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时间管理教育的目的、原则与策略

作者: 王瑾

[摘 要] 幼儿因为缺乏时间观念而容易产生拖延问题。幼儿园应尽早引导幼儿领悟时间与生命之间的内在关联,培养幼儿的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发展幼儿的自我管理与自我规划能力。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园实施时间管理教育应坚持具象性、体验性和递进性的原则,通过直接引导帮助幼儿初步认识时间的不同表现形态,通过环境熏陶促使幼儿初步内化时间的社会功用,通过规划练习支持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关键词] 时间管理;自我规划;自我管理

时间管理是主体有计划地规划和利用时间以达到自己预定目的的过程。从生命之初就培养个体的时间管理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意义,发展出良好的时间意识以及自我控制和自我规划的能力。具有良好时间管理能力的个体在学业成绩、自我效能感、生命意义感等方面都具有更好的表现。[1][2][3][4][5]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学前阶段就开始,但发展幼儿的时间管理能力不是从经验出发,泛泛来谈时间管理如何重要,而是应该将时间管理与幼儿的内在生命发展时钟和节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丰富有效的时间管理活动中去认识何为时间。时间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对幼儿的时间管理教育,需要从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从一元过渡到综合,从现象过渡到本质。幼儿园与家庭应该为幼儿创设充满时间管理印记的环境,将对时间的认识以及时间管理烙刻在幼儿的潜意识当中,促使他们将时间管理发展成为自身综合素养的一部分,通过时间管理来提高学习的效率以及萌发自我管理和规划的意识。

一、幼儿时间管理教育的目的

时间不只是一个器用层面的单位度量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将时间管理引入幼儿教育领域,也不单是为了了解如何提高幼儿的时间利用效率,同时也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自我规划意识与能力。成人所应做的,就是要把时间融入幼儿的整个生活和生命发展历程,让时间管理成为幼儿的基本能力和基本信念,这样方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奠定根基。时间管理是一种个体在自主意识支配下的主体性活动,它有明确的目的性、意向性和过程性,当它内化为个体内部信念的一部分时,它就可以从根本上支配个体的行为,并成为个体自主发展的终身动力。学龄前幼儿还没有建立起明确的时间观念,这导致他们在诸如起床、用餐、盥洗等行为中存在严重的时间拖延问题,因而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必须尽早从生活与学习中的点滴开始。对幼儿进行时间管理的引导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时间感知与计划活动,让幼儿理解时间的意义,萌发时间管理意识,发展时间管理能力,最终通过提升其学习与生活的有效性来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第一,时间管理教育旨在引导幼儿领悟时间与生命之间的内在关联。哲学领域中的时间是与人类或者世界的存在相关联的,引导幼儿认识时间,其实就是引导幼儿认识人类存在本身。个体对人的存在以及世界的阐释都是依据时间性来进行的,[6]时间是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的,生命和存在是时间的一种具象表现形式。[7]对年幼的幼儿而言,时间是以整体的方式存在的,时间就是其发展的内在尺度。因为有时间的绵延和演进,幼儿就得以通过生物学意义上的成熟而获得对时间内在性的认知。时间管理教育应首先通过具体的形象或者感知觉来引导幼儿感知时间和生命,这种源自生命的内在冲动会绵延于个体发展的一生。诸如春天的百花灿烂或者秋天的麦穗金黄,生命中某一瞬间的喜怒哀乐,这些都会成为激励幼儿生命成长的力量。如果一开始就将时间视为器用,那么幼儿将无法通过对时间的认知来增加生命的厚度,提高生命的温度。

第二,时间管理教育旨在萌发幼儿的时间管理意识和发展幼儿的时间管理能力。随着身心以及经验的发育,时间的生命内涵会逐渐内化为个体意识和信念的一部分,并以潜在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发生作用。此时,个体就需要通过发展明确的时间意识和管理能力来使各种实践活动有序展开。在此,时间的概念与内涵就分化了,时间是与具体的目的和事物相联系的。但对于心智发展还不成熟的幼儿而言,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并不是自然发展的,它们的发展需要成人有意识地进行引导。时间管理教育通过目的性活动来让幼儿认识什么是时间、时间的表现形式以及时间的意义。对幼儿的时间管理教育以事物或者活动发展的全过程为主线,它不仅指向通过对活动任务的分解来发展幼儿的时间分配能力,同时还指向发展幼儿的时间调节和控制能力,以及其他与此相关的意志品质。

第三,时间管理教育旨在发展幼儿的自我管理与自我规划能力。对幼儿进行时间管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发展他们的时间管理意识与能力,同时还在于经由对时间的管理而延伸到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上。对时间进行管理就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活动主体设置的目标,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但时间管理不是简单的时间分配问题,而是有复杂的作用机制,它不仅与活动任务的内在结构有关系,同时还牵涉到活动主体多方面的品质与素养。成人对幼儿的时间管理教育在帮幼儿树立时间管理意识的同时也会告诉他们达成活动目标所需要的其他条件,以及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保持专注、克制或者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对活动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等。时间管理倾向包含时间价值观、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贯穿于时间管理的整个过程。[8]因此,时间管理必然会延伸到个体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上来。这种延伸是具有实质意义的,因为随着心智与经验的发展,时间管理会逐渐成为幼儿实现自主学习的工具,成为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的一部分。

二、幼儿时间管理教育的原则

对幼儿而言,时间是内在的体验,它以感觉为度量依据,因而不存在精确的刻度。幼儿是在体验中感知和发现时间意义的多样性。[9]时间管理教育不是纯粹的知识教育,其目的也不是让幼儿掌握计时的方法或者发展程式化的时间规划能力。幼儿是带有情感和主体意志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使得他们有自主控制时间的冲动,成人应该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认知发展规律来确定时间管理教育的原则,不断增进其时间管理能力发展的内生性。

第一,时间管理教育要有具象性。对幼儿而言,时间是笼统的,但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幼儿还不能准确感知和理解时间的内涵与特征,还没有从功利或者实用的角度去思考时间的意义,因此,成人对幼儿的时间管理教育必须以具象性为前提,将时间转换为具体的事物或者形象,让幼儿根据事物或者形象的外在变化来感知、认识和逐步理解时间。例如,成人可以通过进餐活动来帮助幼儿认识早中晚不同时间段的概念,通过春天的花朵、夏天的炎热、秋天的果实和冬天的寒冷来帮助幼儿理解季节及其更替的规律。这些具体的事物或者活动都与时间相关联,也从属于幼儿的生活或经验范畴,经由此类具体的事物或者形象,幼儿就可以初步感知时间,能够建立起对时间与生命之间关系的整体印象。

第二,时间管理教育要有体验性。不仅是幼儿,对所有的个体来说,时间的意义几乎都可以说是从体验中发生的。[10]不经由个体的亲身体验和主观加工,时间的价值就无法凸显。因此,成人对幼儿的时间管理教育不能以发展幼儿的时间知识为鹄的而直接告诉他们时间是什么以及如何利用时间,而是应该以幼儿对时间的体验为基准。幼儿对时间的体验体现在很多方面,除了有计划性、有结构性的活动之外,成人还应该注重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时间体验。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游戏等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时间要素,时间的长短、快慢等都通过幼儿的内在体验表现出来,它们可以让幼儿充分感知时间的表现形式。如果教师只是生硬地告诉幼儿什么是时间,如何计时以及规划时间,那么这种做法就很难引起幼儿的共鸣。

第三,时间管理教育要有递进性。年龄和经验是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培育的起点,[11]对幼儿的时间管理教育要遵循递进性的原则。所谓的递进性是指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要设定不同的时间管理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引导措施。[12]对于年纪小的幼儿,其行为更多的是在生理驱动下做出的生理反应,如他们进餐的时间是以自己是否感到饥饿为判断标准的,体现的是一种生理性时间。随着发育的成熟以及经验的发展,幼儿的时间衡量标准就会逐步从生理性时间过渡到社会性时间,会有固定的时间概念,能够理解时间的社会性意义,并且有能力对这一社会性时间做出适应、规划和调整。此时成人就应该在幼儿体验的基础上,借助具象的事物,逐步引导幼儿去认识、规划、管理和调节时间。

三、幼儿时间管理教育的策略

影响个体时间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发展的因素包含父母教育方式、环境引导、自我效能感等多个方面。[13][14]在现实生活中,高度结构化的时间安排禁锢了幼儿对时间体验的完整性、流畅性和个体性,成人应通过建立以幼儿当下时间为基础的行动参照机制来满足他们的时间需求,[15]对他们的时间管理教育要将幼儿的年龄、兴趣、体验与内化统合考虑在内。具体来说,成人既要有明确的时间管理教育活动,又要有环境的熏陶和榜样的示范,让幼儿全方位感知时间和自主管理时间。

第一,直接引导,帮助幼儿初步认识时间的不同表现形态。时间作为计量的尺度和意义的发生单位,对它的认知还是需要依托一些基本的概念和规则的,假如没有精确的刻度来计量时间的长短,那么为某一活动设定目标就会失去意义。因此,不管处于什么年龄阶段的幼儿,成人都可以从时间的不同表现形态着手,帮助幼儿去认识时间。例如,对于年龄稍小的幼儿,成人可以通过投放各种形式的钟表、讲述白天黑夜和春夏秋冬等时间概念的方式来让他们初步接触时间以及时间的计量方法。对于年龄稍大的幼儿,则可进一步向他们传授更为精确的时间概念,如一天24小时、公交车10分钟一趟等。直接引导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建立对时间概念的初步印象。

第二,环境熏陶,引导幼儿初步内化时间的社会功用。幼儿时间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发展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环境的影响,当成人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具有鲜明时间特征的环境时,他们就能逐步从对环境的体验中感知应该如何计量、规划和调控时间。不管在幼儿园内还是在家庭内,成人都可通过设置时间表的方式来规定幼儿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活动,或者为他们提供行为示范,让幼儿从他人的行为中去理解为什么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做特定的事情。在此,家长的时间规划与实践行为尤为重要,如果做事毫无计划且行事拖沓,那么幼儿也就自然习得了对时间的无视感,散漫的时间意识和行为方式也就会自然形成。

第三,规划练习,支持幼儿初步发展时间的管理能力。将时间管理意识转换为时间管理能力和时间管理行为需要个体做出意志上的努力,以及在意志维持的作用下经过反复的练习来形成条件反射。成人应该依托具体的任务情境,设置各种关于时间管理的练习活动,让幼儿通过自主设立活动任务、分配活动时间、调控活动进程来发展时间管理能力。这些活动可以从日常的饮食起居开始,再到专门的游戏或者学习活动,成人的作用是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对他们提出目标要求,并在适当的时候为幼儿提供支持。此外,成人还应该通过激励或者适当的惩罚来促使幼儿将时间管理内化为自我信念,让他们在时间管理活动中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感,帮助他们感知时间管理所产生的联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红霞,林雪,林静,等.寄宿制小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自我调节学习的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15(06):90-96.

[2]杨雯.如何培养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J].今日幼教(幼教金刊),2022(04):24-25.

[3]冯晨旭.时间管理倾向、主观幸福感和生命意义感的相关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32-37.

[4]张艳密.学龄前幼儿转喻的发展及其教育意蕴[J].学前教育研究,2021(06):3-16.

[5]黄丽红.幼儿自我规划教育的价值、内容与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22(04):87-90.

[6]海尔曼.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评述》光照下的《存在与时间》:从“存在与时间”到“时间与存在”[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19(02):255-272.

[7]刘少明.论现象学的时间概念[D].武汉:武汉大学,2018:20.

[8]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1(04):338-343.

[9]孟少清.5~6岁幼儿眼中的时间[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1:81-82.

[10]吴亚子.幼儿时间管理心理因素初探[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16(01):98-100.

[11][16]陈林烨.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养成策略的行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15-1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