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学效应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成效例谈

作者: 邹宗杰

摘要: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足、缺乏情感互动等问题。教师可运用心理学效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来说,可借助罗森塔尔效应,用充满期待与鼓励的话语或眼神为学生注入学习动力;运用登门槛效应,精心设计分层递进的学习任务;引入鲶鱼效应,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罗森塔尔效应;登门槛效应;鲶鱼效应;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8-0073-03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在培养学生良好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教学成效的提升。

首先,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依旧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侧重于字词、语句的机械讲解与背诵,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的有效激发。例如在讲解课文时,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流程,从字词到段落大意再到中心思想,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的思维活力难以被充分调动。

其次,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足。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等都存在差异,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统一的教学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态度、努力程度等),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情感教育有所欠缺。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忽略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及对教材中情感因素的挖掘,使学生无法与文本产生共鸣,影响了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实践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运用心理学效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升教学成效。

二、运用心理学效应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成效的策略

(一)罗森塔尔效应:积极暗示,激发向上动力

罗森塔尔效应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项经典实验。他在一所学校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名单,告知教师这些学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一段时间后,大家发现这些被“选中”的学生在学业成绩、行为表现等方面均有显著进步。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选取的,并无预先确定的优势,但由于教师受到“权威性谎言”的暗示,对这些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并在日常教学中不自觉地通过眼神、言语、态度等方式传递给学生。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与关注,从而激发了内在动力,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努力发展,最终实现了成绩与能力的提升。

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教师对罗森塔尔效应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显著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真切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积极期望时,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他们在归属与爱的需求以及尊重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会更有意愿主动投身于学习活动之中,并勇于尝试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视角分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榜样与权威人物,其积极期望所传递出的正面态度与评价会成为学生自我认知与行为塑造的重要参照标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学习不断调整自身学习行为,努力向教师所期望的方向靠拢。

学生小A平时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一般,阅读理解有些吃力,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不是很高。鉴于此,我巧妙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给予他积极的心理暗示,着力引导他发现自身优点与进步之处,使他逐步树立起语文学习的信心。我首先私下与小 A 进行交流,以温和且充满信任的语气对他说:“老师经过长时间的细致观察,发现你具备极为丰富的想象力,这一特质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具有极为关键的推动作用。尽管你目前在阅读理解方面暂时遭遇了一些小阻碍,但这仅仅是学习进程中的阶段性现象,绝非不可逾越。从今日起,老师期望你能够每日多读一篇短文,并尝试写下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老师坚信你必定能够圆满完成这一任务,而且在持续的实践过程中会取得越来越优异的成果。”在后续的日子里,我对小 A 的阅读状况予以特别关注,每当他完成阅读任务后,我都会一丝不苟地查看他所撰写的理解与感受,并及时给予具有针对性的鼓励与专业指导。例如,“你此次对短文中心思想的精准把握充分彰显了你在阅读过程中的认真思考,值得称赞,继续加油!”或者“你这次所写的阅读感受独具匠心,老师能够真切体会到你在阅读时的全身心投入,若能持之以恒保持这种状态,必将取得持续的进步。”在课堂教学环节,我也会适时地向小 A 提问,并在他给出正确答案时,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他:“小 A 此次的回答精彩绝伦,思维敏捷且逻辑清晰,让我们为他送上热烈的掌声!”

在我持续不断的积极暗示与悉心引导下,小 A 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渐浓厚起来,其阅读能力也呈现出显著的提升态势。他不再将阅读视为畏途,而是将其视作充满乐趣与挑战的探索之旅。最终,小 A 在某次语文考试的阅读理解部分斩获优异成绩,作文成绩相较于以往也有了大幅提升。

在这一实例中,口头表扬、具体的指导鼓励等多种积极反馈方式,使学生感知到了来自教师的积极期待。从教育心理学的动机激发理论层面剖析,这种积极期待有效激活了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系统,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与精力,积极主动地运用各种学习策略,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进而取得了显著进步。

(二)登门槛效应:从小任务开始,逐步实现能力提升

登门槛效应指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较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性,会更有可能接受后续较高的要求。这就恰似攀爬台阶,每次仅需登上一小步,逐步累积,最终便能轻松抵达原本看似高不可攀的目标。

小学生的认知与学习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面对复杂的学习任务时,极易滋生畏难情绪,而这种情绪往往会成为学习过程中的阻碍。此时,教师可运用登门槛效应,通过精心设计,将大的学习任务巧妙拆解为一系列小的、层层递进且逻辑连贯的子任务,引导学生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逐步攻克学习目标。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小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持续收获小成就,这些点滴的成功体验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汇聚成强大的信心源泉,最终助其完成较为复杂的学习任务,提高语文学习整体效果。

例如,在字词教学方面,我首先为学生布置了最为基础的任务——掌握课本中生字词的读音和基本写法。这一任务紧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难度较低,学生能够轻松应对、快速完成。当学生在这一基础层面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后,我顺势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运用这些生字词造句,促使学生将字词灵活地融入具体的语境之中,从而实现了从单纯记忆到理解运用的能力跨越。随后,我再次提升任务难度,要求学生把包含这些生字词的句子串写成一篇短文,这一任务不仅要求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字词,还考验着他们的语言组织与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逐步完成这些递进任务的过程中,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

再如,在阅读训练中,我先让学生阅读篇幅较短、内容浅显易懂的文章,并回答一些直观性的问题,如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发生了什么事情等。这类问题仅需学生进行简单的信息提取,依托他们的既有阅读能力即可顺利解答。待学生在这一简单阅读任务中表现出轻松应对的态势后,我随后逐步引导他们涉足难度稍高的阅读任务——阅读篇幅稍长、内涵稍深的文章,并要求他们深入分析文章的段落结构、写作手法,诸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文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这一阶段的任务对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阅读视野得以拓展,分析技巧得以磨砺。最后,我为学生布置了经典的长篇文学作品阅读任务,并要求他们撰写读书笔记,内容涵盖对作品主题的深度挖掘、人物形象的细致剖析以及艺术特色的全面鉴赏。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阅读任务设置,学生的阅读素养如同踏上稳健的阶梯一步一步扎实进阶,有效避免了因初始便直面高难度阅读任务而产生的畏难情绪,从而能够让学生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实现阅读能力与文学鉴赏水平的高效提升。

(三)鲶鱼效应: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习主动性

鲶鱼效应源于挪威渔民的故事,在运输沙丁鱼时,沙丁鱼因环境安静、缺乏活力而缺氧致死;而当放入好动的鲶鱼后,沙丁鱼为了应对威胁,不得不紧张游动,从而保持了生机与活力。这一效应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在任何群体环境中,引入竞争机制或新元素,能够打破沉闷,激发成员的竞争意识与潜能,进而提升整个群体的效率与活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鲶鱼效应,能够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通过引入竞争或榜样示范等方式,让学生在相互比较、相互学习中不断进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这种手段也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我曾经任教过的一个班级整体语文学习热情不高,部分学生对于背诵古诗词缺乏热情,总是拖拖拉拉,背诵效果也不理想。为了扭转这一困境,我精心挑选了小 B 这位对古诗词充满热忱且背诵能力出众的学生作为“鲶鱼”。小 B 走上讲台,分享了他独特的背诵秘籍:通过深入理解诗词意境,在脑海中勾勒出生动的画面,让诗词中的场景如电影般放映,以此加深记忆;同时,善于利用碎片时间,如在课间休息、上下学路上时,反复吟诵温习。他的分享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其他学生受到启发,纷纷行动起来,开始积极主动地探索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有的学生像小B一样通过想象画面来记忆,有的学生则制作了小卡片随时背诵,还有的学生组成了互助小组互相监督背诵。渐渐地,班级里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背诵古诗词的氛围,学生们不仅背诵速度加快了,而且对古诗词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原本对背诵古诗词感到头疼的学生,也在这种竞争氛围中找到了乐趣和成就感。

三、小结

综上所述,罗森塔尔效应、登门槛效应和鲶鱼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都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教师可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发挥教师积极的期望所产生的强大力量,为学生的成长之路点亮一盏明灯,使他们在被信任与期待的氛围中,更有勇气与动力去探索语文知识的广袤天地;运用登门槛效应,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引导,从微小且易于达成的学习任务入手,逐步增加难度与深度,恰似引领学生沿着稳固的阶梯稳步攀登知识的高峰,让他们在不断积累成功经验的过程中构建起对语文学习的坚定自信;运用鲶鱼效应,在教学中引入竞争元素或独特的激励因素,宛如在平静的湖水中投入一颗活力石子,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不断探索其他心理学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以适应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叶士舟. 罗森塔尔效应的实现条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0):48.

[2]刘妍. “登门槛效应”在初中英语学困生教学中的应用[J]. 文渊(高中版),2021(1):294-295.

[3]何荣. “鲶鱼效应”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 文教资料,2011(23):72-73.

编辑/张国宪 终校/黄潇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