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
作者: 陈厚一天深夜,刚刚入睡的我被一阵刺耳的手机铃声惊醒,是小林母亲打来的,说是母女争吵之后,小林冲出了家门,很有可能去了学校,拜托我帮忙去学校找一找。
我马上起身去了学校,在路灯底下,我看到了瑟瑟发抖的小林。把她带到办公室,她终于放声大哭:“我受不了了!她和爸爸离婚为什么要怪我!她骂我骂得太难听了,就好像我在她视线之外做的都是伤天害理的事情!为什么我的妈妈要这么对我!”小林哭到乏力,一下一下的抽泣让她说的话断断续续,我勉强才能听懂。
小林妈妈匆匆赶到,看到女儿,她长吁了一口气。深呼吸没有平息她的激动,她脸涨得通红,双眼投射出略带疲倦的亢奋:“小林,快跟我回去,妈妈为你付出太多了,难道你一点都感觉不到吗?”
听着她近乎祈求的话语,我瞬间明白了,小林母亲的掌控欲太强了,与其说是对孩子爱的付出,毋宁说是她已经将小林视为人生唯一的价值和依靠,她将自己的全部人生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她从未觉得小林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甚至也不认为小林要依靠自己才能生活,反而将小林当成了自己的支柱。
心理分析的总结总是简单的,但想要改变这位生活重压下的母亲却十分困难。好说歹说,小林跟母亲回到了家里。然而这一次风波的平息没有改变母女二人的相处方式,此后一次次争吵,孩子一次次离家出走,一点点消磨了两人的感情。
其实,想要时刻掌控孩子一举一动的家长又何止小林母亲一人?倍觉压抑的学生又何止小林一个?青春期是第二个断乳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迫切想要摆脱控制,获得宝贵的人格独立,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忽然想到,我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整体思维视域下序列化青春成长活动课研究”,不正是要找到青春期少年成长的核心要素,并组织策划科学有效的序列化活动课吗?为什么不邀请家长们来到学校,用一场活动式的家长会,帮助孩子们真正地实现人格独立呢?
一系列筹备工作之后,举办家长会的日子很快就到来了。
不出我所料,小林母亲早早就来到教室,侧坐在小林座位的边上。她不时看一眼小林凌乱的桌面,欲言又止的神情十分明显。小林果然又恢复了局促和紧张,与妈妈没有任何眼神交流。
家长会上,全班40位学生及其家长悉数到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经普遍比家长高出一头,然而在家长旁边,他们却全然没有往日的活泼,一个个耷拉着脑袋。父母则都手忙脚乱地整理着孩子们的课桌,一边整理还一边絮叨着。看着这一场景,我越发觉得这一次家长会活动课确实是有必要了。
我首先问道:“各位家长,你们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家长们大多神情木然,也有家长窃窃私语:“他的一切都是我料理的,问我了不了解?太可笑了。”
这个问题显然太空泛了,对于“了解”一词,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理解。他们的木然,表现出来的是对这个问题的不屑一顾。每个人都自信地认为:“我是最了解我们家孩子的人!”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接下来,我设置了一个小实验,请家长在纸上写下孩子的理想职业,看看能不能猜中孩子们提前写好的答案。
涟漪就此产生。
大部分父母写的与孩子的理想职业大相径庭。
“你小的时候不是想当警察吗?做程序员是要干什么?”
“你怎么会想当游戏主播?这种工作有什么前途?你还是应该听我的!”
……
小林与母亲所写的果然也不一样。小林面色平静,倒是母亲诧异地看了看小林,露出欲言又止的神情,然后泄气地塌下了腰身。
我故作得意:“怎么样,各位家长?我相信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会安排孩子们的未来。那么,你们的规划,孩子们认同吗?”
接下来,我邀请了两位家长上台分享小时候他们的父母为他们设计的人生。毫无意外,那些父母们设计的人生在40年沧海桑田中早就面目全非了,更有甚者,父母们反对的,反而成为了首选职业。
原来,孩子们的人生从来就不是父母们设计出来的。改变家长的设定,才是人生的常态。换位思考,此刻新一代家长对孩子的设计,又有多大作用呢?
台下窃窃私语了一阵。我又拿出一卷卫生纸,打开平铺在讲台上,全场的目光瞬间向我集中。“各位家长休息一下。我想请同学们依次上台,把父母每天唠叨你、管你,让你觉得最烦的话写在这卷卫生纸上。”
孩子们依次上台,卷纸一点点解开,纸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字。有的比较温和,如“早点起床”“别玩手机”“给我听好”;有的也比较刺耳,如“你就是一头笨猪”“你就是个废物”……小林也走上台,她最讨厌的一句话竟然是:“全都是为了你好!”
讲台下的家长们有些坐立难安,当自家孩子上台写字时,家长们想要暗示孩子不要什么话都往纸上写。可是又害怕动静太大,引起别人注意,于是进退两难。我作为旁观者看着,倒是饶有趣味。最后一位学生写完,一卷纸竟然用去了三分之二。
看着这么一长条“我最讨厌的话”,我心生感慨:一个孩子的成长,究竟要受到多少语言的冲击?台下的家长们这时也不再说话了。
“接下来的活动也许会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但是,我还是想请一位家长上台,我们一起完成这样一个活动:把这些纸巾缠在这名家长的身上,再请他谈谈感受。”
不出意外,家长们没有反应。
“那么,我想邀请小林妈妈,你来帮我救救场吧!”
小林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走上讲台。我看了一眼小林,她此时也用好奇的目光看向妈妈。
两位学生的母亲也上台帮忙,从头开始,一点一点地将写满字的纸巾缠到了小林母亲的身上。一圈一圈,从上到下,纸巾缠到脚部,竟然还要倒回来再往上缠。缠绕结束,小林母亲僵硬地站在讲台上,竟然像极了“木乃伊”。
隔着纸巾,我问小林母亲此时的感觉,她的回答是:“我喘不过气了!”
是的,台下近百名学生和家长的注视,厚厚的卫生纸缠绕,纸上那些让人无法承受的管教与钳制,压迫、窒息、羞耻、恼怒,种种心情在这一刻凝聚——“我喘不过气了!”
而我们的孩子在听到自己最亲近的人说这些话时,看到自己最亲近的人只想控制他们人生时,他们的心情不也是这样压抑、窒息、羞耻、恼怒吗?
“小林妈妈,如果你觉得难受的话,你现在想怎么办?大胆行动吧!”
不需要我过多引导,小林妈妈稍稍用力,本就柔软的纸巾应声破裂,她终于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走出纸堆,她“破茧成蝶”。
在家长们热烈的掌声中,小林母亲走回了座位。看到妈妈头上还有一点纸巾的碎屑,小林偷偷帮妈妈拿了下去。
强力的钳制让人绝望,可是为什么我们要这么急切地去掌控孩子们的人生呢?我想,那也许是因为,父母以爱为名,在不断地刺穿与孩子之间的边界。于是,我问家长们:“孩子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孩子是我生命的延续!”
“我的女儿总为我争光,她是我的骄傲!”
……
我特意找到了小林母亲:“您呢?小林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她是我的一切。”也许是因为刚刚的公开表演,她激动的情绪还没有缓和,说完这句话,她竟然就开始掩面哭泣了。或许是听妈妈这么说的次数太多了,小林红着眼眶,却还是不愿意与妈妈对视。
为人父母,爱子心切,把孩子当成自己全部的世界似乎无可厚非,可是父母将自己对整个世界的期待和要求,放到一颗还未成熟的心灵上,这样的重担,恐怕无人能承受得起。父母对孩子过分的掌控欲,表现出来的绝对不是对孩子的爱,而是父母无法脱离孩子而自立,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恳求孩子回报自己以爱。
但是,孩子不应该是父母生活的全部,也不是父母人生的投射,更不是父母人生的延续。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边界,这个边界需要的是父母的尊重,父母也必须接受自己的孩子终将走出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而我的学生也一定要明白,从现在开始,他们要试着走出父母的影子,走出自己的人生!
最后,我邀请家长们一起共读龙应台的《目送》一文:“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活动课结束,小林与妈妈一前一后地走出教室,她们的争吵与冷战也许还将继续,但是,水滴石穿,我相信这对母女一定会在生活这片汪洋大海中相扶相携,自由自在地遨游。
这一次的家长会让我这个班主任也获益匪浅。它不仅帮助我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问题,也让我开始反思,作为老师,我同样与学生存在边界。我对学生的管理应该从有效性出发,而不能放纵自己对学生的掌控欲。除此之外,对于这一场真正有效的家长会,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第一,学生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自己的发展轨迹,他们的发展往往会与老师、家长的期待背道而驰,父母和老师应该有明确的分寸感。我们当然应该对孩子抱有期待,但是我们更要尊重孩子,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他们人生的控制权和决定权都应该在自己手上。
第二,家庭才是学生人生的最大影响因素。对于小林来说,我曾经寄希望于学校相对宽松的生活可以抵消母亲对她的管制,但是事实证明,这种想法并不科学。家庭才是学生人生的起跑点,只有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才能成长为健全的成年人。
第三,家长是家长会的主角。传统家长会往往会流变为班主任个人的宣讲会,无法体现实际意义。将家长作为家长会的主角,引导他们参与活动,更能让家长会真正影响到家长对于孩子的认知。这次家长会,写职业、缠纸巾、共读《目送》三个活动连贯举行,家长们迅速理解了班主任的意图,实现了家长会的前期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