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幼儿园伦理氛围发展现状与差异分析

作者: 洪秋芸 曾晓滢 虞永平

我国幼儿园伦理氛围发展现状与差异分析0

[摘 要]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伦理行为和认知必然受到所处工作环境的伦理氛围的深刻影响。幼儿园营造良好的伦理氛围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伦理素养,减少教师的伦理失范行为。了解当前我国幼儿园伦理氛围的发展现状及其差异情况是推动我国幼儿园伦理工作环境建设的重要基础。为此,本研究首先依托已有成熟的相关量表,经文化适应性修订与信效度检验,形成了中文版幼儿园伦理氛围量表。然后,本研究运用此量表,调查了F省3 690名幼儿园教师对其所在幼儿园伦理氛围的感知。结果发现,当前我国幼儿园伦理氛围整体处于良好水平,但在集体道德判断维度上得分相对较低;城市幼儿园伦理氛围显著好于乡镇和农村幼儿园;幼儿园等级越高,伦理氛围越好;公办园伦理氛围显著好于民办园;教师的教龄和月薪酬显著影响教师对幼儿园伦理氛围的感知,经验型和成熟型教师感知到的幼儿园伦理氛围显著好于新手型教师,月薪酬为4 000~8 000元的教师感知到的幼儿园伦理氛围显著好于月薪酬在4 000元以下的教师;职前和职后的专业伦理教育都有助于教师感知到更好的幼儿园伦理氛围。今后政府、社会各界与幼儿园应重视合力促进幼儿园尤其是农村园、民办园和低等级幼儿园不断提升伦理氛围水平;应提高教师待遇和保障,实现教师切身利益与幼儿园伦理氛围建设的统一;应建立完善的职前和职后专业伦理教育制度,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伦理学习与幼教现场实际伦理问题结合起来,逐步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伦理实践能力。

[关键词] 组织伦理氛围;伦理工作环境;专业伦理建设

一、问题提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支具有良好道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创办高质量幼儿园的根本条件。[1]而高度发展的教师专业伦理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的整体发展与提升,同时也是教师行业成熟的标志,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行业地位。[2]因此,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应该成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教师专业伦理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这一专业工作时应该遵守的基本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3]幼儿园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伦理性活动,教师以道德从业者的身份投入于保教工作中,其角色伦理规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去教书育人,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责;在面对各种利益矛盾时,如何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合乎道德理性要求和符合教师人格形象的选择。[4]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倡导“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四个基本理念,将师德问题放在首要位置,突出强调了对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重视。已有研究聚焦于从外在的规则引导与管控角度来建设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如冯婉桢建议要制订和使用专业的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加强教师专业道德素养考核和专业伦理教育,建立以规范为依据的监督、评估与奖惩机制。[5]这些规范、监管和教育手段确实能够在建设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提升教师伦理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正式的规范和监管是不够的,伦理工作环境的非正式影响代表了一种更大的力量,却往往容易被忽视。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强调,人的观念、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认知理论也指出,个体行为、个体认知和环境三者之间构成动态的互惠决定关系,个体的行为和认知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6]这都说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伦理行为和认知必然会受到所处工作环境的影响,因此,关注幼儿园伦理环境的创设至关重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伦理工作环境是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减少教师伦理失范行为的关键途径之一。

组织伦理氛围(organization ethical climate)是伦理工作环境的集中体现,是个体进行伦理性活动的重要生态。这一概念由维克托(Victor)和卡伦(Cullen)率先提出,他们认为,组织伦理氛围是组织成员在什么是合乎伦理的行为和应该如何处理伦理问题两方面所形成的共同认知。[7]这样一种共同感知描述了组织内部占主导地位的伦理思维模式,对组织内部伦理水平具有调节效应。[8]可以说,组织伦理氛围是组织成员解决伦理问题或面临伦理抉择时的重要依据。法尔肯贝格(Falkenberg)和赫尔曼斯(Herremans)指出,在对组织和个人伦理行为的指导上,组织伦理氛围有时比正式的伦理规范影响更大、更为广泛。[9]

因此,组织伦理氛围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逐渐成为企业伦理研究的重点之一,国内外学者以企业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较为丰富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表明,首先,伦理氛围具有导向作用,能够显著影响组织成员的伦理行为,越是积极的伦理氛围越能减少组织成员的反伦理行为。如关怀导向的伦理氛围与组织成员的反伦理行为呈负相关关系,[10]当组织伦理氛围为关怀导向时,组织成员反伦理行为出现的频率会大大降低。[11]而功利导向的伦理氛围对反伦理行为的约束性最小,[12]在此氛围中,组织成员反伦理行为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研究发现伦理氛围不仅与组织成员的反伦理行为关系密切,同样对个体在组织中的其他行为(如个体的主动性行为[13]、工作投入[14])和个体态度(如组织承诺[15]、工作满意度[16])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最后,组织伦理氛围会对组织成员的个体绩效和组织整体绩效产生影响,良好组织伦理氛围的建设与完善有助于提升个体和组织绩效水平。[17][18]然而,上述研究主要以企事业单位组织为背景,对幼儿园伦理氛围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相关研究中,彭晗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幼儿园组织氛围和教师专业伦理行为间存在中等强度的显著相关,组织氛围中的支持行为、监督行为与同事行为对教师专业伦理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限制行为对教师专业伦理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19]欧阳颖诗通过访谈提出,幼儿园组织环境氛围是影响教师专业伦理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20]这些研究已经初步引发了研究者对幼儿园伦理氛围的关注,但目前我国还未有针对幼儿园伦理氛围的专门研究,且缺乏被普遍认可的幼儿园伦理氛围测量工具。鉴于此,有必要研究幼儿园伦理氛围的测量与发展现状,以引发管理者对幼儿园伦理氛围的重视,为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于组织伦理氛围的维度划分与测量,维克托和卡伦在规范伦理学和科尔伯格(Kohlberg)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伦理判断标准(利己、关怀和原则)和分析层次(个体、组织和社会)两个区分维度。[21]根据这两个维度推导出九种不同的伦理氛围类型:自利、利润、效率、友谊、团体利益、社会责任、个人道德、规则与程序、法律与职业规范。同时,维克托和卡伦等人于1987到1993年间开始编制并不断完善伦理氛围问卷(Ethical Climate Questionnaire,ECQ),为伦理氛围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后国内外绝大多数伦理氛围实证研究都将其作为研究工具。然而,在被广泛使用的同时,这一测量工具也一直是理论和实践前沿的严肃批评对象。这些批评主要聚焦在三个问题上。[22]首先,该模型并没有捕捉到伦理氛围结构的真正广度,只抓住了伦理氛围中一个重要但单一的元素,即道德判断。其次,该模型提出的两个维度并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利己、关怀和原则三个伦理判断标准和个体、组织、社会三个分析层次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可能无法解释最初提出的九种不同的氛围类型。最后,由于该模型理论上的缺陷,使得在实证研究过程中存在统计上的限制和弱点,如不稳定的因素结构和对组织中个体伦理行为有限的预测效度。2004年国际商业与社会协会一场关于“重新审视维克托和卡伦的伦理氛围理论和测量”(Revisiting Victor And Cullen’s Theory And Measure Of EWCs)的会议呼吁新的、更加全面的伦理氛围理论与测量。因此,2010年研究者阿诺(Arnaud)基于心理学家莱斯特(Rest)提出的伦理决策的心理过程模型,开发了新的伦理氛围测量工具——伦理氛围指标(Ethical Climate Index,ECI),该工具的信效度被证实是可靠的,且能够有效预测反伦理行为。莱斯特认为,伦理决策过程涉及四个基本的心理过程: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道德动机和道德品质,每一过程都代表了做出道德决策的一个关键步骤。阿诺提出,这四个组成部分不仅反映在个体身上,也反映在组织的伦理环境中,组织伦理氛围应该包含集体道德敏感性、集体道德判断、集体道德动机和集体道德品质四个方面。[23]2010年后,许多研究者开始选择使用阿诺的这一工具来测量组织中的伦理氛围,虽然已有研究大部分利用这一工具测量企业组织的伦理氛围,但并不表示这一工具只适用于企业组织。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将这一工具扩展到对非营利性组织[24]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机构[25][26]的伦理氛围的探究中,展现了该组织伦理氛围工具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质与类型的组织的适用性。因此,本研究认为,可以尝试将这一组织伦理氛围测量工具引入到对幼儿园这一组织的研究中,并根据幼儿园组织的特性和我国的文化情境对其进行本土化的修订。

综上,本研究希望将伦理氛围研究扩展到幼儿园组织中,将幼儿园伦理氛围定义为:幼儿园教师在专业活动中对什么是伦理问题,什么是合乎伦理的行为,应该如何处理伦理问题的共同感知,具体包含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道德动机和道德品质四个方面的集体感知。以阿诺研制的伦理氛围指标为基础,根据幼儿园情境和我国文化背景对其进行本土化修订,以作为测量我国幼儿园伦理氛围的工具,在此基础上了解我国幼儿园伦理氛围现状。本研究通过修订已有的伦理氛围测量工具探究我国幼儿园伦理氛围现状,将有利于健全教育工作者和各界人士对幼儿园伦理氛围的认识,引发相关人员对幼儿园伦理氛围建设的重视,也有助于增强教师作为道德从业者的伦理责任意识,进而促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反映教师德性和伦理的精神家园。

二、幼儿园伦理氛围量表修订

(一)幼儿园伦理氛围量表内容的修订

1. 幼儿园伦理氛围量表介绍

本研究选择阿诺研制的伦理氛围量表——伦理氛围指标(Ethical Climate Index,ECI),进行修订。该量表共有18个题项,包含集体道德敏感性、集体道德判断、集体道德动机、集体道德品质四个层面,可进一步划分为集体道德意识、集体共情关注、关注自己的集体道德判断、关注他人的集体道德判断、集体道德动机、集体道德品质六个具体维度。其中,集体道德敏感性指能够认识到伦理困境的存在,并评估一个人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包含集体道德意识和集体共情关注两方面;集体道德判断涉及在面临伦理问题时,按照一定的道德推理规范来判断某种行为的正当性并确定行动方针,包含关注自己和关注他人两种规范;集体道德动机指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道德关注点是否主导了其他关注点;集体道德品质指在处理关乎伦理问题过程中所具有的品质,即是否能够控制自己的行动,是否能履行道德承诺、遵守个人或社会规则,坚持做为他人福祉负责的道德行为。该量表采用Likert 5点评分法,从“完全不认同”到“完全认同”,得分越高表明伦理氛围越好,其中,第7、8、9、13、15题采用反向计分。

2. 内容修订过程

(1)原量表的翻译、回译。由精通汉语和英语的2位高校讲师以及3位博士研究生参与量表的翻译、回译工作,形成中文版的伦理氛围量表。

(2)适应性修订与文化调试。由15位幼儿园教师、1位园长、2位教研员参与对中文版伦理氛围量表的适应性修订与文化调试,主要是依据幼儿园组织这一特定的情境以及中国本土的文化背景对量表中的语言表述进行完善,使其更易被幼儿园教师理解,更适宜于测量中国幼儿园的伦理氛围。如原量表条目“在工作中,人们能够充分意识到伦理问题”,原本将“人们”改为“幼儿园老师”,但经多次讨论和斟酌,也考虑到量表条目语言表述的规范性和句式统一性,最后改为“在工作中,身边的同事能够充分意识到伦理问题”。同时,原量表中一些词汇描述较为笼统,修订后的量表对这些词汇进行了举例说明,如“稀缺资源(如晋升机会)”。

内容修订后的伦理氛围量表在结构、维度及计分方式上均与原量表保持一致,形成中文版的幼儿园伦理氛围量表初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