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特”在哪里
作者: 李园林 卢超文特殊教育的“特殊性”问题,是特殊教育界持续讨论的话题,也是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主题。关于特殊教育“特与不特”的问题,众多学者众说纷纭。按照《特殊教育辞典》给出的定义是:“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此后有关特殊教育“特殊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更多地集中于特殊教育的课程、教学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不少学者认为“特殊教育并不特殊”。例如,颜廷睿认为:“尽管一些残疾儿童可能会因生理或心理上的损伤而在教育上需要一些独特的帮助和支持,但这些独特的帮助和支持完全可以通过教师为班级学生提供的多样化支持来实现,即所有的学生都需要支持和帮助,只是形式和程度有所不同,而不必刻意强调针对残疾儿童的就是特殊的。因而,特殊教育之所以被认为特殊,乃是由于隔离式特殊教育环境的出现所致,为学生提供支持性的服务不够。”
作为在特殊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工作者,笔者根据现实中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面临的教育环境,需要给学生提供的支持性策略,对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的特殊性提出几点思考。
一、独特的育人担当
把特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需要按照党的方针不懈努力,也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能力去确定、细化,并且需要持之以恒地贯彻、执行,这也就是因材施教。
但这种规划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培养目标”如何细化的问题,二是阶段性所能达成的任务。把自己班级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需要教师内化,阶段培养目标也要教师规划,对广大教师而言,这是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相当难的问题,因“我的学生程度差”的客观存在,也往往成为教师未能达成培养目标的挡箭牌。
要把培养目标变成可能,把有可能变成阶段的细化目标,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具有独特的育人担当。学生发展的目标,是以国家培养目标为指引,教师在任教的每个阶段审视、审议学生的发展目标,为每一位学生预设可能的目标。没有这种引领、设计学生发展目标的高度责任感,“学生能力弱”就可能成了“万能”的理由。但这种担当不能只有心中的“理想国”,却没有“脚手架”,需要班主任协同任教的所有教师为学生搭建去往目标的阶梯。
因此,教师都不能任由学生自由成长,更不可能让学生随着教师的自由而成长。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需要以“为孩子负责”的使命感和责任当担,联合、协同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在任教的每个阶段,围绕就业、生活两方面进行目标设计,进而开展教育教学。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因为人有发展的未完成性,我们不可以、也不应该为学生发展设定天花板,而应“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
二、独特的人文关怀
葛新斌认为,人道主义实现的程度是衡量特殊教育价值的合理标尺,即使不能把“人道主义”作为评量特殊教育唯一的价值标准,也应把它当作一种根本性或最优先的价值尺度来看待。
特殊学生因为先天障碍的原因,很多学生并不具备口语能力,教师对他的好他不懂表达,教师对他的不好他也不会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发自内心地接纳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年年如一日地真心对待,这也是作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
然而,这种对学生的爱不是千依百顺的“爱”。这种爱应该是以促进学生成长变化为目的、与学生发展规律同步的合理存在,而不是轻视学生发展规律的溺爱、忽视教育方法的的错爱,凝视能力差异的偏爱、漠视较真硬碰的滥爱。只做一个呵护学生的服务员、勤务兵,不敢严、不懂严,这不是体现特殊教育价值的“人道主义”,而是忽视特殊教育的懈怠。
只有放手,学生才能真正长大。因此,班主任要学会放手,不代办、不包办,牵着“蜗牛”,创设机会地激励同学生尝试、学会承担。此外,还要时刻铭记立德树人责任担当,着眼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针对不良行为、不良习惯、情绪行为,要予以制止、持续强化,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传递正确的行为准则。
三、独特的能力要求
普通学校同行时常称呼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为“专业的特殊教育教师”。这从侧面反映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除了需要掌握普通学校教师的技能之外,还需要掌握特殊教育所需要的技能。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需要评估然后确定目标、进而设计课程,再进行教育教学,还需要衡量自己划定的目标的达成。
实际上,除教学技能外,许多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并不擅长其他的技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与普通学校教师一样,无论职前的师范院校学习,还是职后的继续教育,培训聚焦在教育教学技能上,对教师“课程设计能力”涉及不多。特殊教育的“课程设计”显著区别于普通学校,因而教师要胜任特殊教育的教学工作,就需要具备课程论、课程设计的相关能力。
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独特的能力要求,是对于学生情绪行为的处理能力,这是明显区别于普通学校教师的技能,是一项专业性很强、需要长时间掌握的专业性技能。对于一些学生问题,教师尽管缺乏专业的行为矫正的技能,却并不缺乏普适性的处理策略。这些策略就是普校的班主任管理班级时常用的方法、技能。这里的逻辑是:“对于学生行为的管理要‘先普适性,后特殊性’。”
例如,表扬和批评、见家长是普适性的范畴,行为功能分析是特殊性的范畴。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行为功能分析”,就算懂也会面临时间精力问题。因此,要先运用教育领域中通用的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时再运用特殊教育的方法。
四、独特的沟通能力
人的交往都需要沟通能力,之所以强调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沟通能力的“独特性”,是就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面对家长的独特性而言。对于特殊学生家长的独特性,并非故意强调,而是因为他们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的负担都要比一般家庭更重。
实际中,特殊教育学校家长大体有以下几种,一种是放任不理学生,“周末都要接回去的呀”是家长内心的真实写照;一种是恨铁不成钢,对孩子倾注了所有,容不得孩子受半点欺负;还有一种是“专家型”,不少家长认为自己比教师还精通,“你这样教孩子是不对的”时常发生。如果说,特殊教育真正需要关注心理健康,家长队伍就是特殊教育亟待关注的群体,这对班主任的家校沟通工作与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责任编辑 黄博彦