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游戏需满足公平需求
从案例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游戏中的小偷多数时候是“被迫营业”的,没有孩子愿意当小偷。我想,原因可能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角色认同。警察代表着正义,是所有人心中的偶像。而小偷无论在故事里还是生活中都是令人讨厌的负面角色。因此,孩子自然乐意扮演警察而不是小偷。
其次是游戏体验。每个孩子都渴望成功,在游戏中也是如此。然而,在警察抓小偷的游戏中,小偷的角色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朴素的正义观不允许坏人获得最终胜利。扮演小偷的孩子即使躲闪能力很强、奔跑速度很快,也只会更加激起众多“警察”的追逐意愿,最终在力竭后被抓。这种失败的滋味不好受。
案例中的游戏出现了问题,其核心在于缺乏公平性,具体表现在角色分配的不公平和竞赛规则的失衡。一方面,游戏中的警察角色是孩子主动选择的,而小偷角色往往是由“警察”随机认定的,或是在教师的劝导下扮演的。这部分孩子会感到游戏不公平:凭什么你们想玩警察游戏,就要把我当小偷来抓呢?另一方面,教师可能觉得这只是一场追逐游戏,但事实上,追逐游戏有其竞赛规则,比如,追逐的双方需势均力敌,追到后双方会互换角色。而案例中的警察抓小偷游戏的规则是由“警察”单方面制定的,一群“警察”可擅自决定抓谁、什么时候抓、怎么抓、多少人去抓,“小偷”一方则完全没有表达意见的权利和机会,唯有等着被抓。憋屈、无助的感受在游戏过程中积蓄,最终在“被抓”的那一刻爆发,糟糕的体验使得孩子拒绝再次扮演小偷。
由此可见,教师介入的重点应是解决该游戏中的核心矛盾,即公平性的问题,关注孩子的游戏体验。游戏中涉及的角色需要孩子们来协商分配,相信孩子们会想到很多办法:轮流、石头剪刀布、点兵点将……孩子们只要认可这种角色分配方式对大家都是公平的,便会积极主动地履行角色职责,坦然接受游戏的结果。同时,在角色分配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有关如何使“警察”与“小偷”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讨论,并伴随着一次次的游戏而不断对其进行调整、优化。这样,游戏才可能继续玩下去。教师务必营造自主和公平的游戏环境,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感受,支持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江苏靖江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顾红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