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现实冲突,促进生活平衡

作者: 任逸

摘要:一名高二女生因为成绩下滑,经常感到沮丧、焦虑,并且情绪起伏较大,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最后难以在学校学习,被医院诊断为心境(情感)障碍。心理咨询师运用积极心理治疗方法,在九次短程心理咨询中,帮助她转换视角、提升能力,启发她运用自身资源解决现实冲突,促进生活平衡。咨询结束后,她的情绪明显稳定,能够在家安排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心境障碍;积极心理治疗;冲突理论;希望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3-0045-05

一、引言

积极心理治疗,又名积极跨文化心理治疗,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德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Nossrat Peseschkian)在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整合性的心理治疗范式。积极心理治疗范式区别于传统的心理治疗理论,不只是关注当事者的症状,而是将人视为一个整体,关注他各种能力的发展。当事者适应性不良的症状是各种能力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结果[1],积极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充分挖掘、发展当事者的各种能力,让他们理解自己,提升主观体验[2]。佩塞施基安在跨文化研究中,发现有26种能力在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他将这些能力归为两类:一类是爱的能力,被称为原发能力;另一类是知的能力,被称为继发能力。

时至今日,积极心理治疗范式已经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体系,对理论研究及治疗、咨询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3],但是国内运用积极心理治疗的案例报告较少。本文聚集一例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咨询个案,在咨询中,咨询师采用积极心理治疗的方法,使来访者情绪更加稳定,能力得到提升,生活安排也趋向平衡。以下将对咨询过程作详细阐述。

二、个案概况

小月(化名),高中二年级学生,17岁,从小就是一个懂事乖巧、学习刻苦的孩子。上高中后,小月的心理状况如下。

1.失眠,情绪起伏不定

从上高中起,小月就频繁失眠,有时彻夜难眠,同时经常感到沮丧、情绪低落。睡眠不足和情绪问题让小月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成绩排名也一落千丈,从入学时的年级前一百名跌落到年级倒数。成绩的下滑让小月非常焦虑,为了回到以前的水平,她开始疯狂补课、刷题,但是效果不理想。

2.社会功能受损

高二上半学期,小月的情绪开始频繁地起伏,有时感到非常兴奋、富有活力,仿佛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但是很快强烈的沮丧和绝望感又会席卷她的内心。情绪问题让小月无法维持高强度的学习,甚至无法听课和按时完成作业,最终只能请假回家休息。

3.需要住院治疗

小月在家期间,症状依然没有改善。高二下学期开学,小月因为无法复学,情绪又出现崩溃,被母亲送到省会的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心境(情感)障碍”,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住院治疗。出院后,小月的妈妈找到咨询师,希望能为小月进行心理咨询。考虑到小月的家庭经济情况,咨询师与小月妈妈协商后决定为小月进行短程心理咨询。

三、分析与评估

积极心理治疗的评估与概念化以心理动力学为基础,强调从症状、关系、冲突、人格四个方面对当事者进行全面、多层次的理解。佩塞施基安[1]认为,症状是能力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结果,因此对当事者原发能力、继发能力的评估也至关重要。因为对症状的评估已经在案例概况中展现,而短程咨询一般难以涉及人格层面的问题,因此本文只呈现对小月关系、冲突和能力的评估。

(一)在关系中难以获得情感支持

1.家庭给予的情感支持十分有限

在小月四岁时,父母离异,小月跟随经济不富裕的妈妈生活。妈妈因为遭遇了事业和婚姻上的双重打击,将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希望她出人头地,弥补自己的遗憾。小月也十分体谅妈妈的难处,事事都顺从妈妈的安排,是一个十足的“乖乖女”。小月从小就在理科上展现出很高的天赋,加上学习非常刻苦,因此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这“助长”了妈妈对她的高期待。妈妈拼命赚钱,省吃俭用,只为让女儿上最好的私立初中。

妈妈“牺牲式”的付出和不切实际的期待,给小月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从初中开始,小月为学习几乎放弃了一切娱乐,甚至在初三时挑灯夜读。之后,小月的努力在中考中得到了回馈,她考上了县城里最好的高中,但是在高中,她遇到了更为强劲的竞争对手,即便她全力以赴也很难超过他们。长期紧张的学习让小月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当小月打电话向妈妈寻求支持时,疲惫的妈妈不但没有耐心抚慰女儿的情绪,有时候还骂小月,责怪她“矫情”,这无疑加剧了小月的情绪问题。

小月的爸爸情绪较为稳定,经济状况也较好,但和小月见面较少,常年没有履行陪伴、照顾女儿的责任。当小月想向爸爸寻求支持时,妈妈很担心女儿会被这个“有钱”的爸爸抢走,因此有意无意地阻挠父女之间的联系。小月迫于妈妈的压力,加上对爸爸的失望,放弃了向爸爸寻求支持。

2.无法从教师和同伴那里获得持续的情感支持

小月在父母那里很难获得情感上的接纳、抚慰和支持,所以她自然而然希望在学校获得这些体验。

在初中时期,小月碰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班主任,能在学习上给小月提出很好的建议,还经常倾听小月的烦恼,鼓励她克服困难。据小月说,她就像半个妈妈。上了高中后,小月的班主任十分严格,不仅对小月缺乏情感上的支持,甚至在她出现情绪问题后责怪她没有及时休学。

小月在初中时期结交了很多好朋友,大家经常在放学时结伴回家。上了高中以后,小月的朋友大多没有考上她所在的高中,或者和小月不在同一个班级,而且高中同学之间的学业竞争日益激烈,同学们或是视彼此为竞争对手,或是根本无暇交友,因此小月很难交到像以前那样的知心朋友。

社会关系的支持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上高中以后,小月从家庭中获得的情感支持较为有限,甚至成为压力源,而从前给她很大支持的师生关系又难以发挥作用,这进一步引发了小月的情绪问题。

(二)激烈的内心冲突

积极心理治疗是在跨文化基础上以冲突为中心的治疗模式[4],形成了独特的冲突理论,即冲突模型。该模型将心理冲突分为四种:现实冲突(AC)、基本冲突(BC)、内在冲突(IC)及关键冲突(KC),并阐述了四种冲突之间的关系。现实冲突指的是个体的期待与实际情况产生的矛盾。基本冲突在个体的童年时期形成,是儿童由于一些不健康的养育方式形成的僵化信念,这些信念可以帮助儿童适应当时的环境,但是随着成长,持这些信念的儿童越来越难以适应环境。当基本冲突不断与现实冲突产生矛盾,则会引发内在冲突。在内在冲突中,个体既不能维持原来的行为模式,又不能放弃这一行为模式,因此体验到强烈的焦虑感与撕扯感。关键冲突指的是礼貌与坦白的冲突,它主要影响个体是否可以直面冲突。

小月升入高中后,内心冲突愈演愈烈,下文将从四个方面作详细分析。

1.现实冲突

小月的现实冲突是,她渴望高中时期在成绩上依旧保持名列前茅,但是现实中,她的竞争对手实力比初中时更强,让她很难实现这一目标,而且因为情绪起伏较大,她甚至难以完成学习任务。这一现实冲突在中学生中较普遍,小月的同班同学和她面临着同样的升学压力,但是小月的冲突明显比其他学生激烈很多,甚至引发了严重的情绪问题,影响了她的社会功能。显然,这是因为现实冲突背后还隐藏着更为深刻的基本冲突。

2.基本冲突

小月从小生活在一个父母离异、经济较为困窘的家庭里。母亲自尊心很强,总觉得在亲戚面前抬不起头来,因此将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希望女儿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小月一方面生活在母亲的期待和要求下;另一方面,她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了母亲对世界的看法,即只有出人头地才能获得尊重。最终小月形成了一个基本冲突,即“只有我取得了成就,我的生活才能有爱和希望”。而小月的成长经历又不断在强化这一基本冲突,她从小学起就成绩优异,也因此收获了同学和老师的认可和关注,小月的母亲也经常在亲戚面前夸耀女儿的优秀。优异的成绩不仅让小月收获了认可与关注,还让她对“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的光明未来有了高期待。

3.内在冲突

上高中后,由于激烈的学业竞争,小月难以在成绩排名中维持上游。长期高强度的学习影响着她的身体和情绪,使她难以保持之前的学习劲头。现实冲突与基本冲突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内在冲突,让小月体会到强烈的焦虑感和撕扯感。一方面,小月无法维持从前那种极端勤奋努力的状态;另一方面,她无法放下对成绩的高度追求,因为放弃就意味着她赖以获得希望与爱的唯一支柱倒塌了。

4.关键冲突

由于小月从小就习惯于用听话、顺从、懂事来处理人际关系,因此当她内心产生冲突时,不愿意与身边重要的人分享,而是压抑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小月在关键冲突中“高礼貌—低坦白”的模式,不利于她直面冲突,更难以解决冲突。

(三)丰富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主张挖掘来访者的能力和资源,并以此作为解决冲突的支点。虽然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但是小月依旧有丰富的能力。

1.原发能力

首先,小月有很强的爱与接纳的能力。她十分爱妈妈,愿意接纳妈妈的缺点,这些是小月应对心理冲突的动力。其次,小月善于与他人建立关系,获得学业和心理上的支持。再次,小月在信念、坚定、时间管理上的能力发展较好,在学习上投注了大量时间。

2.继发能力

小月在勤奋、坚毅、忠诚、顺从、礼貌上的能力发展较好。尤其是勤奋的能力,让小月在心理咨询中有很强的改变动机。

但是小月的能力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状况:勤奋的能力过度发展,耐心、有条理、灵活的能力发展不足,这让她无法合理规划学习和生活,无法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她的应对之策是花更多时间在学习上,忽略了对学习方法的调整和改进,忽略了照顾身体、发展兴趣爱好、经营关系,这种失衡的生活状态影响着小月的身心健康,直接引发了情绪问题。

四、咨询过程

积极心理治疗注重治疗、咨询过程的结构化,它将治疗、咨询分为五个阶段:观察与拉开距离、调查清点、处境鼓励、言语表达和扩大目标。咨询师在对小月进行咨询时,将上述咨询阶段整合为如下步骤。

(一) 观察与拉开距离

积极心理治疗理论认为,在咨询的初始阶段,咨询师需要充分理解来访者,并为其提供安全的环境,从而与之建立起良好的咨访关系。这一步骤被称为“观察和拉开距离”,咨询师要与来访者的问题保持一定距离,不能卷入进去,并且要为来访者提供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帮助他与自己的问题拉开距离。

小月在开始咨询以前,已经接受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失眠状况有所改善,但依旧能感受到强烈的挫败和焦虑,需要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因此,咨询师在本阶段咨询中,主要倾听小月讲述她的烦恼,共情她的情绪体验,并进行情感反映和内容反映。这为小月营造了安全、接纳的环境,使她能直面冲突。

因为小月有强烈的焦虑感,所以她在倾诉时语言杂乱无章,经常从一件事情跳跃到另一件事情。针对此,咨询师对小月所说的内容进行澄清和总结,将其梳理成几个类别,旨在让小月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能够被理解和接纳,促进她情绪的稳定,让她认识到自己的困惑并非无解,给她灌注希望感,帮助她在心理上与困扰拉开距离,从更为理性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

本阶段咨询中,小月提及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两个:(1)想考上985大学,但是以目前的情绪状况,她无法复学,更加无法跟上学校进度,这让她对未来丧失了希望。(2)想尝试在家学习,但是不知道从何下手。咨询师就此与小月协商,将解决这两个问题作为咨询目标。

(二)调查清点,处境鼓励

积极心理治疗认为,咨询师只有对来访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来访者问题所发生的背景,咨询才能起到好的效果[5]。这个过程被称之为调查清点。在这个步骤中,咨询师需要对来访者的症状、关系、冲突和人格进行评估。由于咨询流程设置较短,无法准确地判断出小月的人格特征,因此咨询师主要就症状、关系、冲突三个层面对她进行调查清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