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利用

作者: 许雯 曾宏伟

幼儿园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利用0

近年来,上虞幼教人以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为引领,稳步推进幼儿园课程建设,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他们立足园所实际,坚持儿童本位,满怀激情,且行且思,为提升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而不断努力。透过这组文章,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改革热情和专业追求,他们的课程建设经验和思考也带给我们启发和前行的力量。

学习空间是承载幼儿学习活动的物质条件,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之一。创设支持性的学习空间是引发幼儿多样态学习、支持幼儿多领域经验生长的重要途径。为顺应时代发展,我园通过师幼共建、动态调整、迭代优化,持续建设与利用幼儿园学习空间,优化“活教育”课程实施样态,引导幼儿的经验走向多元、深度、融合发展。

一、幼儿园学习空间的建设

学习空间的建设是系统性工程,教师要转变儿童观、课程观、教学观,运用全域思维、博物思维、关系思维,规划、设计、建设不同类型的学习空间,选择幼儿学习的内容,构建“资源—活动—经验”的关系链,并基于时代发展和幼儿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实现学习空间的不断拓展。

我园利用占地55亩的环境资源优势,改变传统的以室内活动为主、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将“课堂”延展到户外,精心打造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户外学习空间,引发幼儿的学习,让幼儿不断与环境、材料发生互动,发现问题,迎接挑战,获得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获得相应的新经验。

1.全域思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强调了教育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为此,我们需要以全域思维建设多样化的学习空间,规划和定位学习空间的类型、布局与功能。

首先,在规划学习空间时,我们以幼儿五大领域发展为旨归,力求空间类型和布局多样化,促进幼儿的整体性发展。

新园建设初期,我们以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引,力图把自然搬进幼儿园,把社会融入幼儿园。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五大领域目标,我们在户外建设了戏水池、山坡、木屋、农场、树林、竹林、果园、花园、足球场等场所,为幼儿亲近自然、尽情运动、快乐游戏、开展艺术活动提供保障。

为了拓展幼儿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机会,我们决定在户外建设艺术创想空间,主要包括自然美创区、艺术长廊、美术博物馆三个区块。在自然美创区,我们在各处景观前放置了画架、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和材料,以及石头、树枝、树根、种子等自然物,自然景色和自然物带给幼儿不竭的创作灵感。在艺术长廊,我们把幼儿的艺术作品展示在墙面、走廊,还创建了名画墙、涂鸦墙供幼儿欣赏与创作。在美术博物馆,我们设置了编织区、创意手工区、印染扎染区、创意绘画区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供幼儿表现与创造。馆内活动内容随节日节气变化而调整,渗透了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初春时节,幼儿用野花野草进行敲染、印染、编织;以花为素材,制作花瓶,绣花卉;将笋壳变废为宝,通过剪贴组合进行创作。又如,端午将至,幼儿在美术博物馆中用麦秆编织扇子,用彩绳编织手链,用粽叶造型,用各类废旧材料自制龙舟等,使工艺劳动有机融合到美术博物馆活动中。

同时,为进一步满足幼儿游戏和运动的需要,我们对原有学习空间进行了改造。比如,在山坡上设置滑索,在草坪上搭建不同材质和高度的攀爬架,在树林中建造吊桥、树屋,设置梅花桩、攀爬绳索以及各种秋千,发展幼儿走、跑、跳、平衡等多方面能力;建造篮球场、高尔夫球场,让球类运动更加丰富多样;将平直的水泥骑行道改造为用竹片、鹅卵石、木头铺设的兼具坡道和弯道的竞速骑行路,让幼儿感受骑行的乐趣,以及骑行速度与摩擦力、坡度之间的关系,使科学领域的发展目标有机渗透在运动游戏中。

在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依托课程审议和专业理论学习,不断从思想上、行动上进行变革。通过每周一次年段教研、每月一次课程核心组成员研讨、每学期一次园级课程审议,不断优化学习空间的建设。比如,为解决幼儿结构游戏材料和空间比较缺乏的问题,我们增设了白沙池、玩泥区、户外建构区;为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我们建设了动物园、阳光房、木工房、食育工坊、植物探秘所、科学博物馆等,并利用这样的学习空间开展工程劳动、种植饲养劳动、自我服务劳动;为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我们增设了户外角色游戏区、迷宫野战场等;为提升幼儿艺术感受与表现能力,我们增设了美术博物馆、戏剧博物馆等。

其次,在各个学习空间中,我们整合多领域的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空间的效能,让幼儿能够在一个学习空间中生发更多样的活动。

比如,基于我园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在自然博物馆中开辟植物探秘所,满足幼儿对植物探究的需要。春天,收集种子,种植水培植物,布置花展和根雕展,制作花叶标本、树叶书签、永生花等,还开展花叶敲染、根的造型、插花、种子画等多种艺术创作活动,让幼儿借助植物获得艺术、科学领域的经验。

又如,种植园里,我们根据虞永平教授提出的“全收获”理念,让幼儿经历植物生长变化的全过程,在种植活动中进行多样化学习,获得数量、测量、空间、协作、规划、表现、责任感、任务意识和审美等多方面经验。我们对种植园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开辟了食育工坊,提供了适合幼儿操作的真实的厨房用具,划分清洗区、加工区、烹饪区。我们还建设了户外土灶区,扩大了食育工坊的空间,满足了幼儿更多的烹饪需求。为提升幼儿使用劳动工具的经验,我们建造了农具体验馆,收集风谷机、碾米机、篮子、背篓、筛子、小铁锹、小锄头、小铁耙等30余种农具供幼儿使用。这些活动涉及多领域经验,让幼儿在劳力上劳心,去思考、去实践、去发现。

2.博物思维

我们以“博物意识”为引领,丰富和拓展物质环境,深入挖掘资源的多样性,让幼儿在丰富、适宜的材料和环境的支持下,进行观察和感受、体验和探索,形成“广泛关注、深入观察、静心欣赏、积极探究”的品质。

首先,建设学习空间时关注资源种类的多样性,凸显“博”的意识。

比如,在种植园中,既有陆生植物,又有马蹄、茨菇、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既有深埋在地下的土豆、番薯、花生、芋艿,也有匍匐在地上生长的西瓜、冬瓜,还有攀援而上的黄瓜、豌豆等。同类农作物的品种尽量丰富,比如,萝卜品种有白萝卜、红心萝卜、太湖萝卜等,番薯品种有白心番薯、红心番薯、紫薯、香薯等。在果园,有石榴、柿子、杨梅、李子、柚子、桃子、金橘等34种果树。幼儿在观察记录果树开花、结果的过程中,提出了“是不是所有的树都会结果子”“果子都可以吃吗”“除了吃,果子还有哪些作用”等问题。为了满足幼儿的探究兴趣,我们新增了无患子、乌桕、楝树等会结果、不能吃但与人们生活有关系的树。幼儿将无患子做成洗手液,将楝树叶和果实制成无毒杀虫剂,把乌桕子表层油脂分离提纯后制作蜡烛。树种的增加丰富了幼儿对树的认知和经验。目前我园树木种类多达65种。

又如,在种植方法上,我们将韭菜和小麦,葱和大蒜,茼蒿和艾青,芋艿和地瓜,青瓜和丝瓜,四季豆和豇豆等相似的作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式种植;分别在春季和夏季种植玉米,既能让幼儿观察不同生长阶段玉米的形态,又能分批次阶梯式收获;尝试采用多种培育方式,诸如水培和土培绣球花,树植石斛,垂盆养植常春藤和花叶蔓,土培和沙培蟹爪兰,种植龙舌兰、仙人指等40余种沙生植物,在阳光房用红土、黄土、黑土等各式土壤或基质栽培土豆,等等。

其次,建设学习空间时关注资源价值的发展性,延续“博”的价值。

学习空间的建设与课程推进密切相关,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根据幼儿兴趣与发展需求,我们聚焦博物教育,拓展空间资源的价值,助力幼儿认知、技能、情感的发展。

比如,越剧博物馆源于大班的一个项目活动,幼儿把幼儿园的一间木屋改建成了“顶呱呱越剧馆”项目活动成果展示中心。越剧博物馆建成之后,有教师提出可以引入绍剧、黄梅戏、京剧、绍兴莲花落等内容,进一步拓展剧种,丰富学习空间的文化特征。也有教师认为这些剧种相对远离幼儿的生活经验,表现和创造的难度较大。经过多次审议,教师达成了共识:幼儿不一定学唱绍兴莲花落、绍剧等戏种,但可以欣赏,也可以表演其中的某些角色形象。我们发现绍剧中美猴王这一角色深受幼儿喜爱,常被模仿,由此,我们带领幼儿走进上虞道墟的猴王博物馆,邀请绍剧非遗传承人来园,指导教师和幼儿学习耍金箍棒,模仿猴子的表情、肢体动作等。我们还鼓励幼儿收集美猴王服装,制作披肩、金箍棒等道具,绘制连环画、《西游记》人物书签等,创编《三打白骨精》等多个剧本,幼儿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舞美组、导演组、音乐组、服装道具设计制作组,自导自演经典片段。此时,学习空间的价值得到了拓展,幼儿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获得了初步的文化认同感。

又如,园内“一江两岸”这个学习空间的建设从2020年开始,迄今为止已有五届大班幼儿参与了共建,经历了制定计划、选址、测量、招募、挖掘、建房、造桥、造船、种植养殖等多方面的学习。这个空间的建设从无到有,不断深化和迭代,成为幼儿学习的重要场所和资源。

3.关系思维

虞永平教授曾说:“产生关系就能生发课程,有了课程就能给幼儿带来经验。”“拓展关系,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增加幼儿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机会,就是拓展经验。”课程就在关系之中,而关系就是课程的线索。关系越丰富,课程的空间就越大,就越具有选择性。因此,课程生发经常意味着关系的生发和利用。为此,我们运用“关系思维”,不仅在学习空间的建设上考虑事物之间丰富的关系,还在利用时让学习空间之间建立更多的联系。

首先,我们创设让幼儿与自然、社会进行交互的学习空间,在丰富的空间活动中产生更深入的关系,生发更多的经验。

基于人与植物的关系,我们建设了果园、百草园、树林等多个具有丰富植物资源的学习空间。在百草园建设初期,我们发现有的中草药与幼儿的生活关系不大,于是我们改成种植食用芦荟、普通艾草和蕲艾、迷迭香、薄荷、紫苏等与幼儿生活更为相关的27种中草药。幼儿可将食用芦荟做成甜点用来解暑,将芦荟汁涂抹在皮肤碰伤处用来消肿,将蕲艾晒干后用来泡脚。我们还在百草园中搭建了童草铺,展览了收集的80余种中草药,添置铜秤、捣臼、药碾、碾槽、撮药器等工具供幼儿加工中草药,如将迷迭香、金银花、薄荷、紫苏、茴香晒干并碾碎后制成驱蚊香包,送给全园小朋友。

基于人与动物的关系,我们为幼儿充分接触动物提供多样化的空间支持。比如,春天是养蚕的好时节,师幼共建了养蚕房,养殖了桑蚕、柞蚕、木薯蚕等10余种蚕。幼儿定期进入养蚕房,观察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给蚕宝宝喂食,清理蚕沙,为蚕宝宝制作蚕山,阅读各种养蚕书籍,习得养蚕经验,在陪伴中感受生命的成长。

基于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我们致力于在园内还原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实现“学校即社会”的愿景。比如,大班教师带领幼儿经历了设计图纸、选材、测量、组装、做轮子实验等探索过程,成功建造了一辆“双层巴士”。在此基础上,幼儿进一步规划路线、设计路牌、设置“鹤幼公交站”,增加了“加油站”“洗车店”“交警大队”等并招聘相关“工作人员”。中大班幼儿轮流当司机,全园幼儿可分时段乘坐。幼儿在互动中习得了文明乘车、投币扫码、安全自护等经验,提升了社会交往能力。又如,在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背景下,幼儿接触戏剧艺术的机会逐渐增多,尤其对熟悉的越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幼儿制作了头饰、云肩,创编了剧本,学习了各种经典桥段,并想找个地方进行展示和表演。于是,我们把园内原来用于娃娃家游戏的一间小木屋改造成越剧博物馆,馆内设有剧本创编区、换装区、表演区、文创展示区。后来,为满足幼儿对京剧、绍剧、黄梅戏等剧种的兴趣,越剧博物馆逐渐演变成了戏剧博物馆。

其次,我们强调空间与空间的关系。在学习空间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为学习空间的互补、串联做好准备。

我们常常结合活动预案梳理不同学习空间的功能与发展价值,形成相互补充的关系,提升空间的效能。比如,为了支持幼儿对水的探究,我们挖掘了相关学习空间的功能和价值:在幼儿园各个角落修建了数个雨水收集器,使之与水利场、戏水池、种植园产生联系;在水利场中投放轮胎、塑料瓶、泡沫板、油漆桶以及球、网兜等各种材料,供幼儿尝试用各种材料制造船,并在水中试航;在科学博物馆创设了猴子捞月亮、水中钓鱼、水中进球大战等游戏情境。空间功能的互补,丰富了幼儿有关水的认知和经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