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结构活动中主动学习

作者: 俞玮黎

在低结构活动中主动学习0

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支持,助推更多有意义的教育的发生,体现了对“幼儿发展优先”的价值追求。在低结构活动中,如何创设使幼儿感受到尊重和支持的环境,并通过多种材料的提供,激发幼儿游戏、学习的兴趣与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对许多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下面,我以一个从小班持续到大班的低结构活动案例,来说说如何通过观察和倾听幼儿的兴趣、问题和需要,不断理解幼儿、走近幼儿,以游戏、材料、师幼互动架构起幼儿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桥梁。

■一次视力检查引发的游戏

入园后,小班孩子在幼儿园进行了第一次体检,随后便出现了各种模仿医生查视力、量身高等行为。有的摸摸同伴的肚子,问问有什么不舒服;有的给同伴检查视力,问“看得见吗?是什么”……孩子们还将这种模仿行为迁移到了娃娃家游戏中。我设想:如果增加一些材料,孩子们的游戏会如何发展呢?于是,我在教室一角提供了与体检时一致的儿童视力表以及体重秤、身高尺、医疗箱等物品。孩子们在这里比身高、称体重、查视力,体验相应的角色行为,“小小体检中心”的雏形出现了。

■对自己的眼睛产生探究的兴趣

一次,在“小小体检中心”检查视力时,有孩子开始好奇自己的眼睛长什么样。看到孩子们开始对自己的身体部位感兴趣,我决定带着他们探究自己的眼睛。我给他们每人一面镜子,让他们观察、记录自己眼睛的特征。他们观察自己眼睛的细节,并通过比较发现了不同之处。有的说“我的眼珠很大很黑”,有的说“我的眼角红红的”,有的说“我的眼睛一只大一只小”。有的发现了“我的眼睛眯起来了”等变化,有的还将眼睛肿、黑眼圈等与“我昨天睡得很晚”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如图1)。

孩子们边照镜子边互相比较,有了更多的发现(如图2)。琪琪问杨杨:“你为什么要戴眼镜?”杨杨说:“妈妈告诉我戴眼镜才能看清楚。”琪琪问:“那你不戴眼镜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呢?”

孩子们产生了疑惑:戴不戴眼镜看东西真的会不一样吗?戴上眼镜是什么样子的呢?此时,我不能真的让每个孩子都去戴一戴眼镜,因为这会伤害眼睛。那么,如何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到眼睛不好的小朋友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我联想到,植物角有用于观察的凹透镜、凸透镜、平光镜,用这一系列透镜正好能让孩子理解视力不好的同伴看到的物体是什么样的。

孩子们透过平光镜看物体时,发现与平时用眼睛直接看没什么区别。他们透过凸透镜发现物体变大了,远处的玩具就像近在眼前。他们把两面凹透镜放在两只眼睛前,发现面前的同伴好像变小了(如图3)。一天,孩子们将五面凸透镜竖着排成一列,想知道透过它们看物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图4)。有的孩子基于之前使用一面凸透镜的经验,猜测这样可以放大物体,可结果却让他们吃惊,原来不是镜片叠得越多,看到的物体就越大、越清晰。此外,孩子还发现两眼要用两面相同的透镜看才不会头晕目眩。他们感受到两只眼睛要相互配合才能看到更大范围内的物体,才能看得更清晰。经过体验,孩子们发现如果视力不好,需要戴上眼镜,真的是太不方便了,原来眼睛这么重要,一定要好好保护。

考虑到家庭资源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鼓励孩子们回家做亲子小调查:“怎么才能保护眼睛”。第二天,孩子们进行了一次经验分享。有孩子说:“我带来了一本书,上面说多吃胡萝卜、蓝莓、开心果对眼睛有好处。”有孩子说:“爸爸妈妈告诉我要多看绿色的东西,看电视、Ipad时不能太近。”有孩子说:“奶奶说太阳太大时刺得眼睛都睁不开,不要对着太阳看。”还有孩子说:“我爸爸是戴眼镜的,他告诉我每看一段时间就要让眼睛休息一下。”……通过调查与分享,孩子们懂得了一些保护眼睛的常识。此后,他们将这些护眼经验迁移到了日常生活中,平时注意用眼卫生。

■从“小小体检中心”到“眼科医院”

升入中班后,“小小体检中心”仍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于是我保留了这个区域。

一次,在幼儿园进行常规视力检查后,孩子们对于检查视力这件事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小小体检中心”的视力表前总是“大排长龙”。琪琪说:“我等了好久,再多几个医生就好了。”伊伊说:“要是再多几张视力表,就会测得更快。”

基于孩子们的建议,我在保留儿童视力表的同时增加了标准E视力表以及检查视力用的小棒和遮眼板,以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小小体检中心”渐渐演变成了“眼科医院”。

孩子们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与此同时,我发现孩子们检查视力的方法不标准。例如,一个“医生”发现被测者看不见较小的一个字母E,便建议被测者:“你往前走两步来看。”结果被测者一直走到视力表前才表示看清了(如图5)。这说明他们并不清楚测视力是需要保持一定距离的。又如,一个“医生”指着从上往下数第四排的一个字母E,被测者表示看不清,“医生”便马上换到视力表最下面一行继续提问(如图6)。这说明他们并不明白字母E的大小与视力好坏之间的关系。再如,孩子们为了看清楚视力表,喜欢用两只眼睛一起看,挡板的使用率很低,“小医生”也不知道要提醒同伴遮住一只眼睛。

这时,我没有立刻介入教他们正确的方法,而是继续观察他们的游戏,思考介入的必要性、时机和方法。在观察了一周之后,我发现孩子们并不会随着游戏经验的增加而自然学会检查视力的正确方法。我认为,孩子们只有真正了解自己视力的好坏,才会增强保护视力的意识,所以让孩子们测视力时保持标准距离、使用标准的测量方法是有必要的。于是,我决定介入。

在一次游戏后的分享环节中,我邀请因近视而定期去医院检查的杨杨来告诉大家自己是如何测视力的。杨杨说:“医生让我坐在一把椅子上,这把椅子离视力表很远,我要一直坐在上面,直到两只眼睛都测好才能离开。”我追问:“很远是多远?”杨杨说:“我不知道,椅子是固定的,不能动。”我继续问:“那测视力的时候,医生会先指大的E还是小的E?”杨杨指着班里的标准视力表比画:“医生会先指最上面的,就是指最大的E给我看,然后一排一排往下指,E也越来越小,一直指到我看不清楚为止。”

大班的视力检查安排在中班之后,所以,我联系了保健医生,准备利用这次机会带着孩子们去观察医生是如何给大班哥哥姐姐测视力的。他们发现每次医生都是先指上面大的E,如果哥哥或姐姐说对了,医生就往下指小一点的E。如果哥哥或姐姐没说对,医生就会再指一个同样大的E问能否看清楚。等大班孩子测试完毕,我问:“哥哥姐姐刚才离视力表有多远呢?”孩子们七嘴八舌,最后决定用尺子测量一下视力表到椅子的距离。我拿出一把米尺,几个孩子便用“接力”的方法测量距离,最后发现差不多有5把米尺那么长。通过这次观摩,孩子们知道测视力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还要遮住一只眼睛,并用手势表示E的开口方向。带着这些共同的发现,孩子们在后续的“眼科医院”游戏中出现了正确的检查视力的方法。

■对标准视力表的探索

视力检查报告出来了,保健医生给我的反馈是,我班孩子的视力检查结果不佳率为26.6%。这一数据怎么会这么高?孩子们的视力真的这么不好吗?我决定去探究其中的原因。经过和孩子们一对一的沟通与交流,我发现,小班时使用的是儿童视力表,上面是苹果、鸭子、杯子、小鱼、花朵等图案,辨认起来相对简单。而中班时使用的是标准E视力表,虽然在测视力前,我教过孩子们如何辨认E的开口方向,如何用手势表示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但基于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有的孩子将E的竖线认成了指认标志,有的孩子对于辨认E的开口存在困难。最后我通过统计发现,有62.5%的孩子并不理解视力表的含义,由于他们对字母E的方向不清楚而导致检查结果不佳。

在观摩了哥哥姐姐检查视力后,孩子们开始关注视力表的细节,产生了很多关于视力表的问题:为什么视力表上的字母有大有小?可以有小花小鸟视力表吗?字母E的排列顺序有秘密吗?有没有彩色的视力表……我对孩子们的问题进行了记录与梳理,思考如何在角色游戏中进一步激发孩子对视力表的探索愿望,促进孩子通过观察以及与同伴互动进一步了解检测视力的方法。

我尝试将视力表拆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元件。我将标准视力表上的字母E拆解、打散,设想当孩子们拿着一个个字母E上下左右来回摆弄时,能更直观地感受E的开口方向;我选取视力表上5种规格的E,将其做成磁性字母,并提供磁性底板,设想孩子们通过摆弄能理解视力表上字母按大小排列的意义;我还把磁性字母E设计成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如图7),以满足孩子使用彩色视力表的愿望。

(1)发现标准视力表上的E是有不同方向的

一天,有个孩子在磁性底板上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纵向排列了几个字母E,并积极为同伴测视力(如图8、图9),但同伴提出了疑问:“你这个视力表有点简单,E的方向应该不一样才对啊!”于是,他们参照旁边的标准视力表,把从上到下的每个字母E调整成了不同方向的。就这样,孩子们在拼摆视力表的过程中,知道了E是从大到小排列的,也观察到字母E有上下左右四个开口方向。之后,孩子们经常会通过组合字母E来自制视力表。

(2)图形视力表的创作

在轻松愉快、开放和谐的游戏氛围中,孩子们摆弄材料的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一天,孩子们在磁性墙面上用不同颜色的字母E创作了特别的视力表(如图10),有的拼了机器人,有的拼了小兔……孩子们发现不同大小的字母E也可以成为拼搭材料,呈现丰富的画面。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并不急于推动孩子的游戏,而是耐心观察环境、材料会带给孩子怎样的暗示和启发。

一天,一个孩子发现自己在磁性墙面上摆放的几个字母E就像一朵花,由此决定制作小花视力表。他先用较小的橙色的E围合出花蕊,又在花蕊外面用较大的紫色的E围合出花瓣。最后,他用绿色的E连成一条直线来表现花茎,还在花茎两侧添加了叶子。另一个孩子在旁边拼出一只蜜蜂加以呼应,说:“我的小蜜蜂来采蜜喽!”

就这样,孩子们将一个个字母E视作表达创意的元件,利用材料的颜色、大小、方向等相关特性继续创作。孩子们天生就具有创造潜能,他们与材料发生了更多的互动。爱心、太阳、皇冠、汽车等有趣的视力表在孩子们手中诞生了(如图11)。

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孩子们都热衷于拼搭,玩测查视力游戏的孩子变少了。这时,我需要让孩子们回归到测查视力的游戏中吗?我发现孩子们在拼搭过程中能充分感知E字母的不同方向,这有助于他们正确测查视力。我还发现这一操作过程能调动他们有关几何、测量、模式等数学经验,也能提升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于相同的材料,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玩法。最终,我决定不规定玩法,支持孩子们的自主学习。

■戴上彩色“眼镜”测视力

孩子们的游戏不会一成不变,他们常常会想出各种新玩法。一天,有个孩子从“材料超市”拿了一张茶色玻璃纸在观察。他告诉我说,妈妈在太阳很大时会戴上太阳镜。我想,太阳镜也是能保护眼睛的。如果在区域中投放一些彩色的眼镜,在增加情境性和好玩性的同时是否会增强孩子们保护视力的意识呢?于是,我在镜片颜色的选择上进行了一些思考。孩子对鲜艳的颜色很感兴趣,尤其对颜色叠加、过滤等现象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探索欲。那么,如果把红、黄、蓝三原色两两组合叠加,又会产生什么神奇的效果呢?最终我决定用彩色玻璃纸来自制红、黄、蓝三原色的“太阳镜”并投放到区域中,让孩子们初步感受颜色在叠加、过滤后所产生的变化。

这天,蓝衣服男孩戴着红色“眼镜”指着黄衣服男孩说:“你的衣服是橘色的。”黄衣服男孩说:“不对不对,我穿的是绿色的衣服。”原来他戴了一副蓝色“眼镜”。他俩摘下“眼镜”后都笑了。材料让孩子们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在一段时间里,新材料“三色眼镜”成了“抢手货”,孩子们呈现了更多的探索行为。有时他们会同时戴两副“眼镜”,不同的颜色两两组合会变成第三种颜色。我鼓励他们将新变出的颜色记录下来。通过实验,孩子们发现了“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的颜色叠加规律。

有时,孩子们会戴着彩色“眼镜”测视力。经过尝试,他们发现戴着红色眼镜去看同样是红色的字母时会看不清,而戴着红色眼镜去看蓝色字母或黄色字母时会更清楚。他们就在这样的游戏中初步体验到了颜色的过滤现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