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工程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作者: 林远龄 彭含梅 钟萍萍

幼儿园工程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0

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工程劳动是幼儿劳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强调通过以工程为核心的设计和制作活动来解决生活中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鼓励幼儿运用工程思维、通过劳动去解决问题,培养幼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园大班幼儿提出建设自行车道的想法后,教师从幼儿的意愿和需求出发,鼓励幼儿自主设计、施工、管理,将劳心与劳力相结合,丰富幼儿的工程劳动经验。本文通过“建设自行车道”的案例,呈现我园在实施幼儿园工程劳动教育方面的实践探索。

一、工程劳动案例“建设自行车道”

1.骑行遇阻

我园的户外活动场地十分有限,我们只好把骑行区设在一楼大厅,这样,即使遇到下雨天,骑行活动也依然可以进行。然而,一楼大厅空间也并不宽裕,不仅设置了骑行区,还安放了一组大型玩具“游乐城堡”,因此,在骑行活动中,大一班教师经常听到孩子们在抱怨:“骑车的地方太小,我们都挤在一起了”“我的车转弯时一不小心蹭到柱子了”“我把花盆都撞倒了”……孩子们表示,想要畅快地骑行太难了。他们还总结出了影响骑行的因素:场地和车技。

大一班教师思考,骑行中的问题只有我们班的孩子遇到吗?于是,教师向孩子们抛出了问题:“其他班的小伙伴是不是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呢?”孩子们便提出要去采访其他班的小伙伴。通过几天的蹲点观察和采访,孩子们发现,其他班的小伙伴也都觉得骑行时空间不够大,阻碍很多,玩不畅快,而大家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幼儿园里没有专属的骑车场地。他们提出:“我们能不能自己建一条自行车道呢?”

2.规划设计

孩子们提出想建一条自行车道。对此,教师提问:“这条自行车道可以建在哪里?”孩子们考察后发现,园内确实没有其他空余场地了,但当前的骑行区边上的“游乐城堡”已经比较老旧,小朋友们都不太去那里玩了。如果可以把它拆除,把这块场地划给他们用,跟现有的骑行区合并成为新的骑行区,那么场地就会大很多,就可以在那里建设专用的自行车道了。于是,在教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向园长报告了自己的调查结果,请求园长准许他们自己建设一条自行车道并给予场地方面的支持。

孩子们自己建设自行车道可行吗?园长和教师们对此进行了审议。建设自行车道的想法来源于真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孩子们调动多领域的知识经验,运用工程思维,开展团队合作。这样复杂的工程能够促进孩子们综合能力的发展。我园3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实践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这为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工程劳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工程劳动是“劳心”与“劳力”的结合,这也恰好弥补了主题探究活动的不足。有了这样的价值判断,园长和教师们一致同意拆除一楼大厅那个已接近报废年限的“游乐城堡”,把这块地拨给孩子们使用,让他们自己建设专属的自行车道。

有了场地的支持,大一班的孩子们开始忙碌起来。首先要做的是自行车道的设计。孩子们在双休日跟着父母去考察了厦门的空中自行车道,还翻阅了不少有关路和桥的图书。有了相关经验后,孩子们便投身于自行车道的设计。他们不断地翻看图书,与同伴讨论,然后画出设计图。在他们的设计中包含了起伏路、旋转车道、天空大桥、隧道等元素。

孩子们的这些想法要怎样实现呢?教师鼓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到美工区利用手工材料建构出自行车道模型,实现由平面到立体的转化。孩子们利用生活中收集的废旧材料建构自行车道模型,他们用冰棒棍搭建路面,用瓶盖模拟旋转车道,拿吸管做隧道的支撑……

孩子们的设计各不相同,那么最后究竟采用怎样的设计呢?正当孩子们感到难以做决定时,教师提醒他们:“这条自行车道建好之后除了你们之外还有谁会来玩?或许可以去问问他们的意见。”于是,孩子们拿着自己的设计图和立体模型到各班去宣传,向大家介绍自己所设计的自行车道的造型、功能等,征求全园小伙伴的意见。最终,大家选中了有桥面和起伏路的设计方案,还把这条车道起名为“刺激的自行车道”。

3.开工建设

确定了设计图,孩子们开始寻找合适的材料来建设。他们最初想当然地找了建构游戏中的大型积木来搭建,但一试就发现这种材料搭建起来很容易坍塌,没法在上面骑行。那么什么样的材料适合呢?

一天午间散步时,教师和孩子们经过一楼“热带雨林区”,孩子们停下来观察蜗牛。教师趁机引导孩子们观察:“你们看,上一届的哥哥姐姐们为蜗牛造的房子是怎样的?是用什么材料搭建的?”仔细观察蜗牛住的砖头房之后,孩子们说:“砖头房可结实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砖头来建自行车道?”

将目光聚焦于生活中真实的建筑材料后,孩子们向幼儿园申请购置砖头、水泥、木板、钉子、铁锹、铲子、锤子等材料。孩子们在使用真实材料的过程中怎么保证安全呢?教师为孩子们配备了手套、头盔、护目镜等防护工具,给每个尖利的工具做了防护软套,还通过图谱帮助孩子们了解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做好了这些防护措施,孩子们便可以自主地投入建设了。

·建造桥墩

建造桥墩时,砖头怎么搭高是孩子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他们把砖头一块一块地往上叠,发现无论叠得多么耐心仔细,叠到一定高度后就很容易倒。怎么让砖头搭起来不倒呢?他们通过上网搜索资料、求助建筑工人等方式,终于掌握了能让砖头搭高不倒的诀窍,即采用交错搭砖法,解决了建造桥墩的难题。

接下来,孩子们需要确定桥墩的高度。他们去找小班、中班的弟弟妹妹征求意见,发现小班的弟弟妹妹个子小,车技也差,如果桥面太高,弟弟妹妹会害怕。最终,他们确定了把9块砖叠起来的高度作为桥墩的高度比较合适。那么桥墩的宽度怎么确定呢?桥墩的宽度就决定了桥面的宽度,孩子们认为桥面应比最宽的车子宽才行。于是,孩子们迁移之前关于测量的已有经验,利用绳子、木条等对不同种类车子的宽度进行了测量,又利用卷尺进行验证,最终确定了桥面的宽度。

在掌握了桥墩高度和宽度的数据以后,孩子们互相合作,和水泥,砌砖头,采用交错法搭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前一后两个桥墩很快便建造完成。

·铺设桥面

桥墩造好后,孩子们开始着手铺设桥面。他们测量了两个桥墩之间的距离来确定木板的长度,把木板锯好后架在了桥墩上,然后就兴致勃勃地想试骑。可是,孩子们马上就发现,别说骑车了,就连人走上去,桥面都摇摇晃晃的。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教师引导孩子们先在区域活动中利用冰棒棍、卷纸芯等进行有关桥面的探索,研究怎样才能使桥面更稳固、承重性更好。在实验中,孩子们发现增加桥墩的数量可以提升桥面的承重性。于是他们修改了原有的设计图,在两个桥墩的中间又建造了一个桥墩。再次试验时,骑在桥面上的确感觉桥面变得稳固了些。可是当试骑手把车骑到桥面下缺少桥墩支撑的位置时,木板又晃了起来,试骑手的心里也打起了鼓。

怎么才能让桥面更安全牢固呢?这个问题确实难倒了孩子们,使得工程进度停滞不前。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解决这个问题通常需要用到建筑中的“龙骨结构”,但孩子们显然缺乏相关的知识经验。此时便需要教师出手给予必要的支持,从而推动工程的进展。教师决定从生活中的物品入手,引导孩子们发现并了解龙骨结构的作用。教师在班级里开展了一个探究活动“桥面的秘密”:先引导孩子们观察家里的床板、幼儿园的护栏等物品的结构特点,孩子们发现它们都是将木条横竖交错固定在一起做成的;接着,利用冰棒棍做实验,让孩子们感受横竖交错的结构所起到的牢固的支撑作用。孩子们马上调整设计,添加横条,将桥面设计成龙骨结构,解决了承重的难题。

·调试坡度

桥墩和桥面建造完成,孩子们信心满满,立马着手投入斜坡的建设。他们找来木条,同样做成龙骨结构,连接桥面和地面,然后就迫不及待想要试骑了。可是,几个孩子试了很多次,发现根本就上不了坡。孩子们都说,这个坡太陡了,骑着太费劲了。孩子们立刻动手调整木板。他们找来不同长度的木板逐一尝试,在此过程中发现了坡度、木板的长度与骑行难度之间的关系,即木板越短坡越陡,骑起来就越费力;木板越长坡越缓,骑起来就越轻松。为了确保力量较小的小朋友也能上得了坡,他们还贴心地找了小班的弟弟妹妹来试骑。

·安装护栏

试骑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车道不宽,小班弟弟妹妹骑的时候差点翻下去。对此,孩子们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即安装护栏。有了前面建造桥墩、桥面和斜坡的经验做铺垫,这下孩子们知道了不要急于动手,而是要先去观察生活中的护栏,了解护栏的结构、造型,画出设计图,再来施工。他们用木条做好了护栏,想用钉子把护栏钉在桥面上,可是他们发现根本钉不牢,护栏还是会摇动,起不到保护作用。怎么固定护栏呢?孩子们以往在美工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没办法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难题,工程进度又一次停滞。

一天,孩子们在沙池玩藏宝游戏。一个孩子为了寻找宝藏,把手深深插入了沙堆,在摸到宝贝后却发现不仅很难把宝贝挖出来,而且手也很难拔出来。其他孩子见了都跑过来帮他。教师问:“为什么手陷在沙堆里拔不出来了呢?”孩子们答道:“因为他的手被沙子紧紧包围了!”孩子们感叹:“小小的沙子聚在一起变成沙堆后‘力气’真不小!”受到了玩沙时的启发,孩子们想到一个办法:把沙子装进一个个铁罐子里变成沙堆,将护栏的“脚”插入这些沙堆。经过多次试验,孩子们又把铁罐子里的沙换成了水泥,护栏终于站稳了,安全警报解除了。

3.丰富完善

经过孩子们的努力,自行车道竣工通车了,小工程师们热情地邀请了全园的小朋友来验收成果。经过一周的体验,小班的弟弟妹妹们说了自己的感受:“这个自行车道不够好玩,而且一直骑车上桥下桥很辛苦。”

针对弟弟妹妹们提出的问题,大一班的孩子们回顾了之前的自行车道设计图,发现原来的设计中还有一上一下的起伏路。他们决定增开二期工程来完成起伏路的建设。除此之外,他们又一次征求全园小朋友的意见:怎样让自行车道变得更加有趣。最终,他们经过讨论,决定增加“小天使隧道”和“水帘洞”的设计。

单靠一个班级的力量来完成那么多工程任务似乎有点困难,孩子们决定邀请全园范围内更多的小朋友加入自行车道的二期工程。他们在大厅摆摊,通过白板展示他们关于起伏路、隧道和水帘洞的设计图,解说他们对工程的设想,开启了小工程师招募活动。其他班的孩子之前就目睹了大厅的这条自行车道在大一班孩子的努力下一点一点地建设起来,因此不少孩子有兴趣参加自行车道的改建。报名参加的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不同的小组,分别参与隧道、起伏路和水帘洞的建设。

·小天使隧道

除了大班孩子外,加入隧道组的还有中班和小班的孩子。大班孩子研究隧道顶部的建设,让中班和小班孩子负责相对容易的砌墙工作。砌墙时,中班和小班的孩子们同样遇到了一垒高就容易倒的情况。于是,大班孩子们把交错搭砖的方法教给弟弟妹妹们。孩子们分工合作,小班孩子搬砖,中班孩子搭建,大班孩子用和好的水泥粘合砖块,大家齐心协力,隧道墙面很快就砌起来了。

紧接着,孩子们想给隧道做个能透气的窗洞。为此,他们研究怎样才能做到不让窗洞上方的砖块塌下来。他们做了很多次尝试,想让窗框的砖块与砖块之间衔接好,撑住上方的砖块,却屡试屡败。教师引导他们思考:“除了用砖块,还能借助其他辅助材料吗?”教师的问题开拓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但由于孩子们对不同材料的特点了解不够,他们不知道可以使用什么材料来解决问题。于是,教师将一些常见的工程材料投放到材料仓库中,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和尝试。孩子们在尝试后发现:麻绳太软了,承重性差;PVC管有弧度,砖块会往两边倾斜;铁条承重性好,但容易生锈;只有木板最合适,既可以架住砖块,又便于利用水泥钉将其与砖块牢牢固定在一起。

隧道两边的墙面建好后,孩子们将柔韧、细长的PVC管弯成弧形,在顶部每隔一段距离装上一根,小天使隧道终于完工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