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未来,我们都是探索者

作者: 成波

筑梦未来,我们都是探索者0

人生因探索而充满趣味。

有这样一位幼教工作者,她的人生轨迹完美地诠释了“探索”的意义。从一名懵懂的乡村幼儿园教师,到成为绍兴市幼教界首位省特级教师,再到培养出一位省特级教师、多位省教坛新秀及市学科带头人,绍兴市上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书记、园长贾秋美回望自己走过的36年幼教生涯,将其浓缩为两个字——探索。

她不仅探索自我成长的高度,更是深入地探索儿童成长的奥秘。在幼教之路上,贾秋美如同一个探索者,带着团队共同寻找“我们应当培养怎样的孩子”这一终极答案。一路想,一路学,一路拨开荆棘与迷雾,一路遇见光亮和花开。在探索的过程中,她和团队深刻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探索的幸福,以及探索作为学习成长最佳路径的真谛。

那么,就让老师和儿童都成为探索者,我们一起筑梦未来。

一、成长是一场对自我边界的探索

40年前,当贾秋美阴差阳错考取浙江幼儿师范学校时,“学前教育”对很多人来说还是陌生的字眼,包括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她自己。那时的她认为“幼儿园教师就是做孩子王,管管小孩”。

当时的贾秋美不知道,学前教育将成为她探索一生的“一本大书”。她只记得,第一天踏进教室时,从未接受过音乐、美术方面熏陶的她,在看到城区的同学点着像蝌蚪一样的音符哼着曲调时,内心充满了失落与焦虑。

班主任在评语里给了她四个字“笨鸟先飞”。正是这四个字,让她萌生出了要飞的信念。雏鸟如何起飞呢?“探索的欲望和动力,比能力的大小更重要”。在随后3年的学习中,贾秋美向老师请教,向优秀同学学习,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1989年,从浙江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贾秋美被分配到绍兴市上虞区丰惠镇中心幼儿园工作。也是在这一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学前教育行政法规《幼儿园管理条例》出台,正式确立了我国幼儿园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那时候的乡镇幼儿园逐渐规范,学前教育也逐渐得到重视。我是当时幼儿园里第一个科班出身的老师,承担了园内大大小小的活动,也得到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年仅18岁的贾秋美抱着强烈的好奇心,一头扎进幼教领域,潜心研读专业书籍,积极参加相关活动,并相继在论文比赛和教师五项全能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工作未满一年,贾秋美代表幼儿园承担了县级公开展示任务。这也是她走上教研之路的开端。

数十年过去了,贾秋美依然记得自己扎着麻花辫,在月光下思考如何将当时普遍采用图画讲解式的语言讲述活动“小猫过河”设计得更加生动的情景。在众多观摩者和教研员面前,她带领幼儿扮演起了小猫、鹅、乌龟等角色,通过别出心裁的情境式表演,将这个语言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童趣盎然。

通过公开展示活动,贾秋美不仅展现了教学才华,还抓住机会不断进行反思和提升自我。短短三年,她从一众乡村教师中脱颖而出,被调到城区的鹤琴幼儿园工作。有了更大的平台,就有更多的机会。她紧紧抓住每次公开展示活动的机会,一次次对公开展示活动实录进行回放,对活动方案设计、师幼互动状况、教学效果进行记录、分析、梳理和提升。

几十次市县级公开展示活动,为她打下了扎实的教学功底,也把她送到了省赛的舞台上。1999年,贾秋美以绍兴市第一名的成绩,代表绍兴市参加浙江省幼儿园教师公开展示活动评比。这是她首次参与省级教学竞技,从教育内容的选择、设计到试教、磨课,她不仅逐渐厘清了这一展示活动的层次与思路,更提升了对学前教育的理解和领悟。这之后,她相继在省级的科学优质课、教学课件、游戏区角评比等各项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学然后知不足。站得越高,走得越远,从教学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贾秋美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理论知识的匮乏,她渴望更高层次的学习。

1997年,她有幸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唐淑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我国幼儿园课程体系的研究”课题组,在课题组专家指导与帮助下,她尝试进行园本课程“幼儿园五指活动课程”的研究和构建。其间,她还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她的认知边界得到了极大拓展,课题相关研究也取得了斐然成绩:课题获绍兴市基础科研成果二等奖、浙江省幼教改革优秀论文二等奖,并在省级幼教课程研讨会上做大会交流。此外,“开放性美术教育体系的研究”“科学活动中幼儿主体性研究”等4个子课题成果分别获绍兴市教科研成果一、二等奖,其中“开放性美术教育体系的研究”成果在绍兴市推广。她还参与了《新编幼儿园综合素质教师用书》《线描乐园》等教材的编写工作。此外,她所在的幼儿园被评为浙江省教科研先进集体、浙江省教科研200强学校。

1997年,从教仅8年、年仅27岁的贾秋美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她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随后,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浙江省中小学优秀教师师德楷模、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纷至沓来,这背后是一段段不断突破自我、踔厉奋发的岁月。

回望来路,眺望前方,贾秋美始终认为:成长其实是一场对自我边界的探索,不给自己更大的挑战,就永远不知道究竟还能走多远。所以,她最终的选择是“从头越”。而对于儿童和幼儿教育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二、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

2002年,贾秋美开始从园所层面实践“探索者”教育理念,当时,她受命接管由上虞区多家幼儿园合并而成的爱弥儿幼儿园。面对规模大、人员构成复杂的挑战,贾秋美选择了以专业提升为核心的教师管理方式。她首先明确了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通过汲取卢梭的“顺乎天性,因势利导”自然主义教育理念,提出了“归于自然,发展天性”的培养目标,并围绕“玩出个性、玩出聪明、玩出成功”的教育理念,构建了自然教育课程。

贾秋美带领教师们改革一日作息时间,确保幼儿有足够玩的时间。他们从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出发,改造户外场地,提供多样化的区域游戏空间和丰富材料,创造让幼儿自由、自主、自发玩的机会。同时,创造富于感官体验、充满探索学习可能的真实环境,例如,幼儿园每年进行田野幻想之旅,充分利用江南水乡浓厚的地域文化和秋天这个多彩、丰腴、神奇的季节,带领幼儿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探索自然、体验生活。幼儿在看稻谷、挖番薯、掰玉米、摘南瓜等亲身体验中认识五谷,在做南瓜饼、包粽子、剥玉米等实践活动中获得基本的生活技能。此外,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自然材料,创作稚嫩而富有创意的作品。

幼儿玩得越深入,贾秋美越觉得让幼儿体验大自然、探究科学问题的教学资源有限,于是,她带领教师团队日夜规划、盘算,并邀请专家团队论证,旨在满足幼儿快乐“玩科学”的要求,对环境进行全新布局。果园、花园、小农场、科学长廊……幼儿园的每个角落、每面墙壁都能让幼儿操作、发现,成为幼儿探索的乐园。

幼儿园日益丰富、开放的自然环境,让幼儿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也激发了他们对身边事物和环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爱弥儿幼儿园也从一所招生难的幼儿园,一举成为一位难求的幼儿园,这一转变得益于“快乐玩科学”的办园特色,其核心在于探索。后来,“快乐玩科学课程”入选浙江省第二届幼儿园精品课程。

在上虞区第一实验幼儿园,贾秋美进一步深化了对探索的理解。2017年,贾秋美接手该幼儿园后,秉持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确立了“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课程改革理念,通过“做”连接幼儿的生活与学习,实现玩中学,玩中思,玩中创。

在此背景下,“小小探索家”课程应运而生,该课程旨在培养具有“主动好奇、冒险挑战、合作创新”特质的小小探索家,注重在“活的儿童”上凸显“自主”,在“活的环境”中体现“真实”,在“活的教材”中彰显“生长”。

例如,一棵园林公司“丢弃”的参天大树就足够成就一个个优质课程。一天,幼儿园附近的一棵大树轰然倒下,正当园林工人犯愁如何处理之际,幼儿将大树倒下的消息告诉了园长贾秋美。她闻讯立刻设法将大树运到了幼儿园附近的草坪斜坡上。直径超过1.5米的大树被安置在柏油走道和斜坡高处,成为极佳的“活的教材”和“活的课堂”。

在贾秋美园长的鼓励、支持下,一场充满好奇的探索之旅开始了。幼儿开始玩爬树:为什么我站不稳?为什么我会掉下来?脱掉鞋子为什么更容易在树干上爬?我用双腿夹着树身往前爬是不是更安全?幼儿开始研究树根:这棵树的树根有多大?为什么树根会那么大?包裹着树根的土里有什么?哪些小虫子会生活在树根的土里呢?这棵树死了是因为树根病了吗?幼儿开始玩树枝:有韧性的树枝一拉就会反弹,是不是可以做弹弓?怎么把这个树枝做成弹弓玩呢?我们用这个超大弹弓发射什么……

所有儿童都是天生的探索家,他们总有令人惊讶的奇思妙想,这些奇思妙想往往源于一瞬间的灵光乍现。“小小探索家”课程,就是要捕捉这些“灵光”,并引导幼儿走向更深入的探究。

这,当然离不开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能力。

于是,一场长达3个月的课程研讨开始了。在和幼儿讨论“如何才能安全地在这棵树上或周围玩耍”的基础上,幼儿园根据幼儿的探索进展,开展了6次主题研讨,从主题经验的分享、主题内容的审视,教师活动后反思,专家和观摩者再反思、再深挖,到周计划的改变,再到日计划的改变,教师们的课程意识、对学前教育的认知也随着这棵树不断向深处推进。

其间,“活教育视域下的园本课程资源的建设”“双向奔赴——师幼共建探究式环境的实践研究”“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游戏分享”等课题成果分别获得省市级奖项,“过民主的生活,享解放的教育”“对教师反思的反思——拨动教师深度反思之弦”“我想当老师——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经验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园长大会及基础理论专题研讨会的分会场上进行了交流。

与此同时,“让有意义的学习发生”的理念通过“反思—迁移”自然而然地被复制到其他活动中。

圆形的第一实验幼儿园前江园区被圆环形的护园河环抱,而大型玩具区域、篮球场、网球场都在“圆”外,中间隔着一条护园河。如何既能直接渡河出去玩,又能保证安全呢?幼儿集思广益,决定动手造一座桥。造一座什么桥?用哪些材料来造更合适?怎么在三四米宽的河上把桥架起来?这个大工程在幼儿发现的一个个问题以及他们提出的一个个解决方案中持续推进。其间,他们还面临着听谁的意见、怎么分工合作、怎么利用木工房做架桥材料等问题,并且需要去破解。

贾秋美则笑眯眯地在一旁观察、倾听,适时地点拨、引导。

“激流勇进”组的幼儿又一次尝试失败了,教师却为他们的尝试点赞。这时,有的幼儿有些不解:我们都没有成功,为什么还要点赞?此时,坐着滑板“飞船”的幼儿说:“因为我们勇敢,从这么高的地方滑下来,半路还经常翻滚,我们勇敢地试了一次又一次,所以老师给我们点赞。”这下,为“飞船”的启动搭建高台并提供保护的幼儿不乐意了:滑下来的人是勇于探索,但他们是在玩,我们在下面保护他们才应该被点赞!争论一番后,双方达成共识——明天交换“工种”再试……这项基于游戏设计的活动在2024年浙江省教育教学活动评比中获一等奖。

面对“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孩子”这个问题,贾秋美说:“不论时代如何变,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是学前教育的方向。‘小小探索家’探索的正是孩子全方位的成长,从知识、能力到社会性情感。”2022年,“小小探索家课程”入选浙江省第三届幼儿园精品课程。

三、以心携团队向幼教更深处探索

“从2017年至今,第一实验幼儿园已经形成了5所分园并立的格局。尤其在办园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团队力量的重要性。集团化运作中,师资队伍建设及梯队培养至关重要。”贾秋美介绍,目前幼儿园年轻教师多,新教师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而课程引领正是教师培养最为重要的一环。

贾秋美认为,课程管理是通过无形的团队力量,有形的制度、计划、改进措施等,支持教师基于儿童立场的思考,解决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促进儿童全面的发展。当前课程管理改革往往滞后于教师课程改革中的探索,幼儿园需要转变管理观念,尝试给教师“松绑”,实行弹性化管理,为教师创造民主的生活,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

她对课程的管理进行变革。首先,给予教师充分的课程自主空间。通过优化一日作息时间,让活动的节奏慢下来,为教师预设和生成活动留出调整的时间。同时,改革周计划,让计划更加富有弹性。其次,她注重提高教师的反思性课程实践能力,通过捕捉关键事件,引导教师觉察无意识的偏见;鼓励教师开展个案跟踪,发现自身惯习;建立多元反思机制,并根据需要建立常态化的分享机制,以助力教师的反思性实践,从而重构专业生活。

在课程建设上,以课程要素为基点,建立自上而下的课题研究框架体系;以教师的自身需求为核心,自下而上收集问题,形成金字塔式的课题群;通过共同愿景支持、名师领衔、蹲点指导、同伴互助、团队分享等方式,精心打造教科研环境,营造研究氛围;通过建章立制、积极奖励等策略,激发团队研究活力,真正起到引领团队走近研究、感悟研究、学会研究、愿意研究的作用。

管理工作繁忙的贾秋美一直坚持亲自带教研团队,她总是手把手上阵指点,希望能尽快培养更多青年教师,成为幼教事业的中坚力量。以心携新,她已培养出1位浙江省特级教师、2位省教坛新秀、6位市教坛新秀、4位市学科带头人;所在幼儿园的6位教师代表绍兴市参加省优质课比赛,其中4位获一等奖,2位获二等奖;多人次获绍兴市各级各类活动一等奖。

“教师想法多一点,就能把更多成长机会给孩子,所以跟着我的老师们注定是‘痛并快乐着’!”在幼教路上走了36年,贾秋美从未停歇,怀揣一颗童心,探索着有趣的人生,并一片赤诚地带领更多幼教人探索有趣的学前教育。

“筑梦未来,我和我的老师、孩子都是探索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