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打造“大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作者: 于晓丽摘要:辽宁省大连市第十三中学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构建“三圈联动”创新机制:打造身心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圈”;丰富实践活动渠道的“中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力量的“外圈”。“三圈联动”实现了从学校到每位教师的一体化联动,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努力打造“大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构;普通高中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8-0062-04
一、引言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转折期,特别是心理上的急剧变化,使他们易受各种消极因素影响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心理危机。抑郁、焦虑、自杀自伤、厌学拒学、网瘾已成为青少年目前最突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再叠加升学压力等因素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遭受严重打击,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国家近年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高度重视,出台多部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文件,明确心理健康工作要求。2023 年 4 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的通知,明确提出各学校要全面构建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辽宁省大连市第十三中学(以下简称“学校”)高品质推进“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力提高教职工对校园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积极开展“心理危机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网状管理模式”建设,成效显著。
二、普通高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心理危机四级预警防控体系”
第一级心理危机预警防控机制:学校成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由校长担任组长,书记和副校长任副组长,中层干部、年级组长、班主任、心理专职教师为组员。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规划和领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及危机干预工作。通过综合调度,保障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有效性。
第二级心理危机预警防控机制:各年级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年级工作的领导任组长,所有班主任为成员;建设二级心理辅导站,专职教师任二级心理辅导站站长,负责各年级心理危机预警防控机制的具体落实。
第三级心理危机预警防控机制:以各班级心理委员为主,建立同辈间的心理危机干预层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班主任报告。
第四级心理危机预警防控机制:以活动小组为主,设置心理信息员,发现异常情况就及时向班主任报告。
(二)实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网状管理模式”
1.早期预警
学校建立了心理健康筛查机制,实行全覆盖筛查,对排查出来的学生建档立卡。每年安排固定时间,由心理教师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研,对全校新生开展心理普查。每学期开学开展学生心理问题排查,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对有严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并对其进行定期跟踪和动态管理。针对重点关注学生,年级组定期开展专题会议,研判帮扶方案,做到一生一策,制订切实可行的跟踪教育计划。
2.危机干预
(1)支持体系
学校制订了“学生心理危机排查与干预实施方案”,成立危机干预小组,建立危机干预制度、应急事件处理流程,强调对心理问题的及早发现、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伤害,为建设平安、和谐的校园提供心理保障。
学校向全体教师下发了“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手册”,让教师了解相关应急处置方法,并分别对班主任、科任教师进行高中生心理特点及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知识的培训,使教师了解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有效识别有特殊心理问题学生的方法,明晰学生危机事件处理程序,正视“问题学生”,构建班级学生心理防护工作体系。
(2)辅导体系
首先,打造硬件平台。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辅导区、放松区)、心理功能室(设置干湿心理沙盘、心理杂志阅览区、心理仪器使用区)、心理活动中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体验与活动场所。
其次,开发线上智慧平台。利用“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疏导。
再次,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号、校园广播等新媒体平台,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开设家长心理抖音微课堂,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自助贴士、在线心理教育资源等,营造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全方位育人氛围。
最后,充分利用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建立校内校外融合联动的心理关爱模式,使心理预防和发展的前端服务不断延伸;心理危机的精准干预、转介及心理康复形成链条,为师生提供心理评估、辅导等服务。
(3)监护体系
各年级对在校期间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心理监护,心理教师给予辅导。对心理危机程度较轻、能在校正常学习者,由班级成立不少于三人的学生监护小组,及时了解该生的心理及行为状况并及时向年级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对心理危机严重者,由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通知家长并建议该生接受专业治疗。
三、“大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打造
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基础上,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打造“大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一)五育并举
学校坚持五育并举,通过五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搭建“五季三礼两节”活动平台,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责任意识,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立德重行,以德育心:道德观念的冲突常常是青少年陷入心理困扰的深层次原因,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道德水平直接左右其身心健康水平。学校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德育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实践体验课程。让学生了解更多书本知识外的知识,在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启智求知,以智慧心:学校在“三级指导三段推进三种结合”的学生发展指导模式下,挖掘学科内在之美,激发学生探索之趣,唤起学生的人生价值追求,树立担当意识,让学生形成对未来的期待和追求。同时,学会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提升认知能力。
健体炼志,以体强心:学校重视体育,以运动之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收获强健的“体格”;以运动之美感染学生的处世为人,使学生拥有健康的“性格”;以运动之魂塑造坚韧勇敢,成就学生完美的“人格”。同时积极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构建良好的家庭亲子关系。学校每月开展一次体育心理融合团队拓展活动,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素养。
促美向善,以美润心:开展“一人一艺,一生一技”活动,通过赏创结合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同时开发音乐治疗心理校本课、绘画心理疏导校本课,唤醒学生身体里的美育“种子”,掌握用艺术调节自我的方法。
培能固本,以劳健心:开展劳动教育,创造性地打通劳动教育“堵点”,将各学科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提升劳动素养,使学生更关注现实生活。
养心育德,以心育心课程:通过必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科渗透课程、心理社团课程等分年级分阶段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学生健康、积极成长。深化实践活动,提升育人效果。学校通过主题讲座宣讲、心理文化节、心理社团活动等多途径、多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实施学校、家庭联动协作计划,建立新生、毕业生、重点关注学生家校宣教联动机制、家校联系反馈机制、家校协同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
(二)家校共育
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的作用,通过线上线下同步的心理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家庭教育指导,为高中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学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为基础,通过班主任工作室、思政工作室打造家长抖音微课堂,定期以不同主题为学生家长提供相关指导和建议,通过家长微课堂对家长进行培训,主要围绕新高考改革、心理指导、品行与思维习惯的培养、亲子沟通等方面对家长进行指导,更好地助力学生的压力管理、心态调整、亲子沟通方法的改善等。
同时,通过家长群定期转发优秀家庭教育科普文章,为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鼓励家长参与“心育”过程,建立起长效互通、环环相扣的家校共育体系,共同促进高中生全面健康成长。
学校通过两周一次的线上家长会及时反馈孩子的状态,和家长建立密切的沟通,班主任每天进行2~3个学生的线上家访工作,重点关注情绪变化强烈的学生,及时和家长反馈、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
学校聘请校外家庭教育指导师,定期开展“心理专家进校园活动”,为师生、家长开展不同层面的心理指导讲座,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联动机制。
四、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优化路径
学校将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发展的重点工作,不断健全体系,织密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护屏障,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进一步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心理危机干预组织制度建设
学校形成心理工作制度保障并有序推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校长、德育处、学生发展指导处、教务处、班主任、专兼职心理教师和各教研组教师共同关注学生成长。专门成立危机干预工作小组,针对不同状况下的危机干预,学校建立不同的危机干预应急预案,明确危机干预流程和职责,落实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演练,明晰心理危机发生时的应急处置,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创新心理育人服务机制
学校构建了 “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贯通立德树人,强化一体协同;贯通服务机制路径,强化综合施策;打通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渠道,强化显隐并举;贯通线上与线下平台,强化智慧联动。
另外,创建“一根本两保证四协同”的心理工作模式。一根本:构建心理防护工作体系,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素养;两大保障:创建班主任工作室及家庭教育教师团。班主任工作室是以“班级管理项目组”、“家庭教育项目组”、“心理工作项目组”和“创新育人项目组”为模块,助力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平台。家庭教育教师团是一支由优秀班主任、青年教师组成的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团队。四协同:心理与思政建设相协同,心理与学科育人相协同,心理与日常生活相协同,心理与生命安全相协同;四翼齐展,护航身心健康。
(三)加强危机干预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明确校园心理危机的识别、报告与干预是全校师生及学校各个层面全员参与的过程,学校领导发挥危机干预的领导、组织、决策的作用,班主任是危机干预的核心力量,心理教师起到核心引领的作用,学校所有人员对学生心理危机都负有首见报告的责任和义务,各部门应协同参与和配合。 学校强化教师危机干预培训,心理辅导室编写“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手册”,进一步提高全校教师识别学生心理危机信号的能力,了解相关应急处置方法,更有效地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推进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四)开展特色心理育人活动
深化实践活动,提升育人效果。学校通过主题讲座宣讲、心理文化节、心理社团活动等多途径、多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四个结合”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特色“心育”课程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专家心理讲座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教育相结合,营造有温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学校抓住每个时间节点,为学生们开展入学心理调适、异性交往、分阶段高三心理减压、分节点生命安全教育等活动。同时,学校以心理文化节为契机,通过开展心理知识学习、团体辅导活动、素质拓展活动、心理涂鸦、主题心理班会等活动,帮助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消除心理困惑,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实现人格协调发展。
五、 结语
实践证明,心理危机干预在校园危机事件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大连市第十三中学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构建“三圈联动”创新机制:打造身心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圈”,丰富实践活动渠道的“中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力量的“外圈”。“三圈联动”实现了从学校到每位教师的一体化联动,抓紧抓实“大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主体责任,激发全体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体活力,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合力,促进学生的最优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教体艺〔2023〕1号)[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5/content_6857361.htm.
[2]潘施杏. 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在抑郁案例中的运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6):60-63.
[3]于晓琪,张亚利,俞国良. 2010~2020中国内地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J].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5):987-990.
[4]彭健.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来自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的实践探索[J]. 新课程评论,2021(5):14-21.
编辑/张国宪 终校/黄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