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我规划教育的价值、内容与实施

作者: 黄丽红

[摘 要] 幼儿园实施幼儿自我规划教育不仅能真正实现通过幼儿自己的努力来促进其主动发展,而且是教师重新认识幼儿的重要契机,有助于加强家园联系。鉴于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自我规划教育的内容应主要是引导幼儿充分认识自我,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给予幼儿充分的自我实践空间,培养其自主发展能力;引导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实践,强化其自我规划行为。为保证幼儿自我规划教育的有效性,幼儿园应从外部环境、一日生活、主题活动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关键词] 自我规划教育;自主意识;自主行为;自主发展

幼儿是有主体性的人,但他们在生命之初并不天然地具有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的能力。要想使幼儿发展成为具有明确自我意识和能够进行自我控制的个体,就必须对他们实施有效的规划教育,通过规划教育来提升幼儿的自我发展能力。[1][2][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了幼儿在学习中进行自主选择与规划的重要性,指出要“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对幼儿进行自我规划教育,意在引导幼儿树立自我意识和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是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手段。[4][5]

一、幼儿自我规划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幼儿的自我规划一般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以及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地参与生活和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我意识的萌发来发展自我控制、计划、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它需要在同伴和教师的监督和帮助下才能逐步得到发展。[6]而幼儿自我规划教育则是以幼儿的发展需求为前提,通过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合理设计来使幼儿在生活和学习中增强自我规划意识,提升自主学习体验,发展自我控制、规划和行动的能力。幼儿自我规划教育具有以下典型特征。第一,幼儿自我规划教育具有意识性。幼儿园对幼儿开展自我规划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幼儿规划的意识,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明天的事情今天想好”的意识。一般而言,低幼儿童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时间观念,对时间缺乏深入认识,很多行为的发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7]此时还不具备良好的自主能力,无法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进行规划。因此,体验规划、体验自主就是培养自我规划能力的良好开端。第二,幼儿自我规划教育具有渐进性。幼儿的自主性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的,伴随自主能力的逐步提升,其自我规划能力也得到逐渐的发展。[8]对于不同年龄班级的幼儿,自我规划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应该具有针对性。第三,幼儿自我规划教育具有生活性。幼儿是在生活中成长的,他们是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来发展自我规划的能力。对幼儿进行自我规划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的事情,家庭也同样承担着对幼儿进行自我规划教育的任务,两者要通过有效的合作来促进幼儿自我规划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针对幼儿开展自我规划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一,幼儿自我规划教育是教师重新认识幼儿的重要契机。幼儿园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中容易发展出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图示,尤其当幼儿园各项工作比较繁忙时,幼儿教师会在缺少自我反思的情况下,依据生活和工作中形成的经验,不经思考地做出教育应对,这些应对方式有些是有效的,有的则可能缺乏针对性。针对幼儿的自我规划教育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幼儿的契机,教师可以据此来反思自己的教育习惯和看待幼儿发展的方式。[9]第二,针对幼儿的自我规划教育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自主性,真正实现通过幼儿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其自我的发展。幼儿规划教育始终将幼儿作为教育实践的中心,着重塑造其主体性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第三,幼儿自我规划教育有助于加强家园联系。幼儿自我规划教育的开展需要家庭的配合,因为家庭是幼儿最重要的生活和学习空间,也是幼儿积累生活经验的地方。幼儿在家庭中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安全感,并且有更为良好的心理氛围去自主地开展活动。这种体验可以延伸到幼儿园,促进幼儿在幼儿园里自主发展行为的发生,为幼儿自我规划的实现奠定基础。[10]

二、幼儿自我规划教育的内容

幼儿自我规划教育是一个涵盖自我意识萌发到自主实践能力发展的过程,它具有内在的发生逻辑。具体来看,幼儿自我规划教育的内容包含树立幼儿自我意识、培养幼儿自主能力和实现幼儿自我规划三个基本方面。

第一,引导幼儿充分认识自我,帮助他们树立起良好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形成构成了幼儿发展的原点,幼儿是基于自我意识的形成才逐步发展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只有幼儿意识到自己可以从这个世界中区分出来,认识到自己的特殊性并具备相应的行动能力,他们才会发生自主意识和自我规划的行为。幼儿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会对不断强化对“我”的认同,并逐渐形成一个意志发生的主体。“我”构成了幼儿自我意识的内核,它的形成有助于幼儿发展自主的能力。因此,针对幼儿的自我规划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引导他们不断认识自我,而这一认识既包括生理方面的,也包含社会方面的。

第二,给予幼儿充分的自我实践空间,培养幼儿的自主发展能力。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幼儿自主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为只有有了“我”这个内核和意志发生的原点,幼儿才能从“我”出发来产生相应的行为,并自觉自主地和周围环境开展互动。自主行动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但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是幼儿本身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自然而然地产生“我要做”的意识和行为,并在现实中付诸行动;[11]二是其生活中是不是具有自主的空间,也就是说其自主行为的产生不仅需要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还需要有能够支持其自主行为产生的客观环境。一般而言,每个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积极的自主行为发生,这时他们会有强烈的自己动手的意愿,并对周围人代劳的行为产生抵触,但有些监护人对此并不敏感,由于心疼幼儿而不让他们动手,而是事事代劳,这就造成了幼儿没有自主的空间,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幼儿自主意愿消失,那么幼儿将很难产生自主的行为。所以,老师要基于幼儿自主行为产生的规律和特点,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实践空间,让幼儿在不断的自我探究中实现自主能力的发展。

第三,引导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实践,强化幼儿的自我规划行为。基于自我意识的树立和自主能力的发展,幼儿就有了自我规划的基础。对于低幼儿童而言,因为其时间观念尚未形成,所以其自我意识和自主行为都是着眼于当下的,今天遇到什么样的事情远比明天遇到什么事情更重要,对当下遭遇的兴趣通常比未来的事情更强烈。换言之,幼儿通常是活在当下的,而不是活在未来的,年龄越小的幼儿越是如此。[12]幼儿自我规划是基于当下处境和自身的能力对未来的一种把握和安排,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未来性。这既需要幼儿自我意识和自主行为的支撑,更需要成人的引导。因此,幼儿园教师需要根据幼儿个体的发展现实,积极引导他们开展自我规划活动,让幼儿的自主从意识层面走向现实,使自我规划切实服务于他们生活需要和能力发展。

三、幼儿自我规划教育的实施策略

幼儿自我规划教育的实施既要考虑自我规划教育的目标,也要考虑幼儿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幼儿自我规划教育不能局限于幼儿园,在家庭中也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规划意识和能力,为幼儿创设一个综合的自我规划教育环境。

(一)创设有利于幼儿自主行为产生的外部环境

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中,幼儿园和家庭都十分重视幼儿的安全问题。不管现实中的安全问题是否被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家长和教师都宁可牺牲幼儿的发展机会而要保障幼儿的安全。基于对幼儿安全的重视,很多幼儿园并不以幼儿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幼儿的自主实践问题,而是打着安全的旗号不让幼儿自主地开展各类探究学习活动。[13]以安全为幌子来限制幼儿的自主发展既是幼儿园的“懒政”行为,也是不专业的表现,幼儿园教师必须在安全和幼儿发展的紧张关系中恰如其分地做出选择以体现其工作的专业性。就幼儿自我意识的树立、自主行为的产生和自我规划的实现而言,幼儿园必须保持一种较为宽松且有利于幼儿自我意识和自主行为产生的环境。这就需要教师能及时发现幼儿自我意识和自主行为产生的苗头和教育契机,在安全和幼儿自主发展中找到平衡点,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做到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同时,幼儿园要创设适当宽松的教师评价环境,从心理和现实层面为教师支持幼儿自主发展提供条件。

(二)在一日活动中开展幼儿自我规划教育

幼儿园一日活动是幼儿在园生活各个环节的统称,涉及幼儿入园、用餐、课间活动、如厕、盥洗等诸多方面,而这些生活环节恰恰就是发展幼儿自我意识和自主行为、开展幼儿自我规划教育的重要契机。因为日常生活具有重复性,能够给幼儿提供给更多的安全感,抓住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关键环节开展自我规划教育,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14]首先,把握幼儿入园环节,创设自主空间,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生活活动的积极性。当前幼儿入园时基本都是由监护人送到教室里,为了发展幼儿的自主行为能力,幼儿园可以在教师接入和家长送到教室门口之间设置一个自主空间,让幼儿自己走完从入园到走进教室这段路。其次,把握幼儿用餐环节,实现幼儿自主用餐。幼儿在家时或者在小班阶段往往存在喂饭的情况,此时教师或家长应该向幼儿讲解用餐的过程,引导幼儿自主进餐。最后,把握课间活动或者自主活动环节,切实将自主活动落到实处。幼儿园日常活动中常常有自主活动环节的创设,但很多时候幼儿在这一环节并不自主,而是由教师进行预设。此时幼儿园应切实改变教育思维,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自主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和开展自己感兴趣的活动。[15]一日活动兼具生活性和教育性,它寓教育于生活,对生活的规划就是对学习的规划,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一日生活来开展幼儿自我规划教育。

(三)实施幼儿自我规划教育课程

在创设良好外部环境和利用一日生活开展幼儿自我规划教育之外,幼儿园还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自我规划教育课程,让幼儿进一步感知自我规划教育的目的和价值。第一,幼儿园可以开展一系列认识自我的课程或者教育活动。认识自我的课程可以从幼儿的身体开始,引导幼儿认识人体的不同器官及其功能。在认识自我生理结构的基础上,幼儿园还应进一步引导幼儿进行社会性认识,如通过性别来引导幼儿认识人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从而将自我认识从生理层面拓展到社会和精神层面。第二,围绕幼儿的自主行为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例如,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展“我能行”的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在入园、盥洗、如厕、进餐等生活环节树立自主开展活动的意识和信心,培养幼儿自主活动的能力。除此以外,幼儿园还可以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鼓励幼儿进行体验,进一步激发幼儿自主行为的发生。第三,设计并开展一些“明天我要干某某事情”的活动,将幼儿的视野从当下延展到未来,培养他们对未来的规划意识和能力。具体来说,幼儿园可以将接下来要进行的教育活动交给幼儿来计划或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规划,在激发幼儿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为实现活动目的而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并做好经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切实发展幼儿的自我规划和自主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春燕,白小绵,杨瑒.幼儿园过渡环节安排与组织的适宜性:基于H市三所幼儿园半日生活视频的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8(03):47-53.

[2]秦旭芳,张瑜.弹性作息下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行动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09):44-54.

[3]吉天花,刘武.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自我管理的习惯养成教学[J].基础教育论坛,2021(25):84+86.

[4]张立娟.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培养幼儿自我意识的生活化教育措施探析[J].试题与研究,2021(35):139-140.

[5]彭杜宏.儿童早期学习品质的本质内涵、因素结构及学习效应[J].学前教育研究,2020(03):57-71.

[6]赵金香.从外在规划到自我规划[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1-2.

[7]贺文霞.幼儿园生命教育实施途径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1(35):123-12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