方法。最后,第6课时,让学生在谦让、友善的同伴交往中感受、体会友情带给自己的愉悦感,进而激发再次交友的意愿。

(四)研发具体课时内容,体现课程实效

单元整体结构确定后,要设计具体的课时学习目标和内容。每个课时的学习目标要具体、明确、可评估、可实现,这样才能设计出使学生有实际收获的课程内容。具体课时学习目标和内容如下(见表1)。

(五)设计单元教学方法,提升课程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靠“讲”道理,不是讲授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研究,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促进学生参与、体验、学习、思考、表达、感悟、分享,从而促进其心理的反思和建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至关重要。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学方法要以活动为主,可采用以下七种方法。

1.角色扮演法

学生扮演情景中的特定角色,体验角色的感受、想法。如“你好,朋友”一课中,学生扮演外出研学“分不到小组”的人物,在角色扮演中体会没有朋友的感受。

2.故事探索法

基于学生真实经历创编蕴含教学内容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探索发现方法。如“我会这样听你说”一课中,三部故事依次包含倾听的三种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倾听,探索发现倾听的方法。

3.示范演练法

展示与学生年龄相仿的示范样例后,学生在情景中进行演练。如“阳光之星”一课中,先播放示范的学生自我介绍的视频,使学生了解如何礼貌大方地表达,然后通过传沙包进行自我介绍。

4.剧情解锁法

基于学生真实生活创编故事,故事呈现两种不同的剧情结果,从具象的故事结局中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如“快乐交往三部曲”一课中,呈现请朋友来家里做客如何准备水果的两种剧情,请学生思考相似和不同的地方是什么,自己更喜欢哪一个,从不同故事结局中发现换位思考的方法。

5.游戏体验法

通过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积极体验,获得感悟。如“我们一起来”一课中,设计一人单手折纸和两人合作折纸两次游戏,使学生在游戏对比中感悟合作的重要性。

6.绘画创作法

学生采用绘画的形式,对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赋予可见的视觉形式并分享。如“朋友,有你真好”一课中,学生在纸上绘制自己的友谊之花并在花瓣上写上词语,分享交往的收获、感受和体会。

7.实际运用法

设计真实的活动任务,引导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的内容和方法。如设计两人为一组,讨论一件亲身经历过的同伴间需要运用换位思考的事情,学习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设计与同伴分享自己感到自豪、擅长或成功的事,和感觉不满意甚至失败的事,运用礼貌表达的方法;设计与伙伴聊自己爱好,对方听一听的活动,运用倾听的方法。

三、课程反思与展望

通过探索单元教学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我们形成以下三点经验与建议。

(一)基于“大”主题,确定“小”主题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含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及生活适应等方面内容。教师们通常会将五方面的内容作为课程的“大”主题,如认识自我主题、人际交往主题等。但仅有“大”主题是不够的,在设计单元学习主题时,要在“大”主题下,依据《纲要》中的要求提炼出适合本年级学生的“小主题”。如本文以“同伴交往”为“大”主题,基于《纲要》中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确定了“礼貌交往 感受友情”的“小”主题,以“小”主题作为单元主题。确定什么小主题,确定几个小主题,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可以根据心理课的设置、学生的情况自主确定。

(二)先有单元学习目标,再有课时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是对这个年级学生进行有关单元学习主题的整体现状分析后确定的。课时学习目标是依据单元学习目标,在本单元课程做出整体规划后,再对本班学生进行深入地分析,从而聚焦到具体的学习内容。是先有单元学习目标,再有课时学习目标。单元学习目标是“高于”课时学习目标的,是“包含”的关系,所有的课时学习目标共同指向单元学习目标的完成。实践中发现,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只关注这一课的课时学习目标,而忘了单元学习目标,结果容易有偏离。所以,上每一课时都不能忘了整个单元的目标。

(三)理清课时之间的结构与关系

在明确了单元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后,要整体规划单元内的课时,要将内在联系紧密的学习材料结构化,使课与课之间彼此有关联、有侧重。在规划单元课程整体结构时,要关注学生学习内容的内涵和特点、学生学习的逻辑,并以此来设计教学的逻辑,厘清单元间、单元课时中学习活动的逻辑。

本文仅探索了年级内单元教学课程的系统设计,并未研究年级间单元教学课程的设计。比如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都有同伴交往主题的课程,他们的“同”与“不同”是什么,各年级课程如何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逐步进阶,如何形成同一主题所有年级贯通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未来还需要努力构建年级内横向关联、年级间纵向进阶,更加系统化的课程,为心理教师开发课程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刘金飞. 小学低年级学生同伴交往现状调查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5.

[3]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叶雅顺. 化零为整 深化素养——小学心理课单元教学的开发与设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1):33-38.

[5]刘月夏,郭华.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6]崔允漷. 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2):11-15.

[7]秦文英. 关于“北师大”《心理健康》六年级上册“学会学习”大单元教学的思考 [J]. 新课程研究,2022(2):114-116.

[8]陈江辉,张烨. 情绪管理视野下中小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J]. 上海教育科研,2019(3):70-73.

编辑/张国宪 终校/黄潇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