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向

作者: 田兴江 丘静 马文华

[摘 要]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是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当前,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深度学习还存在活动设计的预设与生成、环境创设的标准化与因地制宜、材料更替的恒常与机动以及活动指导的幼儿自主与教师支持之间的冲突,要从整体规划开放性区域活动、创设凸显问题的情境化区域活动环境、差异化地提供区域活动材料和给予幼儿个性化的经验支持等方面进行改进。

[关键词] 区域活动;幼儿深度学习;有意义学习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园自主活动和学习的重要途径。具有支持性的区域环境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和想象空间,满足幼儿持续自主探索的学习需求,进而促进幼儿学习经验的建构与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1-3]。这种自主的、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幼儿的深度学习。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在教师的支持下幼儿自主展开的游戏活动[4-5],其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知水平的高低。教师能否创设结构开放、任务发散、材料适宜的环境以唤起幼儿的活动兴趣[6],是影响区域活动质量的关键一环。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在环境的支持和教师的引导下基于自身兴趣和原有知识经验,主动投入活动,自主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并将新的知识经验迁移应用于活动实践以解决实践中的真实问题[7-8]。

一、幼儿深度学习的意涵特征及实践逻辑

幼儿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就是深度学习[9]。幼儿深度学习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幼儿基于自身兴趣与原有知识经验,积极调动感知觉、想象、思维等各种心理因素建构新的知识经验,探究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将新的知识经验迁移应用到实践中以解决真实复杂的问题。幼儿深度学习是一种幼儿在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驱动下,主动积极地探究并解决问题,丰富和发展其认知、情感、能力等,并将学习所得迁移到新情境中的学习活动[10],主要包含问题解决、动手制作、同伴合作、评价反思等要素[11]。幼儿深度学习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在目标层面强调幼儿在知识、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12],二是在学习动机层面强调幼儿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三是在学习方式层面强调幼儿新旧知识和经验之间的联系,四是在学习结果层面强调学习经验的迁移与应用,五是在学习评价层面强调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深度反思[13]。

深度学习是在幼儿内部动机的驱使下主动、整体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幼儿基于自身兴趣与经验的全身心投入的学习。幼儿深度学习的实现是建立在其对知识经验的浅层感知和体验基础之上的,简单、割裂的浅层学习不利于幼儿知识经验的整体与连贯发展。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环境应该是基于幼儿生活经验的、氛围宽松的和合作探究的,源于真实生活情境的问题与学习内容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环境更有利于他们建立起新旧知识和经验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在活动中改变高结构、高控制的学习环境,营造开放、包容和愉悦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新对问题的认知,在合作对话中发现认知冲突,在探究解决认知冲突中加强对知识经验的整体掌握。对周围真实环境直接感知、动手操作和探究体验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并让其投入其中。此外,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要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这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支持。因此,幼儿的深度学习在目标制定和内容选择上需要教师的引领,教师要通过创设环境、提供材料等方式来引领幼儿走向更深层次的学习。

二、区域活动中幼儿开展深度学习的现实困境

(一)预设与生成:活动设计之困

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区域活动是否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任务驱动,完全开放的、自由的区域活动是否能够实现幼儿的深度学习一直是很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一方面,幼儿的深度学习是其在真实问题的指引下展开积极思考、操作体验和互动学习的过程,教师提前预设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和活动步骤有利于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按程序、分步骤获取知识经验。部分教师也确实采用了这种方式,习惯将集体教学活动或主题活动中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延伸到区域活动中,设置统一的活动任务和固定的活动步骤来引导幼儿展开操作和探索。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但却限制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和主动发现。当操作体验变成一项程序化任务时,区域活动就会变得枯燥,幼儿也会丧失活动兴趣与探索愿望,这样反而不利于深度学习的触发。另一方面,完全开放地自由选择活动区域、活动内容和活动伙伴,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但活动中幼儿本身可能更注重愉悦的活动体验,停留于摆弄材料等浅层经验的学习,无法及时有效转化为深度学习。

(二)标准化与因地制宜:环境创设之困

是已经被大力推广实践的、成形的活动模式中标准化的区域活动环境更有利于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还是因地制宜的本土化、生活化的区域活动环境更有利于幼儿的深度学习也是一直困扰教师的问题。一方面,既有成功活动模式的推广如火如荼,如安吉游戏、利津游戏等,这些模式在以往实践中积累了很多成功有效的指导经验,也形成了标准化的环境布置和材料配套流程。在实践过程中,很多幼儿园学习这种模式和做法,在幼儿园中打造同样的区域活动场地,成套购买并投放一样的区域活动材料,甚至开展一样的区域活动,力求在活动环境创设与材料配置方面标准化,以此更好地促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深度学习。这种机械简单的模仿导致很多幼儿园出现了相同的角色区和建构区、相同的户外体育活动器械与材料。另一方面,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本土化、生活化的区域活动环境如何创设,环境要素如何挖掘,如何让环境与幼儿产生良好互动亦是教师在创设区域活动环境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难题,完全本土化、生活化的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对教师要求过高,实现起来难度较大。

(三)恒常与机动:材料更替之困

区域活动材料是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有利于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还是区域活动材料时常更新变化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深度学习,或者保持多长时间的稳定、多长时间更新一次较好是教师关于区域活动材料更替方面的困扰。一方面,区域活动中幼儿深度学习的实现需要活动材料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幼儿深度学习是建立在对材料反复操作的浅层经验学习之上的,教师需要给他们留下充足的感知和操作时间,而保持一定时间的稳定性也能相应减轻教师的部分工作压力。但是活动材料过长时间的稳定不变容易使幼儿丧失对材料的兴趣,难以激发幼儿进行自主探索的内部动力,导致幼儿对区域活动不感兴趣。另一方面,虽然频繁更新和投放不同的活动材料能短暂吸引幼儿的兴趣,但也容易导致幼儿兴趣的泛化,不利于其长时间保持注意力,不利于其围绕某一内容开展深度探索。与此同时,频繁更新材料意味着教师要持续不断地更换区域活动主题和内容,不断挖掘和发现有意义的活动材料,这会进一步增加教师的工作任务,弱化其对区域活动中幼儿深度学习的支持和引领作用。

(四)幼儿自主与教师支持:活动指导之困

区域活动以幼儿的自主活动为主,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基于原有水平的自主活动能不能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活动是否更容易帮助幼儿实现深度学习?如果是,那么教师何时支持、怎样支持才能引领幼儿持续开展深度学习?这些都是教师在区域活动指导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一方面,区域活动强调幼儿自主、自由和自决,注重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区域活动应该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开展学习与探究活动。但由于幼儿原有知识和经验有限,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可能出现认知片面等问题,从而使学习活动无法深入。另一方面,教师在为幼儿的区域自主活动提供支持时,如何鉴别介入的时机及程度才能做到既不打断幼儿的自主活动又能引领幼儿走向深度学习,也考验着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

三、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区域活动实践路向

(一)整体规划开放性区域活动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不同区域的内容和价值各不相同,教师既不能片面地预设高控,又不能片面地让幼儿完全自由。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区域活动应该是在教师根据班级与幼儿实际进行整体规划基础上开展的开放式区域活动。一方面,教师要科学划分区域活动场地,使其能够满足不同幼儿和幼儿不同方面的学习发展需求,要能够依据当前教育主题及当地特色资源进行区域活动框架设计,为幼儿深度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区域活动的实施过程要有开放性。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主体性,允许幼儿在开放的区域环境中自主选择活动区域、活动材料、活动伙伴和活动方式,引导和支持幼儿主动发现、自主探索并积极解决问题。

(二)创设凸显问题的情境化区域活动环境

幼儿的深度学习是其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在实际情境中认知与建构知识的,并在此基础上解决真实问题。一方面,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既不应该对一些成熟模式的照搬照抄与简单模仿,也不应该为了贴近生活而僵化、无序地堆砌生活材料,而应该在理解深度学习本质的基础上对幼儿学习需要进行有效回应和满足。其创设既可以借鉴已有的成功模式,也可以挖掘和开发幼儿生活中的各类材料,但核心落脚点应该是幼儿深度学习的产生逻辑,要能使创设的环境与幼儿产生良好的互动。另一方面,支持良好互动的环境绝不只是精美的观赏性环境,也不是随意简单摆弄、机械重复操作的环境,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经验水平和学习需求创设真实的情境化区域活动环境,在情境化区域活动环境中创设内隐的、无固定解决方法与答案的发散性问题,支持幼儿自主探索。

(三)差异化地提供区域活动材料

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活动教育价值的实现,教师能否适时、适宜地投放材料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活动兴趣和学习成效。由于不同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和内容各不相同,幼儿的学习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区域活动材料的更替不能是简单片面的。对于阅读区、科学区、建构区等需要幼儿反复操作、重复体验的区域,其操作材料需要保持一定时间的恒常性,不能频繁更换。对于娃娃家、表演区、手工区等材料特征突出、任务指向明显、玩法较单一的区域,教师则要通过及时更换材料来使幼儿保持兴趣和好奇心,以免其因为产生审美疲劳而丧失内心的学习驱动力。因此,教师除了要依据区域活动的类型和主题更新、完善材料外,还要依据幼儿兴趣、需要和能力的变化对材料进行更新。

(四)给予幼儿个性化的经验指导

在开放的区域活动中,活动方式以幼儿的自主探索为主,教师支持为辅,教师的职责应该是提供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经验支持。一方面,教师要把握介入的时机,适时提供经验支持。幼儿自主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应该全程在旁边观察,了解幼儿当前发生的活动行为,识别其活动行为背后的动机,及时发现活动过程中幼儿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回应幼儿的求助信号。另一方面,教师要掌握不同的活动介入方法与技巧,合理地进行活动指导。教师要根据不同幼儿的个性特征、认知方式和具体问题灵活选用指导方式,推动幼儿对区域活动的持续和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戈柔.区域活动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21(10):92-96.

[2]刘琪.在开放式区域活动中有效支持幼儿深度学习[J].福建教育,2021(42):44-45,64.

[3]田兴江,李传英,涂玲.在绘本教学中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21(2):89-92.

[4]顾丽梅.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问题及发展趋势[J].教育探索,2016(5):54-57.

[5]韩莉.幼儿园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9):70-72.

[6]丁海东.幼儿园区域环境的游戏性缺失与回归[J].学前教育研究,2019(12):77-80.

[7]张亚杰,滑婧旸,岳亚平.基于幼儿深度学习的STEM教育模型与实践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23(8):61-70.

[8]田波琼,杨晓萍.幼儿深度学习的内涵、特征及支持策略[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7(Z1):18-20.

[9]冯晓霞.着眼于深度学习的核心精神[J].学前教育(幼教),2021(11):17-18.

[10]叶平枝.幼儿深度学习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22:10.

[11]王小英,刘思源.幼儿深度学习的基本特质与逻辑架构[J].学前教育研究,2020(1):3-10.

[12]吴永军.关于深度学习的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2):51-58,36.

[13]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26-29.

上一篇: 幼儿体验式学习支架的建构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