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构游戏中发展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 王祯

在建构游戏中发展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0

共读绘本《我们是一家》时,看着寄居蟹、海葵和多毛虫拥有一个温暖的朋友之家,孩子们也想搭建一个类似的家,于是他们开始规划。孩子们提出可以用木条、PVC管、砖头、积木等材料搭建,还商量出了独特的家名:宝石屋、友谊小家、水晶之家、五星房、冰雪城堡。根据自己的喜好,孩子们快速组成了5个小组,明晰了所需要的材料后,他们开启了搭建旅程。在孩子们搭建“友谊小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同伴交往、沟通协作、数学认知、创新思维、自主解决问题等能力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下面以孩子们用PVC管搭“友谊小家”的一些案例片段为例,谈一谈我们在建构游戏中发展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实践探究。

一、准备多长的管子做支架:同伴合作测量,确定长度

确定好主要材料,那么接下来的第一步就是搭建房屋支架了。可是要准备多长的PVC管,才能既方便搬动,又能减少切割管子时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呢?我们把问题抛给孩子们。

然然说:“我想用雪花片来搭,搭长一点儿,就像金箍棒一样,这样就可以用来代替PVC管了。”可可说:“那我用水彩笔一根接一根连接起来,就像PVC管躺在地上一样。”教师说:“大家说的是可以寻找一种替代物来代替PVC管,在PVC管还没有到货时可以用这些来代替,可我们还是没有解决‘PVC管需要多长’的问题呀。”小时说:“可以量一量嘛,我在家里看到爸爸用卷尺量东西,很方便,直接看数字就行。”煊煊说:“对呀,科学区就有卷尺。”于是,部分孩子来到科学区,找出卷尺准备测量。沫沫说:“可是我们还不知道要搭多大的房子呢,怎么量啊?”小卢说:“搭的房子要让我们6个人都能住进去才行。”

要让6个人都能住进去,那房子得搭多大呢?几个孩子左看右看,无从下手。教师说:“你们的房子大概要跟什么差不多大小呢?”小卢在活动室里四处寻找参照物,看到娃娃家的地垫时,说:“得有垫子这么大吧。”宸宸说:“对,那就量这个地垫有多长!”说完,宸宸和艺霖合作测量宽,沫沫和小卢合作测量长,熙熙和垚垚在一旁协助,很快他们就测出了垫子的长和宽都是160厘米。接着,沫沫说:“那需要搭多高呢?”宸宸说:“就按我们的身高来搭吧,要让我们都能住进去、不撞头。”于是,沫沫和艺霖纷纷开始测量自己的身高,其他人辅助,很快他们确定了房子高度要搭130厘米。刚测量好,沫沫就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纸上了。教师把记录纸发到家长群,请家长们帮助购买、切割PVC管。

教师将问题细化到“带来的PVC管到底需要多长”后,孩子们的思维变得活跃了,目标也更加明确了:搭建一个大家都能住进去的房子。孩子们分别以地垫、自身身高为参照物,用学过的自然测量法测出房子需要搭建的长、宽、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抓住问题契机,协助孩子们理解并尝试用标准工具测量,在建构游戏中发展孩子们的数学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虽然能使用标准工具来测量,但到底“如何确定房子尺寸”对他们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孩子们能够借助生活中的各种参照物来协助测量,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多放手、多肯定,支持孩子探寻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们来到娃娃家讨论时,地垫引发了他们的思考,特殊的环境带来了特殊的帮助,在多次体验中,孩子们发现了测量工具的丰富性、估测方法的多样性,这使得抽象的测量变得更直观、具体、有趣,他们对测量的感受也变得愉悦且深刻了。

二、不同长度的管子容易混淆:集体活动引导,发现奥秘

在家长的帮助下,PVC管很快就准备好了,并切割成了孩子们所需要的长度,大家开始忙碌起来。

宸宸等人围着管子看了很久,接着从一堆管子里随意拿出四根开始拼搭,熙熙和沫沫拿来接头帮助连接管子。然而,大家都没有发现其中有一根管子的长度是不一样的。热火朝天地搭完后,他们起身一看,咦?这个架子怎么是歪的?是哪根管子没有摁紧,所以凸出来一截吗?可是熙熙和沫沫每次都反复旋转接头,确保塞到底了才去固定下一根管子的,肯定全部都摁紧了。难道是接头长度不一样,其中有一个特别长吗?宸宸妈妈是从同一家店里买的,应该都是一样大小、一样长短呀。是站的方向不对,看歪了吗?可是再换其他方向和角度看,还是觉得有一个角斜上去了。看来这个支架肯定是有问题的,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孩子们请教了各自组外的好朋友,可是依然没有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眼看着搭建工程陷入僵局,孩子们急忙跑来向教师求助。

针对“架子为什么是歪的”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集体讨论。通过大家的回应可以发现,并没有孩子向“选取PVC管时,管长本身出了问题”这方面想,大部分孩子对立体图形的认知是模糊的,他们只是隐约地知道“这个架子需要立起来”,但怎么搭建才能让房屋支架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这些问题大家并不清楚。于是,教师抓住契机,从搭建游戏中及时生成一节数学集体活动“长方体与正方体”,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包装盒,让孩子们在打开与组合的体验中,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从而帮助孩子们认识到房屋支架有序组装的前提是:把不同长度的管子分类摆放好,可以先搭好一个面,但是要注意相对的面与面要完全相同。

搭建的“友谊小家”的底是正方形的,四条边应该是一样长,在操作的时候孩子们拿错了一根管子,但他们都没有发现。尽管已经测量出了所需要的长、宽、高,但由于大多数孩子没有接触过立体图形,不理解其真正的含义,所以一堆材料放在面前时,大家几乎都是随意拿取,最终导致出现上述现象。

在游戏中,诸如此类的问题要想让孩子们彻底领会,还是需要运用一定的数学经验来支持。因此,针对此问题,教师及时生成集体活动,帮助孩子明晰概念、丰富相关经验,增强他们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以及对空间方位的感知与理解,帮助孩子们在建构中实现更高难度的架空、围合,并运用模式进行建构。这样的数学经验和建构技能稳定了建构主题,趣味化了建构过程。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在操作中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数学关键经验,并转化为建构技能运用到建构活动中,从而促进建构游戏的开展。

三、如何用接头将管子连接成立体的房屋支架:多方合作,竭力解决问题

现有的材料包里除了切割好的各种长度的PVC管,还有一些用于连接管子的接头。可是由于只有“L”形和“T”形的接头,有的口径大小还和PVC管不匹配,因此材料的受限又引发了孩子们的系列尝试。

第一种尝试:组内合作,自制拐角三通接头

淳淳拿来一个“L”形拐角接头,把一长一短两根PVC管拼到一起。小时发现,用这个接头的话墙面支架就没地方插了,要找有三个孔的接头才行。于是,淳淳换了一个“T”形接头,提议墙面支架可以插在上面的孔里。小辰提出了反对意见,因为用“T”形接头,墙面支架是可以插进去了,但是底部支架无法拐弯,下面就只能连成很长的一条线。小时也认为,应该要用一个既可以拐弯又能往上插管子的接头才行。

煊煊在现有的接头里翻找了一会儿,没有找到需要的接头,于是提出可以当场做一个接头,“把这个会拐弯的还有那个直直的接头拼到一起”。小梓把“L”形接头和“T”形接头放到一起尝试拼接,却怎么也拼接不好。于是,小时把接头和PVC管放到一起进行对比,发现“L”形接头比管子粗一点,所以插进去很顺利,但“T”形接头的孔和PVC管一样粗,所以插不进去。这可怎么办呢?

“这还不简单”,小梓提议用胶带把它们粘起来。他先拿来双面胶,笔直地拉出几段连接管子与接头,可是只固定一个角还好,到固定下一个角时,稍一用力,PVC管就掉下来了。煊煊找来了宽透明胶带,让小时把两个接头拼在一起不留空隙,自己用胶带一圈一圈地把接口缠起来,这样果然牢固了很多。参照煊煊和小时的方法,辰辰和小梓也开始用宽透明胶带缠裹其余接头,小淳负责来来回回地帮两组剪胶带。

自制的拐角三通接头有了,可是PVC管插进去以后摇摇晃晃的,一会儿就倒了,摔到地上就散架,长短不一的管子乱成一团,还得重新按长短分类、拼搭,这样很浪费时间。小时提议,用宽透明胶带把所有管子和接头连接的地方都缠起来,这样如果倒了扶起来就行,不用再重新拼。

第二种尝试:跨组请教,使用胶枪固定接口

虽然用宽透明胶带把四个角都固定住了,但离园前再去检查,孩子们发现墙面支架已经因为没有支撑而倒塌了,几个接头也发生了错位现象。于是,煊煊主动向其他搭建小组请教,得知他们在接头内部刷上了强力502胶水,PVC管插进接头摁牢就不会松垮摇晃,于是煊煊从家里带来了热熔胶枪,在教师的帮助下,涂抹在两个接头接口边缘并拼接,但由于管子较重,薄薄一层热熔胶很快就裂开了,看来这个方法也不太适合。

第三种尝试:求助教师,投放各式三通接头

到底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孩子们跑来向教师求助了,于是教师组织孩子们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难题。这时,宥宥说:“为什么要将两个接头连接起来呢?买个三通接头不就好啦?”对呀,这的确是个好办法!如此就既解决了墙面支架搭建问题,也兼顾到了屋顶的衔接。

孩子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建构技能(插接、排列、组合、旋转等)进行综合搭建,但由于思维能力有限,在搭建时难免会遇到一些技巧和步骤上的问题。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根据经验将现有接头组合进行搭建。在搭建过程中,孩子们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缺少拐角三通接头,在一次次讨论、实践、调整中反复探究,尽管最后的结果是买现成的拐角三通接头,但他们很享受这种思考、验证自己想法的过程。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教师在关键时刻的点拨指导,对孩子建构难点的突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教师暂时退后,再尝试放手,孩子们总是能想出各种解决办法,这更进一步地提升了孩子们的成就感。因此,教师只需要做到:当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时,支持、肯定他们的想法;当孩子们的想法有偏差时,不去阻止,相信他们有自主发现、自我调整的能力;当孩子们自主解决问题时,与他们一起体验并享受解决难题的快乐。

四、如何用保鲜膜做好“友谊小家”的墙面:同伴经验互享,自主解决问题

用上拐角三通接头后,“友谊小家”的房屋支架成功建成,接下来就是用保鲜膜做墙面了。

成成一边拉保鲜膜一边说:“我们做三面墙,留一面进出吧。”月月说:“好的,我来帮你拉保鲜膜。”于是,他们俩一起往柱子上裹保鲜膜,可手一松保鲜膜就掉了。一一见状,拿来双面胶贴在管子上,小何把保鲜膜一端贴好捏住,成成拉着保鲜膜把三面一起裹好,小然和允允一起合作从下面开始包裹三面墙。

一轮搭建结束后,在游戏分享时,成成向大家介绍了他们组的做法:三面墙一起裹保鲜膜,可以组内分工,有的负责裹保鲜膜,有的负责固定边角,还可以上下同时裹保鲜膜,注意保鲜膜要对齐、拉紧、慢放。但是在裹保鲜膜的过程中,墙面上一不小心就出现了两个洞,而且每两层保鲜膜之间都存在没有连接好的洞。这该如何解决呢?然然说用保鲜膜在中间再裹一层,一一觉得可以用透明胶带把洞补起来,成成认为用双面胶比较好,而允允对用保鲜膜做墙面产生了质疑,建议换个材料。教师建议他们都去尝试一下,这样才知道到底哪种方法有效。

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成成带领组员尝试解决上一轮搭建中遗留的问题,而小时则吸取同伴的经验,在组内进行分工,决定好谁负责裹保鲜膜、谁负责贴双面胶,然后才开始做墙面,并提出可以“一面一面地反复裹”,让自己的组员站在另一头,从支架一边裹好后递给他,组员裹好另一头再递回来。看着两人来回跑,霖霖连忙站中间给他们递保鲜膜,他们三人合作先裹好一面,反复缠绕后再接着裹另一面。

游戏后的分享环节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提升孩子的建构水平,还可以让教师通过及时评价肯定孩子的建构作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持续参与建构的兴趣。教师应该支持孩子自由、自主地进行游戏,给孩子自主思考的时间,引导孩子表达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法,最大限度地支持孩子自主探究。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材料柜上放置一些房屋模型,拓展孩子搭建的方向,孩子对物体结构的深刻认知主要依靠直观认识,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构造及细节,有利于加深孩子对建筑物的印象,让孩子从模仿到独立创作,逐渐拓展创造性思维,从而不断丰富建构经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