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的教育

作者: 杨颖慧

初入学前教育之门时,教师大都怀揣着一份对儿童和教育的真诚与热忱。它既饱含对儿童之真、儿童之善、儿童之美的积极想象,也饱含对做真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的热切希望。教师希望怀揣这一初心,建立人与人之间美好的关系状态,为儿童、为社会、也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加理想的未来。这一初心非常珍贵,它源自教师的赤子之心。但这一初心也非常脆弱,正所谓“初心难守,初见难持”,在“骨感”的现实面前,教师的初心总是面临着各种考验。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会带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去幼儿园见习实习,他们也会与我交流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会因为看到教师工作的繁琐与劳累而动摇,有的学生会因为看到不够理想的教育设计、不够完美的师幼关系而气馁,有的学生会因为看到幼儿园兴形式主义之风而沮丧。

这种动摇、气馁和沮丧的体验对教师来说也并不陌生,甚至更加深刻。在参加一些幼儿园的观摩活动时,我看到无论是儿童作品的呈现还是课程、游戏、教研等活动的开展,都凝聚了教师的心血,离不开教师的辛苦付出,但与此同时我也会发现一些形式主义的痕迹。比如,教师通过提前排演,将一次关于集体教学的教研活动变成了一场带着固定台词的表演;教师为了接待观摩和检查,通过使用左手画画的方式模拟出恍若出自儿童之手的作品,或者一直给爱画画或画得好的儿童安排画画任务,让其不断创作绘画作品用于布置环境,最终使这些儿童对画画的兴趣减弱……有时,我也会听到教师抱怨自己因忙于准备各种材料、应付各种检查,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真正与儿童相处。然而,值得警觉的是,时间久了,教师竟开始麻木,无法与儿童共情,也渐渐在意那些外在的评价指标和要求了。有研究者做过调查,随着入职时间的增加,教师对儿童的共情能力呈现下降趋势,这种变化趋势令人触目惊心。形式主义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在一种虚假和虚荣的氛围中消泯着教师的真诚与热忱,让教师难以产生工作的意义感与获得感,进而产生职业倦怠。可以说,形式主义打破了教师与幼儿之间应有的真诚关系,影响了幼儿的发展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关于幼儿园存在的形式主义,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指出这一问题。如今,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在取得很大进步的同时,依然面临着形式主义的问题。近现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儿童期的独特价值以及学前教育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儿童研究运动与学前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各门学科、各种思潮、各类实验、各方力量对学前教育寄予厚望,学前教育成为各种希望的承载场。与儿童直接接触的教师便成为回应各方希望的第一承接人。然而,在追求功绩、效率与结果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回应各方希望成为棘手的问题,稍有不慎,对儿童的初心便会被异化为对功绩的欲望。加诸教育之上的希望逐渐凝结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利益场,教师在其中为各种形式化的检查和材料工作所累,专业自主权常常面临威胁,初心也难以维持。杜威警示道:“任何危机都会暴露表面共识的虚伪性,因为表面共识在根本上依赖的是权力、个人获益的希望,以及对私人损失的恐惧。”当形式主义的危机发生,我们不得不思考:在追求功绩的潮流中,我们是否陷入了虚荣的陷阱?关于儿童本位的共识是否仅仅停留在了表面?

卢梭认为,人有自爱心与同情心,同情心源于自爱心,但是自爱心容易在人与人的比较和偏爱中生出竞争的自私心、对权势和荣誉的虚荣心。功绩性的教育不断地在人为的竞争中刺激自私心和虚荣心、消泯同情心和初心,成为儿童幸福以及学前教育发展的阻碍。虽然形式主义的背后有整个社会背景与社会结构的问题,但是作为教师个体,依然可以真诚地面对自己和儿童,坚守内心所追寻的真善美,站稳儿童本位的立场,从形式主义的教育回归真诚的教育。真诚的教育是教师寻回自爱心与同情心,进而重建与儿童之间真诚的教育关系。借鉴陶行知先生的说法,教师要保护儿童远离各种形式的“妖怪”,避免形式主义之风对儿童的侵害,也要变成内外如一的儿童,与儿童玩在一起、学在一起,且自己乐在其中。真诚的教育还需要各方为教师纾解形式之重、倦怠之累,助益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真诚关系的构建。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学前教育教研转型的再思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