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小提琴”的女孩
作者: 黄嫒雯摘要:为了探讨叙事疗法在解决青少年非自杀自伤行为中的应用效果,深入分析一个具体个案,该个案是一位家庭条件优越、性格开朗、学业成绩优异的女孩,自五年级起因家庭冲突出现自残行为。研究采用叙事疗法帮助来访学生识别并重构其问题经历,最终达到减少非自杀自伤行为的目的。通过五次辅导,来访学生的自伤行为显著减少,情绪更加稳定,家庭关系也得到改善。
关键词:叙事疗法;非自杀自伤;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8-0048-04
非自杀自伤(NSSI)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日益普遍,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在无意自杀的前提下,频繁地伤害自己的身体,例如割手、撞击头部、击打、咬伤、针刺、烧烫等,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传统治疗方法往往侧重于症状缓解,而叙事疗法则坚持“问题不等于人”这个观念,由此重构个人叙事,帮助个体从新的角度审视和理解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改变的目的。本研究选取一个具体个案,探讨叙事疗法在解决青少年NSSI行为中的应用效果。
一、个案简介
小妮(化名),女,初二年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与父母及上小学一年级的妹妹共同生活。据小妮描述,她与父母的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和谐的,但偶尔因家庭琐事产生争执,有时甚至发展为肢体冲突。
在学校,小妮展现出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担任心理课代表,同时在舞蹈、画画和书法等领域表现突出,受到师生的广泛赞誉。她的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茅。在初一年级下学期,有学生向班主任报告小妮手上有伤痕,为了深入了解小妮的情况,班主任与小妮进行了多次一对一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班主任询问小妮是否愿意与学校心理老师进一步交流。小妮最初表示不愿意,但承诺会尝试改变割手行为。班主任尊重小妮的意愿,告知心理老师,心理老师建议在小妮愿意时再接受辅导,并建议班主任持续关注小妮的情况。
为了全面了解小妮的情况,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对小妮进行家访,与小妮的父母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她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和可能的心理压力源。进入初二年级上学期,小妮主动向班主任表达了与心理老师深入交流的意愿。
小妮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小妮的内心冲突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常形冲突,不良情绪产生时间超过半年并已经产生泛化。根据以上分析,初步评估为严重心理问题,属于心理辅导范畴。
二、辅导过程
(一)建立辅导关系
良好的辅导关系是心理辅导的前提。在当下的情境中,小妮陷入问题故事中,无法看到自己有解决问题的力量。心理教师带着好奇倾听她的生命故事,通过共情让她在辅导中感受到温暖和认同,愿意表达。
心理教师:小妮,今天你决定坐在这里,和我分享你的故事,这一定是一个不容易的决定。能告诉我,是什么原因让你来到这里的吗?
小妮:其实我一直有些挣扎,真正让我下决心的,是我自己意识到有些东西我需要面对和改变了。
心理教师:能具体说说是什么让你觉得需要改变吗?
小妮:嗯,我……我发现自己有些行为,比如自残,越来越控制不住了,我想改变。
心理教师:这真的很不容易,听起来你对改变有着强烈的愿望,是吗?
小妮:是的,我真的很想摆脱现在的状态,它让我很痛苦,也让我周围的人,特别是我的父母、班主任很担心。
心理教师:我能感受到你对这个问题解决的迫切、你的痛苦,也感受到你对周围人的关心有所察觉。你希望通过辅导找到一种方式来摆脱这个状态,对吗?
小妮:对,我希望我能好起来,不再伤害自己,也能和家人、朋友好好相处。
随着对话的深入,小妮逐渐放松下来,开始讲述她的故事。小妮勇敢地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包括那些让她感到无助和绝望的时刻。我在一旁静静地倾听,没有打断,也没有用任何标签去定义她。我保持着一颗好奇和尊重的心,让她感受到在这个空间里她是被接纳的,她的感受是被理解的。
(二)外化问题,启发多元视角
“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是叙事疗法中的重要理念,即通过将特定行为外化,把行为与个体自我分离开来,从第三方的视角审视其行为及影响,从而避免自我贬低的陷阱,增强应对挑战的能力与自信。
在小妮叙述其问题故事的过程中,她将自己割手的行为形象地命名为“拉小提琴”,因为这一动作与演奏家演奏小提琴时的手势颇为相似。
心理教师:小妮,你刚才给自己的割手行为取名为“拉小提琴”,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为什么会这样称呼它呢?
小妮:(微微一笑)因为割手时的动作就像是在拉小提琴的琴弦,一下又一下,那种感觉……很特别。
心理教师:如果“拉小提琴”是个独立的个体,你觉得当“它”出现的时候,会给你带来什么影响呢?
小妮:(思考片刻)它……让我注意力集中在疼痛中,就不会去想那么多了,好像疼痛能暂时盖住我心里的混乱。还有,看到伤疤,我会觉得这是属于我自己的独特标记,就好像是一种……证明。
心理教师:除了这些,它还有其他的影响吗?
小妮:它会让我身边的人担心,像我爸爸妈妈、班主任还有身边的朋友。还有,我害怕会影响妹妹,我不想她学我这个样子。
心理教师:除了这些,它还有什么影响是你觉得比较重要的?
小妮:(沉默片刻)它让我在最绝望的时候还有活下去的希望,因为知道还有这样一个方式可以让我发泄,解开内心的崩溃。
心理教师:嗯,听起来这是一个很深刻的影响。所以,像你刚才说的,“拉小提琴”会给你带来以下的影响:(1)注意集中在疼痛上,就不会去想那么多烦心事了;(2)看到伤疤,会觉得这是属于你的独特标记;(3)它会让身边的人担心,他们总是对你说这个行为不好;(4)你害怕影响妹妹,不想让妹妹模仿这个行为;(5)让你有活下去的希望,可以解开内心的崩溃。那老师想邀请你思考一下,对于前面提到的这些影响,哪些是你更希望保留的,哪些是你希望改变的呢?
小妮:(轻轻点头)我希望保留的是那份宁静、自我认同和生存的希望,但我不希望因为“拉小提琴”而让身边的人担心,也不希望影响妹妹。
通过对“拉小提琴”这一行为的外化、命名和影响的探讨,小妮开始以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她意识到,尽管“拉小提琴”给她带来了一定的安慰和希望,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在后续的辅导中,心理教师和小妮一同重构故事,寻找其他应对方式。
(三)发现例外,探索应对方式
叙事疗法认为,个人的生活经历可以被视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故事,这些故事塑造了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行为模式。通过识别和理解这些故事,特别是寻找其中的“例外”——即那些不符合主流叙事模式的积极或健康行为——来访者可以重新构建自己的故事,发现新的自我认同和应对策略。这一疗法鼓励来访者成为自己故事的作者,通过积极改写故事实现个人成长和改变。
心理教师:记得上次辅导结束时,你提到了对“拉小提琴”行为的一些新认识,还有想要改变的愿望。那今天你想聊什么呢?
小妮:我想聊一些自己在这个星期中的新发现。其实我心里很烦的时候,除了“拉小提琴”,我还会画画。特别是当我感到烦躁或者焦虑的时候,我会拿起画笔,在画布上自由地涂鸦,那种感觉就像把心里的情绪都释放出来了。
心理教师:听起来真是个很棒的替代方式!那你画画的时候,是不是就不会想“拉小提琴”了?
小妮:对,画画的时候,我完全沉浸在其中,忘记了想去“拉小提琴”,也忘记了心里的烦恼。
心理教师:小妮,你找到了一个既能表达情绪,又不会伤害自己的方式,这真的很了不起。这个“例外”告诉我们,你有能力找到健康的应对方式,你的力量比你想象的强大得多。
小妮:(微笑)可能吧,我其实有很多方式可以应对那些负面情绪,只是我之前没有意识到。也许可以每天安排一段时间来画画,或者当“拉小提琴”出现的时候,先试着深呼吸,然后找一件我喜欢的事情做,比如画画、跳舞。
心理教师:小妮,你已经迈出了改变的重要一步,找到了自己的“例外”,并开始构建新的故事。记住,你的力量比你想象的强大得多。
(四)家庭辅导,缓和亲子冲突
在前几次对小妮的辅导中发现,小妮的情绪问题与亲子冲突紧密相关,所以在本次家庭辅导中,心理教师运用叙事疗法的理念,和小妮及其家长探索处理亲子冲突的新方式,尤其是避免使用打骂等消极手段。
心理教师首先邀请小妮和她的父母共同回顾过去的冲突场景,鼓励他们以更客观、全面的视角去审视这些事件。各个家庭成员讲述在冲突中各自的故事,小妮及其家长发现了隐藏在冲突背后的深层情感需求,如小妮渴望被理解和尊重,而父母则希望她更加自律和负责任。
随后,心理教师邀请家庭成员回忆那些没有发生冲突或冲突得到和平解决的时刻。小妮分享了几次父母耐心倾听她想法的经历,以及父母在她取得进步时给予的正面反馈。在心理教师的引导下,家庭成员开始尝试以更平和、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期望,学会倾听对方的声音,寻找共同点。
(五)找寻见证人,发掘积极面向
在叙事疗法的实践中,见证人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邀请个体在生活的某个重要或转变性的时刻寻找一位“见证人”,在其陪伴下重新叙述其经历。这位见证人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人,如朋友、家人或导师,也可以是想象中的理想形象,如智慧老人、勇敢的女战士等。通过这位见证人的视角,个体被鼓励去发掘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视或压抑的积极面向,尤其是那些展现勇气、坚持或自我超越的瞬间。
心理教师微笑着看向小妮:小妮,记得我们之前聊过“拉小提琴”行为吗?今天,我想和你一起尝试邀请一位“见证人”来讲述你的故事,这位见证人可以是你的朋友、家人,或者是你想象中的一个人。他会从一个不同的角度,一个更积极、更充满希望的角度来讲述你的故事,帮助你看到除了“拉小提琴”之外,你还有许多其他美好的可能。
小妮想了想,然后说:这个见证者可能是我表姐。上次家庭聚会,我因为一件事情很生气,“拉小提琴”差点就要出现了,但是表姐走过来,拉着我去了阳台,我们一起看了一会儿风景。她就那样静静地陪着我,什么也没说,但是我感觉好多了,后来也没再生气。
心理教师:如果表姐在这里,让她来讲述你的故事,她会怎么说?
小妮闭上眼睛,想象着表姐的声音:小妮,你知道吗?当时“拉小提琴”又要出现了,我真的很担心。但是,我记得你跟我说过,你不喜欢那样做,所以我没有直接说你,而是选择拉着你去阳台。我看到你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的风景,那一刻你看起来很平静,我知道,你找到了自己的方式去处理情绪。小妮,你真的很棒,你总是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小妮的眼眶有点湿润:表姐真的懂我,她没有直接告诉我不要“拉小提琴”,而是用她的方式支持我。我觉得,我其实有很多方式可以处理情绪,不只是“拉小提琴”。
通过这次辅导,小妮不仅学会了用见证人技术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拉小提琴”行为,还增强了对自我的认同。她开始意识到,自己有很多方式可以处理情绪,而“拉小提琴”只是其中的一种,她可以选择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三、效果与反思
(一)辅导效果
经过五次辅导,取得了显著的辅导成果。小妮的自伤行为显著减少,她能够更加自在地生活,享受与家人和朋友的时光。更重要的是,她有了全新的发现——“就算带着问题也可以生活”。
小妮的家长表示,自辅导以来,女儿的情绪变得更加稳定,与家人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顺畅。他们学会了如何与小妮进行和平的沟通,不再像过去那样因为无法理解女儿的情绪而陷入争吵和僵局。家长们开始尝试倾听女儿的心声,理解她的感受和想法,给予她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小妮的班主任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小妮在辅导后的变化非常明显,她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与同学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二)辅导反思
小妮的案例对我来说是一次挑战,因为她正经历着严重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运用叙事治疗的方法,通过多次的辅导,我逐渐引导小妮将她的自伤行为与自我进行分离,让她明白这些行为并不代表她本身,而是她应对内心痛苦的一种方式。这一步极大地减轻了她的心理负担,也为她后续的自我探索提供了可能。
通过这次辅导经历,我深刻认识到心理教师在辅导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倾听者和指导者,更是来访者成长和改变的伙伴。我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辅导技能,以更好地支持来访者实现自我成长和转变。同时,我也需要保持谦逊和开放的态度,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辅导实践,以提供更加有效和人性化的辅导服务。
参考文献
[1]Hambleton A,Hanstock T,Halpin S A,et al. Initiation,meaning and cessation of self-harm:Australian adults' retrospective reflections and advice to adolescents who currently self-harm [J].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2020,35(2):260-283.
[2]迈克尔·怀特.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M]. 李明,曹杏娥,党静雯,译.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
[3]迈克尔·怀特,戴维·爱普斯顿. 叙事治疗的力量:故事、知识、权力[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22.
[4]迈克尔·怀特. 叙事疗法的实践:与麦克持续对话[M]. 金焰,译.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5]John M Winslade,Gerald D Monk. 学校里的叙事治疗[M]. 曾立芳,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2.
编辑/张国宪 终校/黄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